民生银行期待蜕变

2019-08-16 06:27刘链
证券市场周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非标民生银行股份制

刘链

2017-2018年,民生银行资产规模增长几近停滞,利润增速也随之放缓。

3月29日,民生银行发布2018年年报,实现营业收入1567.69亿元,同比增长8.66%;实现归母净利润 503.27亿元,同比增长1.03%。从单季度来看,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7.24%,同比增速较上季度下滑6.4个百分点;四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20.15%,同比增速较上季度下滑27.65个百分点。从营收结构来看,民生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11.41%,非利息净收入同比上浮38.73%。

2018年全年,民生银行实现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ROE达到12.94%,比2017年下降1.09个百分点;EPS为1.14 元,比2017年增长0.88%。民生银行实现营业收入、PPOP、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66%、11.18%、1.03%,比前三季度分别下降0.27个百分点、0.52个百分点、5.04个百分点。而且,民生银行在2018年加大不良贷款确认力度,已将不良贷款偏离度降至100%以下。

截至2018年年末,民生银行资产同比增速为1.57%,比三季度末下降2.86个百分点;贷款、存款增速分别为9%、6.78%,比三季度末分别下降1.42个百分点、0.96个百分点。2018年全年的净息差为1.73%,比2018年上半年上升9BP,总体来看,资产和负债两端均对息差有正向贡献。生息资产收益率比2018年上半年提升7BP,贷款收益率提升11BP, 对公贷款、零售贷款收益率分别提升10BP、11BP;计息负债收益率比2018年上半年下降3BP至2.89%,主要得益于同业负债成本比2018年上半年下降30BP至3.65%,不过,民生存款成本压力明显增大,比2018年上升21BP。由于民生银行同业负债占比较高,2019年同业利率继续下行有望为净息差的持续改善提供支撑。2018年,民生银行ROE有所下降,主要是公司放缓扩张速度、压降同业业务所致。2018年,民生银行总资产同比仅增长1.6%, ROA为0.84%,同比下降3BP,主要是因为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有所增加,而利息净收入/平均资产大幅改善对维持ROA功不可没。

民生银行2018年年末不良贷款率为1.76%,比三季度末上升1BP。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不良贷款率微升,但不良贷款偏离度已基本消化,且隐性不良指标逐渐向好,尤其是关注类贷款占比比二季度末下行38BP。而在信用风险方面,民生银行最大的亮点为不良贷款剪刀差的消化,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比二季度末下降33个百分点至97%,这是自2013年以来首次低于100%。随着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的加大,民生银行四季度单季不良贷款核销比例为59%,三季度仅为17%。在不良贷款加强确认及核销力度加大的背景下,民生银行2018年不良贷款生成率达到4.14%,季度环比增加2.85个百分点。截至2018年年末,民生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34%,比三季度末下降28个百分点。

从不良贷款各项指标来看,2018年,除了1.76%的不良贷款率环比三季度末小幅上升1BP外,民生银行关注类贷款率为3.38%,比上半年末下降34BP,比年初大幅下降68BP;逾期率为2.59%,比上半年末下降57BP。关注类贷款率、逾期贷款率等指标的变化主要与民生银行加大不良确认力度,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有关。截至2018年年末,民生银行不良/逾期90天以上贷款比例为103%,是2014年以来首次超过100%,一次性解决了不良贷款偏离度问题。

考虑到2018年下半年存在逾期90天进不良的扰动,不良生成率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失真,如果观测逾期90天以上贷款生成率,该指标在2018年下半年同比上升74BP至1.5%,这说明民生银行资产质量在边际上存在一定的压力。此外,由于加大了不良处置的力度,导致拨备消耗较多,民生银行2018年年末拨备覆盖率降至134%的歷史低位。

生息资产增长受阻

2017-2018年,民生银行资产增速放缓,其总资产规模增长几乎停滞,同比仅增长0.11%和1.57%。截至2018年年末,民生银行总资产规模为59948亿元,在8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5。民生银行总资产规模增速放缓主要受监管政策趋严和自身资产配置调整滞后的影响。

在资产规模增速放缓的前提下,民生银行2018年利润增速也有所放缓。受制于规模增长和拨备计提,民生银行2018 年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503.27亿元,同比仅微增1.03%。天风证券通过盈利增长拆解发现,平常驱动银行业利润增长最大的因素规模扩张仅贡献了0.9个百分点,而拨备因素则拖累达到13.92个百分点,息差因素贡献了12.26个百分点。而且,自2015年起,民生银行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增速不超过5%。

除了净利润增速不断放缓以外,近年来,民生银行ROE也持续走低,其加权平均ROE从2015年的16.98%下降至2018年的12.94%。通过杜邦分析可以看出,2015-2017年,民生银行ROE下降主要是受净息差和非息收入下滑拖累所致;而2018年ROE的下降则主要源自杠杆压缩和拨备多提。

对民生银行而言,资产规模增速的放缓并非关键所在,生息资产扩张受政策影响较大导致生息资产增长存在较大压力才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回顾历史,2011-2013年,民生银行生息资产增长主要靠同业资产的高增长作为驱动力。由于对3个月以上的银行机构债券风险权重仅为25%,同业资产可在一定程度节约资本,且展业成本低于信贷;加上不受贷款额度、贷存比(<=75%)和拨贷比(>=2.5 %)等监管指标的限制,包括民生银行在内的诸多股份制银行都将信贷包装为同业资产,主要以“买入返售”的形式实现,并以此驱动生息规模的高速扩张。实际上,2012年是民生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的高峰。2012年,民生银行同业资产占生息资产的比例为33.95%,在当时上市银行中仅低于兴业银行;其“买入返售”占总资产比例为23.71%,同业规模同比增长155%。

2013年,由于监管形势的变化,民生银行生息资产和同业资产增速双双为负。2013年3月,银监会出台了理财8号文:对不达标的非标资产按贷款计提资本;理财资金投非标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由于当时银行同业资产里的“买入返售”是表内非标藏身之处,且表外超出规定上限的非标回表也加剧了资本的消耗,这直接导致银行业在2013年压缩表内外非标资产,让同业资产从此彻底告别高增长。

对民生银行而言,对政策反应的滞后是导致其近年来生息资产增速几近停滞的重要原因。2014年,随着银监会“127号文”的出台,买入返售、同业代付、三方回购等资产投资非标等形式均被禁止。而大多数股份制银行在2015年迅速将表内非标资产腾挪至“债券投资”的应收账款科目下,但民生银行对相关资产的腾挪直到2016年才完成。而2016年后,正是银监会限制非标资产政策密集出台的时期,如2016年银监会“42号文”要求SPV实行穿透管理;2017年,银监会的“三四十”系列检查针对监管套利、同业空转、信贷投放等;而流动性新规旨在限制同业负债及非标资产的规模和期限错配;资管新规则全面禁止非银通道业务的开展;2018年,银保监会出台大额暴露管理办法,收紧对单一同业业务风险的敞口等。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政策不仅让民生银行持续压缩非标资产方面喘不过气,且动作也晚于同业,使其生息资产同比增速在2017-2018年仅为0.01%、1.78%。

2018年5月,银保监会颁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增加了流动性匹配率这一项新指标,且要求银行必须在2020年1月1日之前达到100%。经过天风证券测算,民生银行2018年年末流动性匹配率约为67.79%,目前来看,要在2020年1月1日前实现达标压力仍然较大,而且,从资产结构来看,民生銀行表内非标及长期限资产仍需大幅压缩,因此,民生银行2019年资产扩张仍有一定的压力。

众所周知,银行资产扩张的基础在于负债端,而负债端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存款拉动。截至2018年年末,民生银行广义同业负债(含存单)占比为29%,接近监管规定上限,无多少增长空间,而且,生息资产规模增长的负债支撑几乎全部落在存款增长科目。数据显示,民生银行2018年计息负债增长1.47%,存款增速为6.78%,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鉴于股份制银行吸储能力不强,很难通过做大流动性匹配率分子的方式来达标。因此,由于民生银行负债端支撑有限,其2019年生息资产规模增长不容乐观,对盈利的贡献可能维持弱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对流动性匹配率的监管还是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主要表现为流动性匹配率分母加权资金运用中分类不是很细致全面,其第5类为“由银保监会视情形确定的项目”,其折算率由银保监会视情形确定,这里存在相机抉择的可能。在监管层去杠杆的节奏和思路有所放缓之际,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上升到了更重要的位置,部分对银行监管过严的指标存在松动的可能。

在2012年以前,民生银行的小微金融业务和同业业务都具备高收益的特征,这令其净息差一度在股份制银行中领先。但2012年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从这一年开始,民生银行小微企业信贷占比进入下行通道,与此同时,高收益同业资产从2014年也开始持续压缩,其计息负债成本一直高于股份制银行平均水平。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民生银行净息差一路下滑至股份制银行底部水平。2018年,民生银行净息差为1.73%,比2017年上升23BP,主要源于2017年市场利率上升的滞后传导。

由于民生银行负债端支撑有限,其2019 年生息资产规模增长不容乐观,对盈利的贡献可能维持弱势。

对民生银行而言,最近几年,净息差最大的问题在于生息资产收益率前高后低,且计息负债成本率较高。民生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在2014年前高于股份制银行平均水平,2014年后低于股份制银行平均水平,2018年为4.53%,比2017年上升52BP;而其计息负债成本率为2.89%,在公布年报的股份制银行中处于最高水平。

自2013年小微企业信贷压缩后,民生银行贷款收益率的优势已经不再突出。2018年,民生银行贷款收益率为5.18%,这一数据低于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比2017年上升48BP,其贷款投放占生息资产的比例提升近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民生银行同业资产收益率走势与贷款较为类似,在2012年前高于股份制银行平均水平,2013年后便逐渐落后于股份制银行平均水平。2018年同业资产收益率为3.89%,比2017年提升91BP,回升明显,高于已发布年报的其他股份制银行。

截至2018年年末,民生银行存款占计息负债比例为58.09%,比2017年提升2.89个百分点;同业负债占比为29.54%,比2017年下降近6个百分点;发债占比为12.37%。尽管负债结构有所优化,但成本率居高不下侵蚀资产收益率。民生银行的存款成本率在股份制银行中一直处于高位,2018年,同业负债成本率为3.71%,比2017年提升1.16个百分点。存款成本高企或源于民生银行股东背景较为薄弱,由于民生银行是股份制银行里唯一的民营银行,它不像其他股份制银行多拥有地方政府或国企股东背景,缺乏稳定的低成本政府存款或国企存款,必须用完全市场化的手段去竞争,这需要民生银行下沉更多的营业网点,民生银行网点数量在股份制银行中较多,提高了其经营成本和存款成本。

随着贷款利率进入下行通道,民生银行资产端收益率或有所下降,而负债端的激烈竞争让其成本难以回落,净息差改善仍有较大的压力。未来民生银行净息差走势取决于小微战略和零售战略实施后的效果,最理想的状态是资产端收益率提升幅度高于负债端抬升幅度。

随着民生银行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和产能提升,加强成本精细化管理,压降刚性运营成本占比,结构不断优化,效率进一步提升,成本收入比逐年降低。数据显示,民生银行成本收入比从2015年的37.97%下降至2018年的31.72%,但仍高于股份制银行平均水平,这同样显示出其股东背景在股份制银行里较为薄弱,高度的市场化机制抬升了营业成本。

资产质量压力仍存

截至2018年年末,民生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38.66亿元,比净利润略高,比年初增长59.77亿元,增长12.48%;不良贷款率为1.76%,比2017年年末略升0.05个百分点。从地区上看,华北和华南地区不良余额涨幅较大;从行业上看,金融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不良余额升幅较大,分别上升1341亿元、437亿元和565亿元。

尽管不良率小幅上升,但民生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有所下降。截至2018年年末的关注类贷款余额为1033.71亿元,占比3.38%,比年初下降68BP,比二季度末下降34BP。此外,2018年,民生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余额为520.6亿元,占比1.7%,比年初下降 61BP。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不良贷款的比例为96.65%,比2017年年末下降39.21个百分点。不良偏离度低于100%,表明民生银行不良认定趋严。

不过,与2017年同期相比,民生银行2018年拨备覆盖率有所下降。截至2018年年末,民生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34.05%,比2017年年末下降 21.56个百分点,虽然低于150%,但符合2018年3月最新的拨备监管要求,接近最低监管下限130%;贷款拨备率为2.36%,比2017年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2018年,民生银行计提/转回436.11亿元,增长114.31亿元,核销或转出584.21亿元,增长356.23亿元。

根据中信建投的分析,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小幅上升和和拨备计提指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应监管要求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全部纳为不良导致不良余额上升和拨备覆盖率下降,但不良偏离度也因此大幅下降至100%以下。而且,换个角度来看,由于在2018年不良包袱得以出清时的民生银行未来不良贷款确认压力大幅减少。

总体来看,2018年,民生银行资产质量保持平稳,但压力仍存,各项指标可以用“喜忧参半”来相容。

回顾最近几年不良率的走势,实际上,2010-2018年,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从0.69%一直上升至1.76%;与此同时,拨备覆盖率却从2011年的357.29%一路下降至2018年的134.05%。主要原因是早期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主要采取“保证+信用类贷款”的弱抵押形式,随着经济步入下行周期和小微业务竞争的加剧,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持续上升,当小微客户违约时,民生银行遭受的损失较大。

民生银行信用成本在2017年前持续上升。从2015年开始,民生银行便不再公布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但从不断上升的信贷成本可以侧面看出,小微不良率应该是呈持续上升趋势。受此影响,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占全行贷款的比例自2013年起不断下降。

民生银行2018年不良偏离度回归正常主要是加大不良暴露力度所致。民生银行2016年不良贷款偏离度高达151%,不良认定压力非常大,但随后逐步下降,2018年已降至100%以下,而且,民生银行逾期/(不良+关注)指标呈同样下降的趋势。近年来,民生银行对不良贷款核销力度非常大,2018年,不良贷款(加回核销)净生成率为2.3%。

在加大不良贷款暴露与核销的背景下,民生银行逾期贷款率连降三年,从2015年的3.94%下降至2018年的2.59%。2018年,民生银行关注类贷款率为3.38%,比2017年下降68BP,但高于股份制银行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民生银行关注类贷款率和逾期贷款率在2018年实现双降。

在“小微重回主战场”后,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主要采取强担保的模式来控制信贷风险。民生银行抵押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从2013年的33.64%上升到2018年的42.77%,而保证贷款占比则从2013年的35.89%下降至2018年的20.53%。此外,小微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18年年末,评分5档及以上小微客户贷款总额占比为86.25%,比2017年年末提高4.92个百分点。小微新客户资产质量表现突出,2016年以来,新客户不良率、逾期率仅为0.19%、0.42%。按此趋势发展,未来民生银行小微企业及整体不良贷款率能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零售非息收入突出

根据年报,2018年,民生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766.8亿元,其中,受会计准则变更影响减少212.62亿元,还原口径后利息净收入为979.42亿元,同比增长 13.16%,占营收的比重为62.48%,比2017年增加2.49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2018年NIM为1.73%,比2017年上升23 BP。其中,生息资产综合收益率比2017年提升52BP,贡献最大部分来自于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率上升48BP,而对公贷款、零售贷款的收益率分别上升46BP和54BP。付息负债综合成本率比2017年提升23BP,影响最大的部分来自于客户存款,平均成本率上升41BP,其中,定期对公存款成本率上升61BP,定期零售存款上升50BP。

再来看非利息收入,2018年,民生银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81.31亿元,比2017年增长3.89亿元, 增幅为0.81%。其中,银行卡手续费比2017年增长69.37亿元,增幅为 31.52%;代理业务手续费比2017年减少27.79亿元,同比下降23.86%;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比2017年减少59.93亿元,同比下降 45.80%。虽然银行卡手续费的增长不抵托管和代理业务的下降幅度,但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比2017年减少17.73亿元,因此,民生银行总体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获得正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民生銀行2018年实现其他非利息收入319.58亿元,增幅较大,主要是由于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后,部分业务计量方式发生改变,由确认利息收入改为确认非利息收入而增加 212.62亿元,剔除会计准则变更影响后实现其他非利息收入106.96亿元,同比增长7.10%。

分业务来看,民生银行2018年实现零售业务营业收入564.09亿元,增长17.12%,占总营收的37.57%,增长2.35个百分点;实现零售非利息净收入347.54亿元,增长38.61%,非息收入占零售业务营收的61.61%,增长9.55个百分点。其中,财富产品中间业务收入为38.06%,增长29.24%;基金代销中间业务收入为7.88亿元,增长64.81%;期缴包销代销中间业务收入為4.05 亿元,增长109.84%;净值型理财销售突破5000亿元,余额比年初增长43.68倍。

截至2018年年末,民生银行零售非零客户(金融资产月日均大于零)总数为3839.45 万户,比2017年年末增长10.96%;零售中高端客户数(金融资产月日均5万元以上)为293.5万户,比2017年年末增长12.15%,私行客户数(金融资产800万元以上)为19250 户,比年初增长16.97%。民生银行个人客户管理资产(AUM)达到16501.20亿元,比年初增长14.88%,私行客户AUM达到3582.86亿元,比年初增长16.75%。

从资产端来看,截至2018年年末,民生银行零售贷款余额为1.22万亿元,比年初增长 1289.76亿元,零售贷款占比为39.84%,比年初提高1.01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主要为小微企业贷、住房贷款和信用卡贷款,2018年年末余额分别为4155.64亿元、3355.02亿元和 3932.49亿元,与年初相比分别增加423.02亿元、减少154.84亿元和增加992.3亿元。其中,2016年以来,民生银行新发放小微贷款不良率为0.19%,逾期率为0.42%;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为4954.72万张,其中,2018年新增发卡量为1080.86万张,比2017年增长3.91%;交易额为 2.21万亿元,增长34.18%;应收账款总额为3932.49亿元,增长33.75%;不良率为2.15%,微升8BP。从负债端来看,截至2018年年末,民生银行个人存款余额为5752.89亿元,比2017年年末增加832.81亿元,增长16.93%,其中,个人定期存款余额为3773.56亿元,比年初增长21.98%,占存款总额比例由10.43%提升到11.91%。

从上述分析可见,2018年,民生银行贷款结构持续优化,而贷款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资产质量的改善。数据显示,民生银行不良高发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贷款合计占比从2016年的34.75%压降至2018年的26.9%;风险较低的房地产贷款占比则从2016年的14.54%上升到2018年的21.2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2016年的12.8%扩大到2018年的18.87%。

随着零售战略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民生银行零售转型更进一步。民生银行个人贷款占总贷款比例从2015年的35.55%上升至2018年的40.26%;其中,信用卡贷款从2015年的1709亿元增至2018年的3932亿元,个人按揭贷款从2015年的1143亿元增至2018年的3355亿元。

中信建投认为,民生银行2018年年报主要有以下亮点:第一,营收企稳回升,净利润保持正增长。民生银行营业收入在经历2017年下降7.04%后在2018年回升到8.66%的正增长,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3%,保持正增长。第二,NIM回升,比2017年增长23BP。民生银行生息资产综合收益率比付息负债综合成本率提升幅度更大,在不良率维持稳定的同时,实现收益率上涨52BP,公司定价与风控管理初显成效。第三,资产质量向好。虽然2018年不良贷款率略升5BP; 但关注类贷款占比和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比均大幅下降。因监管要求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全部纳为不良,不良包袱得以出清,未来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确认压力将大幅减少。第四,零售规模大增。零售存贷款保持两位数增长,信用卡业务发展势头良好。第五,利用直销银行优势,全面带动网络银行业务。在保持直销银行行业第一优势的同时,全面升级零售和公司网络银行与网络支付业务,各项客户数均保持双位数增长。第六,非标和同业压力减轻。民生银行非标和同业负债占比较高,之前受金融严监管的影响,估值受到一定程度的拖累。现阶段,随着监管政策的边际宽松,同业利率的下降将导致民生银行息差的改善,非标压力的减轻也有利于其估值修复。

猜你喜欢
非标民生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非标理财业务的风险分析
燃煤烟气脱硫脱硝非标设备的工程设计
非标自动化设备的特点与创新设计探究
史玉柱回归民生银行
员工持股计划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研究
建立财务治理机制 推进地方中小型国企股份制改革
家装勿使用“非标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