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铮:雷达“裁判长”

2019-08-18 09:48
科学家 2019年7期
关键词:裁判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号处理

保铮,电子学家,1927年12月1日出生于江苏南通,1953年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从毕德显,是中国第一届雷达毕业生。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4~1992年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长期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971年发明了埋地电力电缆故障点测定的“冲击闪络法”,解决了电力部门的一大难题。1974年领导成立雷达信号处理研究小组,在国内率先开展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工作,并系统地开展了雷达信号处理的理论和实际研究。1976年研制成的数字式动目标显示器,对推动数字技术在国内雷达中的应用起到积极作用。1990年以来,在机载预警雷达空时二维信号处理、雷达成像和目标识别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重大进展。保铮取得的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中国大量雷达武器装备中,为中国雷达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杰出贡献。

作为中国雷达界的专家,保铮参与了大量重要雷达装备的技术咨询、方案论证和技术把关工作。他始终本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不回避问题,提出了大量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受到了雷达界同行的高度赞誉,被称为最值得尊敬和信赖的“裁判长”。

伴随重点实验室的成长,保铮逐渐形成“顶天立地”的理念。“顶天”,就是要走在国际学科发展趋势的前沿。“立地”,就是要从国家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国家建设真正发挥作用。

遇上恩师毕德显

保铮于1927年出生于南通市一个书香门第。他的求学时代正赶上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乱中颠沛流离的生活,再加上体弱多病,以至于他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没有过完整的学业。就读于南通中学期间,在陆颂石等名师的影响下,保铮对数学、物理产生极大兴趣,并有了“科学救国”的思想。1949年南通解放,保铮报考了大连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4所院校,均被录取。权衡之下,保铮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新创办的大连大学。

在大连大学,保铮遇到了对他人生影响深远的恩师毕德显。当时,41岁的毕德显任大连大学电讯系主任,由于其渊博的学识、高尚品德和严谨的治学风范,全校师生对毕老师都十分敬佩。

保铮曾经在养病期间自学过物理和微积分,但是听了毕老师的课程后,感受到毕老师对问题阐述深刻,体会到了很多自学时理解不到的新知识,有大开眼界之感。

保铮担任毕德显讲授的普通物理和电磁场理论课程的课代表,这样有了更多和毕老师交流接触的机会。毕老师待人亲切,对待学生没有架子,积极参与学生讨论,善于启发学生思路。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保铮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透本质的思维习惯。

1952年初,在毕德显的带领下,大连大学工学院电讯系师生远赴塞外张家口,并入军委工程学校(后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是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保铮光荣参军,成为新成立雷达系的第一届学生。1953年7月,保铮在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工作。在毕德显的安排下,保铮在辅导几门课程的同时,还用约一半的时间到实验室工作。

那时中国的电子工业处于一穷二白的境况,雷达研究所需的微波和脉冲仪器要靠教师亲手制作。当时有的示波器频带只有500千赫,而雷达需要有几兆赫的带宽,保铮在实验室参与制作5兆赫示波器的电子开关。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实验室初具规模,同时也锻炼了保铮的动手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验室工作约一年后,保铮担任起全职辅导。毕德显要求保铮熟悉整个雷达专业教学工作,把几乎所有的雷达课程均辅导或讲授一遍,这促使保铮全面掌握了整个雷达专业课程知识。当时国内的学术环境相对封闭,但是毕德显非常注意学科的前沿发展,组织了“信息论”讨论班。信息论是由美国科学家香农(Shannon)1948年提出后才兴起的新领域,毕德显于1956年开始跟踪研究这个新领域。保铮参加了信息论研究小组,不仅开拓了眼界,了解了学科前沿,更从毕德显身上学到了做科研的思路和方法。1956年,在毕德显的鼓励下,保铮在《电信科学》上发表了《有干扰时通信体系的极限通信能力》一文,在当时属于比较前沿的研究。

毕德显对保铮的影响是至深至远的。后来保铮1984年被任命为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院长,毕德显鼓励保铮“要以工作为重,勇于把担子挑起来,依靠组织,依靠群众,努力开创学校的新局面”。也是在毕德显的推荐下,1991年保铮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文革”中的“电缆神探”

“文革”時期,还不到40岁的保铮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理由之一是他编的教材是美帝苏修的混合体。1970年9月底,刚从“牛棚”出来不久、被打入“另册”的保铮到关中供电局电缆班接受“再教育”,竟意外促成他发明埋地电力电缆故障测试仪,解决了一个困扰电力部门多年的大难题。

保铮在电缆班跟随工人师傅检修埋在地下的电力电缆。由于电缆深埋在地下,所以,对故障点的探测和定位是一大难题。传统探测电缆故障的方法有“电桥法”和“脉冲法”,但都费时费力。其实,保铮最初也没有想出解决探测电缆故障的办法,因为他对电力和高压电器技术是外行,只掌握一些电工的基本知识。但他有一股“书呆子气”,兴趣上来了,就全身心投入。他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去考虑晦暗不明的前途。为科研攻关,保铮搬到工作间去住,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几个月。后来有人问保铮:“你当时考虑过自己的处境和身份没有?”保铮的确没有考虑。能有机会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社会作贡献,这种满足感是平常人难以体验的。

猜你喜欢
裁判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号处理
“吹牛运动会”
保铮:雷达界的“裁判长”
《信号处理》征稿简则
《信号处理》第九届编委会
《信号处理》征稿简则
《信号处理》第九届编委会
Redefinition of Tragedy in Modern Age: The Case of Death of a Salesman
首届裁判长培训班开课校园足球专家齐聚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