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农民培育的绩效、制约及应对

2019-08-19 03:00湖北省武汉市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蒲虹竹郭芯蕊
中国商论 2019年14期
关键词:培育农产品农民

湖北省武汉市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蒲虹竹 郭芯蕊

湖北省武汉市中南民族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符玉欣 李亢

湖北省武汉市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余长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为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工作,制定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工作制度,将生产经营型农民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的认定重点,致力于从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进行转变,推动农民职业化进程。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链出发,系统性探究培训体系、职业认定、对口扶持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可供采纳的思考及建议。

1 调研选址及实施

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依据所在地方位、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条件、城镇化差距三个指标,选取了湖北省襄阳市与洪湖市、江苏省昆山市、广西省桂平市、四川省广汉市以及山西省靖边市6个新型农民培育试点县(市)。通过与当地的农业局、培训机构及老师、新型职业农民的深度访谈,在实证基础上分析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问题。并且对参加过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农民发放了672份问卷,得到有效问卷为600份,通过SPSS19.0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处理,问卷信度系数均超过0.911,因此问卷的可信度较高。

2 报告可能的创新点

2.1 首次聚焦农民需求,探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链发展问题

本文聚焦农民需求侧的具体诉求,以生产经营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主,关注“培训+认定+扶持”一体化建设,在农民访谈和满意度分析的基础上剖析培育现状及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策略。

2.2 DEA模型评估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

DEA分析法[2]是评价多输入指标和多输出指标绩效较为有效的方法,通过对师资力量、信息化投入、政策扶持三个投入指标做合理量化,对六选址地的新型职业农民做绩效分析及绩效排名,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3]。

2.3 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认定和扶持的针对性思考及建议

通过对调研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题分析,提出聚焦农业品牌建设、搭建新型职业农民专属创业平台、推进智慧农业信息化、增加新型职业农民认定附加值、提升“精准帮扶”常态化机制、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等一揽子的思考及建议。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DEA绩效评估

3.1 模型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为评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绩效情况,根据数据包络法,假设全国典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影响水平在相同环境和随机影响因素下进行分析。为了凸显各试点县的区别性,有针对性地比较六个试点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培育效率,确定投入指标为:师资投入、信息化教育投入、政策扶持;产出为:有情怀、有技术、有尊严的新型职业农民(针对生产经营型,如图1所示),从而计算得出实际投入产出效率,探究培育发展中的绩效与问题。

图1 DEA模型投入、产出指标图

3.2 投入、产出指标方向性检验

首先,对选取的投入、产出指标量化。针对投入指标,采用农民对老师授课的满意度、农民对线上教育的满意度以及培育资金占整个农业部门的预算占比来表示;针对产出模型,采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数量较上一年增长率为量化。经MATLAB得到六选址地的新型职业农民相对培育效率(如表1所示)。

将六个选址地的培育指标数据(如表1所示)进行SPSS相关性检验,各投入产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双尾检验,相关系数均为正,因此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具有“同方向性”。

3.3 模型数据量化处理与求解

针对投入指标,采用农民对老师授课的满意度、农民对线上教育的满意度以及培育资金占整个农业部门的预算占比来表示;针对产出模型,采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数量较上一年增长率为量化。经过MATLAB求解,得出六选址地的新型职业农民相对培育效率(如表1所示)。

表1 六选址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指标数据与绩效相对排名

4 试点县(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主要制约

依据六个试点市(县)的DEA模型对比,重点从新型职业农民的满意度分析和深度访谈中,总结出四大培育链难题。

4.1 知识落地困难,培训流于形式

4.1.1 实训课程欠缺,政府与农户存在“隐形墙”

在实际培训中有86%农户认为实训课程偏少,而离开实践教学是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不达标的关键原因。过多的理论培训没有对症下药,让农民农事生产问题处于停滞状态,从而导致农民培育积极性下降。同时,政府并没有深入农户群体中开展培训,以甲方之资开展工作,不能深入了解农户真正需求,据反映部分地区的农民是被迫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仅因为政府需完成当年指标考核,这样不仅使农民主动性备受打击,而且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严重失效。

4.1.2 老师流动性强,专业培训欠缺

有近55%农户不满意培训老师的授课,这主要是因为老师来源不固定,水平差异太大。受培训机构聘请时间段等综合条件的影响,部分老师是临时从各业务单位抽来的相关人员,亦或是邀请的“土专家”,无专业培训,对如何针对农民授课的问题难以高质量解决,使得学习效果变差。

4.2 空有证书无用处,职业认定模糊不清

4.2.1 证书含金量小,信息库脱节

培育结课时都会给予一张新型职业农民的证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身份的认可。但近40%农民认为证书无用,即结课所带来的喜悦并未长期让农民处于兴奋状态,该证书宛如一张“废纸”,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农民的失落感骤升。

4.2.2 认定标准缺乏,职业身份感弱

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没有具体而官方认可的评定细则,属于结课即农民身份的转变,这种模糊不清的认定结果增加了农民本身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反感,因为并没完全凸显戏新型职业农民与普通农民的区别,甚至从户籍上来说,依旧是同样身份价值,这种近似为零的转化降低培育积极性。

4.3 新型职业农民平台资源匮乏,市场渠道待完善

4.3.1 销售渠道窄,“三无”品牌无发展

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还是大多局限于传统的线下收购商批发收购,单一的销售渠道使得农产品的营销总是停留在粗产品供给方面。缺少销售的渠道,农产品的精加工欠缺动力,使得农民在农产品的交易上一直处于弱势。并且个体农户规模小,生产处于自我经营状态,无具体特色品牌支撑,使得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在消费市场无法长期立足。

4.3.2 “谷贱伤农”频发,收入不稳定

农产品的丰收是令人喜悦的,但是频繁的“谷贱伤农”令农民对丰收也充满担忧。农民的收入因为自然原因跟时常的“谷贱伤农”而变得非常不稳定,农民的收入全然得不到保障。54.49%农户认为农产品价格不稳定,这势必会打压农民种植经营的热情。长期处于这种被动的状态,让农民对农业的收益信心不足,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显得主动性较低。

4.4 新技术难操作,电商应用风险大

4.4.1 抗拒线上操作,学分挂钩担忧重

近52%农户认为线上教育没用,很多新型职业农民反馈在使用网络平台过程中最担心的是被骗。因为各信息平台不够统一,系统杂乱,使得农民在注册账号过程中也承担着个人信息被暴露的可能性。同时,农民对信息的甄别并没有很强,受占便宜的心理极易发生电信诈骗案,如图2所示。

图2 参培农民对线上教育的认知

4.4.2 农属性强,电商发展慢

(1)农产品季节性突出,不满足产品生命周期的普遍性规律。农产品大多价值低,对食品的保鲜技术要求高,导致运输成本高,导致95%的农产品电商平台处于持续亏损状态。(2)农业生产主体普遍经营规模小而散,个体独立性较强,契约精神差,不愿意合伙运营电商平台。

5 新时代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考及建议

5.1 重构农业人才培养理念,推进培育“形式化”向专业化转变

5.1.1 深度了解农民渴求的知识内容,让“趣味元素”走进课堂

培育切实从农民角度出发,探求农民需求,在每一阶段的培育工作开展之初,及时调查农民真正需要何类知识、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由此课程内容调整为农民感兴趣且可实际提高专业技能的相关知识,其次教授内容不单单为理论教学,添加知识游戏,模拟农作小实验等趣味元素让课程内容更丰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充满无限乐趣。

5.1.2 优化实训课程,调整课程进行多元化“升级”

增加实训课程在总体课程中占比,设立多样化实训课程,设立农民“实验室”,让学员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操作。培育课程采用分级连上制,将课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采用层次性、阶段性培训,通过考核的学员继续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培训,不同级别课程无缝衔接,以此保证学员知识的连贯性,以此满足学员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

5.1.3 建立全国培育教师信息库,师资进行体系化整改

建立培训教师信息库,完善教师基本信息,在信息库中表明老师所擅长的教学科目以及教学方法,实现数字化管理,减少教师调动。根据教学成果选取优秀教师标兵,学习优秀教师的教授方法及技巧,整体提高师资力量。对于没有农务劳作经历的老师,利用VR技术模拟农务劳作,例如模拟插秧,模拟种植玉米等实际性操作,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5.2 提升“精准帮扶”常态化机制,打造证书“金不换”

5.2.1 明确区分新型职业农民与普农,制定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发展专属福利

对于获得证书的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享受购买农机具与种子等优惠价格,且各部门在开展活动或比赛时,新型职业农民可优先享有某项权利,如引导行业优先雇佣此类人才,优先处理仓储用地审批,提供农机免费检查工作等,将新型职业农民与普农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化[4]。

5.2.2 取消户口区别,农民填为职业一栏,转变户口福利到职业福利

在职业一栏,区分普通农民与获得证书的新型职业农民。原有的农村户口所享受的福利政策向职业为农民的户口进行迁移,提供专享福利,如提供住房贷款减免、土地流转手续减免、电子商务平台高级认证等形式,让更多农民对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后的生活有更多的向往。

5.3 搭建平台互助资源,打造区域品牌生产链

5.3.1 提供平台资源,完善农产品推广渠道

政府提供强有力的信用支撑,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可靠的资源,让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成为一个平台,供给农民适量订单,并推广产量高的农产品,打造新型职业农民专享市场福利,降低市场风险。当发生农产品市场动荡时,政府采用最高价格收购农产品,以避免农民“伤亡”过重。

5.3.2 打响品牌联合战略第一响,促进农民开展区域性营销

促进农户间合作成立联合品牌,形成规模营销,与其他“明星”产品进行强强联合,共同开展系列营销活动,实施品牌联合战略。对季节性较强、运输较难的农产品鼓励农民开展区域性营销,将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到就近区域的消费者,降低运输成本,切实提高农民经济效益。

5.4 循序渐进发展“互联网+农业”,实现“1+1>2”

5.4.1 给予线上课程“缓冲期”,设立学分银行

在线下课程中培养学员使用线上课程的技巧,教授线上课程操作流程,给与农民适应新技术的时间,逐渐提高农民线上学习频率,在大部分农民掌握线上课程要领后,将线上课程与学分相匹配,建立学分银行,通过学分关联机制确定学员学习情况并给予一定奖励机制,以此提高学习积极性[5]。

5.4.2 注重农民契约精神的培养,搭建电子商务共享平台

对农民进行品牌合作意识的培养,促进品牌联合战略,避免市场推广产销不对等的情况。同时,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县市级优势,开展区域性电商营销,加大信息财务安全建设,对农民财务流转进行监控,降低电信诈骗、财务损失风险,促进农村电商又好又快发展。

6 结语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乡村振兴,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问题而提出的一项战略决策。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质量”。因此扎实做好培训、认定、扶持和社保工作,壮大乡村振兴生力军,不仅异常需要,而且极为紧迫!

猜你喜欢
培育农产品农民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农产品争奇斗艳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