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女实习舰长韦慧晓的彪悍人生

2019-08-19 18:00
幸福家庭 2019年7期
关键词:舰长舱室军训

早在2016年,就有过韦慧晓的报道。韦慧晓本科在南京大学读大气科学,毕业后进入华为公司从事行政工作,硕士和博士在中山大学读地球科学,其间曾赴西藏支教、到北京当奥运会志愿者。做学术,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列了一大页;练体育,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定向越野竞赛;学文艺,获得了选美比赛十佳;当志愿者,成为中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她的人生之路充满了跨越和精彩。

读博期间,参军的念头逐渐在她脑海中清晰起来。按照规定,博士毕业生入伍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她在一天天逼近实现梦想的最后期限。

高考的特别选择

有人说,每一个看似不合理的故事背后,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韦慧晓将很多选择归结于自己的天性,也承认与受身边人影响有关。她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自韦慧晓记事起,一身正气的父亲像极了影视作品里的正面人物。她在中山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地球科学系有个老系主任,搞了一辈子地质研究,一些项目经费不多、不够热门,难度很大,但对国家有用,他到去世前都在推动。2008年,参加一个寻访冠军人物的采访活动时,韦慧晓把老系主任选为了自己心中的冠军,并以榜样的精神自勉:“如果有些事情本来应该有人做,但目前没有人做,我愿意去做!”

做没人做的事情,免不了不被理解。当年高考,从小热爱自然的韦慧晓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地球科学,招生的老师不理解这个分数足以上清华的小学霸为啥选这么个冷门学科,便出于“好意”帮她改成了气象学。博士毕业,她笃定心思要当个军官带兵打仗,导师支持她的选择并写了推荐信,但推荐语里仍然“推荐其到科研院所工作”。

除了不被理解,艰辛也少不了。2006年,韦慧晓到西藏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当志愿者,成为大队首个到阿里、那曲地区考察的女队员。一路上,她在无人区多次遭遇陷车危险,趟过齐胸深的激流时险些被卷走,在矿区考察时差点跌落陡崖……

有时候付出艰辛,也难免失败,即使成功了,也难说没有遗憾。2007年6月,父亲因病去世,韦慧晓在西藏做志愿者,病榻上的父亲没等到见她最后一面。第二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三天,母亲也去世了,她请假回去料理完后事,便匆匆赶回水立方的志愿者岗位。

五次军训经历让她开始向往那一抹迷彩

到西藏当志愿者的经历,韦慧晓得到了两点最重要的收获:一是知道了幸福感从何而来,二是知道了自己希望从事更艰苦、付出更多,却更有意义的职业。快到博士毕业的时候,她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想要做什么。她觉得老一代的地质工作者很伟大,她还知道,“付出更多的就是军人”。

在西藏林芝支教,韦慧晓喜欢上了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入伍前五次参加军训的经历,则让她内心不知不觉间开始向往那一抹迷彩。这五次军训,两次是高中和大学入学的“规定课目”,另外三次则是韦慧晓“自讨苦吃”得来的:初中期间,参加“无线电测向”运动,她带着指北针漫山遍野奔跑,接受了准军事化的体育训练;高考结束后,她勤工俭学,应聘一家酒店的礼仪人员,虽然工作被大学录取通知书打断,半个月的军训却一天没少;大学毕业后,她参加某电视台举办的“生存大挑战”项目,远赴新疆军营,接受“魔鬼营训练”,队列、拉练、野营、射击、跳伞训练,军事科目一个接一个……

2010年八一建军节前夕,韦慧晓写了一篇题为《期待第六次军训》的文章,“省察自己对军营的向往之情”。她写道:“五次军训,五次磨炼,我没有畏惧,反而对部队令行禁止的严格纪律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向往和期盼。”她开始寻找进入军营的大门。她坚信,一个人投身最喜欢的事业,“虽然起点不能选择,但走哪个方向、怎么走是可以选择的”。

中大博士自荐成为航母女军官

按照规定,博士毕业生入伍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她在一天天逼近实现梦想的最后期限。就像支教和做志愿者,韦慧晓希望能够投身到一项神圣的事业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参军就是这样一件事。高考填志愿时,这个来自广西百色的壮族姑娘在“提前批”志愿一栏,郑重填上国防科技大学,结果“人家在桂林和柳州就招满了”。这一次,她决定不再让机会溜走。

2010年10月底,她给海军首长寄出一封厚厚的自荐信,表达了想成为一名现役军人的愿望。“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而且也必将是我此生最值得自豪的历程。”她写道。实际上,为了穿上军装,她在两年前就开始了有计划的体能训练。先是每天跑四五公里,一年后增加到十公里,“把运动当成和吃饭睡觉同等重要的事情来做”。

自荐信寄出后,韦慧晓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没想到,三天后她就收到了海军有关部门的电话。半个月后,海军方面派人到学校考察,了解情况后为她提供了三个选择,其中包括当时正在组建的航母接舰部队。听到航母两个字,韦慧晓的眼神一下子亮了,没有任何犹豫,她选择了这项“与民族崛起紧紧相连”的事业。

“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使命”

2012年2月底报到,没有宣誓,也没有授衔儀式,韦慧晓坐在一群参加集训的军官中间听课,心想“这就算入伍了”。第一次作自我介绍,她习惯性地向台下鞠躬,直到部门长纠正说应该敬礼,她才意识到自己“已不是其他身份了,要抓紧进入角色”。

3月中旬,她终于登上了每天行注目礼的航母,进行熟悉舱室的训练。从初中开始,韦慧晓就喜欢参加定向越野,对她来说,在偌大的航母船体上找到生活和工作的舱室,就像定向运动一样过瘾。熟悉舱室考核时,要求30分钟内找到10个分布在全舰不同部位的舱室,她只用了19分钟。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韦慧晓开始学习航海,跟随航母出海航行,并第一次见到黄色涂装的歼-15绕舰飞行,“很有战斗的感觉”。

2012年10月,韦慧晓被任命为航海部副航海长,成为航母上第一位女副部门长。命令到时,韦慧晓正在大连舰艇学院参加培训。在航母任职的38个月里,她有20个月在院校学习。“佩着少校军衔,但资历章只有一排。”大连舰艇学院学员鲁苗涛注意到了這位经历特殊的少校,并邀请她到学员队交流。交流中,35岁的韦慧晓提到自己的3000米成绩不太理想,并向这群20多岁的学员下了挑战书。

“5年后肯定超过你们!”这句话让鲁苗涛印象深刻。从那以后,他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位少校在操场上跑步。

眼里没有灰色地带

如何快速地适应部队生活?韦慧晓在演讲时说,自己最大困难不是晕船,也不是甲板上的寒风和冰粒子,而是时间不够用。“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把天花板顶高一点点,需要有突破,不能让它往下掉,我要往好的方向去改变。”对于韦慧晓来说,刚刚担任实习副舰长的一年里充满了挑战。与航母不同,驱逐舰副舰长不仅要了解舰船的方方面面,还要了解整个编队的情况,需要掌握的知识急剧增多。为了牢记装备数据,她几乎每天看书到深夜。有好几次,鲁苗涛深夜1点半值完更后看到她的舱室灯还亮着,第二天早上6点,她又准时和舰员一起出早操。在辽宁舰,35岁的她会和十八九岁的女兵抢着擦地板、保养设备,熟悉舰艇上的每一项工作。

2015年4月,她从辽宁舰调到长春舰担任实习副舰长,次年3月即顺利通过独操考核,成为海军首位女副舰长。2017年9月,因表现优异,韦慧晓被任命为郑州舰实习舰长。同年,她还当选为十九大代表。

在郑州舰,夜间巡查的舰值日员常常看到,韦慧晓的舱室凌晨1点还透着灯光——她还在加班学习。到了早上6点25分,当起床铃音响起,女兵达瓦卓拉一走下舷梯又会看到,韦慧晓已经站在码头,等着她们出操了。和韦慧晓有过接触的人,都会对她严格的自我要求印象深刻。有规矩就要执行,有标准就要达到。韦慧晓说,这是自己从小养成的习惯,也是对军人这个职业的基本态度:“如果你从来不曾自律过,从来没想过牺牲奉献,那你从来就没成为真正的军人。”

对于“中国第一位女实习舰长”这个称呼,她的看法是:“我们首先是军人,其次是舰艇部队的军人,再次才是女舰员。敌人的弹药可分不清你是男的还是女的。”对于“第一位”,她也没有很看重:“时间上的第一不重要,实力上的第一才重要。”如今,从实习舰长到舰长,韦慧晓仅有一步之遥,即几个月后的舰长全训考核。对此,她说自己非常有信心,并希望拿到的分数能够超过100分。

猜你喜欢
舰长舱室军训
船舶舱室通风控制策略研究
“罗斯福”号航母四个月三换舰长
军训这件事
特殊的军训
铁血舰长闯也门
“柯克舰长”的烦恼
舰载导弹意外点火时舱室内喷洒抑制的影响研究
“一锤子买卖”式军训要不得
舰艇受损舱室的破损模式识别算法
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