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传统价值探微

2019-08-20 03:15李盛华
少林与太极 2019年7期
关键词:武德少林佛教

文/李盛华

少林武术是我国武林中最为绚丽的一朵奇葩,应该说少林武术早于少林,后来与少林相结合才成就了少林武术这一美名。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被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如今少林武术已享誉海内外,大有“天下功夫看少林”之势。然而我们只有正视少林武术的价值所在,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少林武术。

一、少林武术的文化价值

少林武术受佛教影响较大,韩雪、郭志禹在《少林武术的文化特色》中指出,禅宗影响到了少林武术的器械、套路名称、动作名称、歌诀、技术形态以及武术理论和修炼方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佛学为指导思想、以武术为载体的少林武术文化。赵歆在《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流变对武术发展的影响》中指出,文化——中国历史上最早是“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的总称。“文”是指道德、哲学思想、艺术等;“化”是指教化,即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综合。文化是一个民族能够持续传承发展的最重要基石。广义的少林武术并不仅仅指拳脚动作,正如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2005年将“少林功夫”提交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所言:“少林寺申报的是‘功夫’,而不是武术。功夫是修行,是参禅,练功夫的真正目的,是为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少林僧人的练武,正是一种修行。”少林武术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自拔和自我的超越,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少林武术不仅仅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王玉滇在《破译少林武术起源之谜》中指出,稠禅师是少林功夫无可争辩的开创者,但是稠禅师不是自幼在少林寺习武,事实上少林寺是在稠禅师16岁时才建成的,而稠禅师33岁身怀绝技时才皈依佛门。由此看来,少林武术早于少林寺。因此早期的武术原本就是邺一带流传的民间武术,只是在结合了佛学理论之后升华成了少林武术,所以少林武术必然受到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所推崇的思想,必强调“忠君爱国”,《少林十戒约》中的“肄习少林技击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意,朝夕勤修,无或稍懈”正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表现。同时,儒家思想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对少林武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少林武术的每一个套路每一个动作无不刚猛有力、迅疾威武。道家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的理论和谦逊的品质上。少林武术是至刚至猛的拳术,长期习练拳术如果得不到静养的话容易造成阳气宣泄,对身体健康不利。世界功夫段位制学术主任孙永杰先生指出,少林武术的功夫在一定程度上出在坐禅上。当然坐禅有佛学的成分,也有道的因素。僧侣们打坐入定,排除一切杂念实际上就是养气,就是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讲的“致虚极,守静笃”。少林武术被列为“外家拳”之后,很多人认为少林武术就是“外练筋骨皮”。实际上少林武术很注重内功的修炼,《罗汉行功合谱》中写气的重要性:“天地万物皆一气之所结成,天地无气则阴阳息,万物无气则生机灭,养气固不重哉?而人为万物之灵,则养气尤为重。”少林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氛围内逐渐糅进了传统文化的因素。少林武术的谦逊主要表现在少林武术善集百家之长为己所用。许多武术门派排斥异己,不善于自我发展和创新,总是固步自封,固守着所谓的“传统”,殊不知传统的东西拿来为今天所用才是真正的传统。少林武术以其博大的胸怀、谦逊的品质、好学的态度向百家学习,将所学的“术”用禅宗加以解释和指导,使其变为自己的东西。这样既完善了少林武术又不失少林武术之真谛。诸如少林太祖长拳、少林潭腿、少林通背拳等都是少林武术谦逊博学的见证。《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感。”其中“洼则盈”就是教育世人要始终保持一种谦逊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董新爱在《少林武术与道家思想》中还从天人合一、刚与柔等方面阐述了少林武术和道家思想的渊源。

少林武术以佛学思想为指导,兼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华大地上经历千年仍蓬勃发展,少林武术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二、少林武术的道德价值

少林武术的道德价值在于少林武术在发展历程中揭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武德。由于传统武术的迅速没落,现在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武德,或者说是分不清武德和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武术道德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武术的发展和传播。

武术在古代社会生存,就必须遵守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以儒家伦理道德为纲,也就是说武德必须在儒家道德许可的范围内。然而武德肯定又不同于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国际孙禄堂武学研究会副主席童旭东先生言:“武德之所以是武德,不同其他道德的特征有三:其一,其德来自于武。其二,其德的内涵与武不可分,具有其他道德所不具备的内涵,即不可替代。其三,其德的表达形式只能以武表达。”

徐德正和徐明全认为武德是中国武术伦理观的核心,其基本内容长期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武林中的道德规范分为尊师重道、重义守信和立身正直、谦和仁爱三方面的内容。其实这是不全面的,这里所讲的三方面内容是传统儒家伦理道德对所有人提出的要求,并不涉及武的方面。

有人认为讲武德就是一味地谦让,就是不动手不较技,其实那就离武德的本意更远了。近代西方哲学家康德也认为道德是良心。所以,对于人而言真正的德不是任何束缚自己的外来物,而是通过自由意志对自我的规定:自律。而这一自律的内容并非仅仅存在于自我的认识中,而是可以被他人感知的。之所以被他人感知和承认,是因为具有利他的特性。因此德的基本特征有两个:其基础是自律,自律是德的基础。其表征是利他,利他是德的形式,这个形式是可以被感知的,这就是道德感。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在有能力损害他人的情势下,通过自律没有损害他人,这就是德。同样,武德也不能是来自任何外加的戒律,而是自律。而且武德不同于一般道德之处,就是必须以格斗制胜能力为前提、为条件。一个没有格斗制胜能力的人只可能涉及一般道德,而谈不上武德。谈论武德,其基本前提有二,一是自律,二是技击制胜能力。

秦建明和苏肖晴将中国传统武德的内容归纳为“人格形象以义字当先,人际关系讲求谦敬忍让,为义行侠果敢有勇、重信守诺”三个重要方面。毛爱华等学者从儒学的角度将传统武德的内涵归纳为:仁、忠、勇、义、礼、信。这些观点都没有谈及德与武的关系。

那何以体现武德?《少林寺戒约》规定:“传授门徒,宜慎重选择,如确系朴厚忠义之士,始可以技术相授,唯自己平生之得力专门手法,非相习久而相知深者,不可轻于相授,至吾宗之主旨,更宜择人而语,切毋忽视。”这是不是武德?根据康德的观点,这仍不是武德,这是戒律而不是自律。《宁波府志》记载,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有个边澄和尚,投少林寺做烧火工三年,暗学武艺,后来云游四方,莫有敌手。日本人来中国朝贡,与之比武,“倭十余辈各执抢争向澄,澄举扒一挥,枪皆落后。复枪围之,澄一作声,直超其围,抽扒拟一二倭而弗杀,以示巧。”在对峙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实力强者不伤害实力弱者便是武德。实力弱者没有伤到实力强者那不是武德,因为你没有能力伤到对方。武德永远是强者(思想上的强者和技击上的强者)的恩惠。

少林武术千百年来始终站到正义的一方,匡扶正义,做到技不乱施、谦让于人,从很大程度上阐释了传统武德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少林武术的医学价值

少林武术自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医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顾加栋在《佛教医学思想简论》中指出,佛教诞生的根本宗旨是解决人类因生老病死而生的种种烦恼,而医学作为研究人类生命进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同样也将解决人的生老病死问题作为它的根基和最终目的。医学的这一特性促使佛教将它视为帮助人们解除生老病死痛苦的不二法门。少林武术以佛教为根本指导思想,就被动地接收佛教中医学的理论,同时由于少林武术至刚至猛,在习练过程中难免会受伤,少林寺又地处深山丛林,这就要求寺僧主动地去学习医学知识,以便在危难中自救,这就是少林武术与医学相结合的原因所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中医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中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少林武术医学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对少林武术的生存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种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相互涤荡相互交融。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的面世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已经具备了很高的系统性。其后佛教医学传入我国,对我国的中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史料记载,我国东汉杰出医学家华佗以“擅长腹部外科手术、首创麻沸散”而闻名于后世,同时其还精通寄生虫病的治疗方法。从华佗医术与佛教医学关联如此密切可以看出,东汉时期,佛教医学在中土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影响。到隋唐时期,有关佛教医学在中土产生深远影响的史料已经非常明确。唐代名医孙思邈名作《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等书籍中,多处存有佛教医学的影子。在这里讲一点,既然中医受到了佛教医学的多方面影响,中医何以还称为中医,就是因为中医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的根本所在,中医受到佛教医学的影响只是拿来为己所用。同样,中医对佛教医学的影响也是这样,佛教医学把中医学中可以为自身服务的理论观点经验方法拿来为己所用。隋代高僧智顗在《摩诃止观》第六卷中,将“五戒”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五常”“五经”等的比对,以及其创立的“以表知里”“司外揣内”的诊断学思想,无不体现了“同化”的客观存在。此外,在佛门的诊疗实践中也常常使用中华传统医药中的方药和技术,萧山竹林寺妇科方药的运用与传统医学并无实质性区别。具体到少林武术医学,少林七十二艺中记载的点穴术、卸骨法、擒拿法、内外用药方等都是受中医影响的例证,因为在练习这些技艺时,中医学、中药和伤科是这些学问的基础。

少林武术医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韩雪、郭志禹在《少林武术的文化特色》中指出,少林医学是少林武术的组成部分,主要以骨伤科防治技术为主,并附有中医的优秀传统治疗方法。因其骨伤科尤为著名,所以,也称为少林骨伤科。千百年来少林医学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如今少林医学将自身的宝贵财富贡献出来,为普天下大众所用,是佛教教义对少林医学的要求,也是少林医学厚重殷实的表现。

四、小结

少林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洗礼仍然能够永葆本色,就是因为少林武术守住了自己的根,守住了自己的魂,少林武术在融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后仍能做到不变其根本,实属难能可贵。反观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各方面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不应该一味地拿来,而是应该加入我们的价值理念,为我们所用。少林武术给予我们的启示不仅于此,“冰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她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少林武术有着更为深邃更为广袤的一片天地等待我们去开发。

猜你喜欢
武德少林佛教
李白与佛教思想关系再探讨
佛教艺术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小罗汉拳(五)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张少林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