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2019-08-20 09:11王凤清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博士学位学位导师

王凤清,王 青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北京 100191)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端人才,但研究生教育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培养质量的提高,反而有下滑的趋势。有研究发现,因论文质量延期毕业或不能毕业的学生在高校并非个案。研究生论文质量滑坡、漠视论文等现象广泛存在,体现创新性的论文更是少之又少。如何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成为各高校关注研究的热点。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作为指导研究生撰写论文的指挥棒,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及权威性。本研究收集了36所综合院校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其中包括211工程院校28所,覆盖东、中、西部地区;2类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标准包括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标准、军队院校优秀博士论文评选标准;3省市学位论文抽检评议标准,包括上海市、山东省、江苏省。对41个评价体系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为构建适合培养单位使用、充分体现医学学术型博士培养特点及学位授予质量要求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一、国外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现状

国外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全靠博士培养单位的内部机制比如论文评阅、答辩过程来完成,很少有教育机构和社会评估机构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专门评估。但相关文献表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对博士生的论文都有很高的要求,十分重视博士生的科研性和学术性[1-2]。很多大学对于博士学位论文评估标准、论文格式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强调学术上的创新性、形式上的规范性、过程上的严密性。如英国牛津大学在招生简章中明确规定:“博士学位获得者必须在特定的研究领域中作出重要的、实质性的贡献。”沃里克大学则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具有充分的独创性,对发展现有知识作出贡献,原则上达到发表水平。并且对于哲学博士和专业博士的学位论文在“独创性”的评估标准上,也存在着异同点。凡能用于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标准,几乎都可以用于实践性研究,但哲学博士学位论文更加突出学术贡献,以丰富人类知识为目标;而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力求对本专业的某一传统理论、方法作一些改进或阐述,不必像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那样注重原创性研究。美国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也分为哲学博士和专业博士两类,对哲学博士学位论文标准的规定:要求论文具有学术贡献,具备在有声望的杂志上发表,或以书、专著的形式出版的价值。学位论文完成后,必须经过导师和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审阅同意后才能提交,提交后必须经过严格筛选的评阅人审阅。

国外高校在论文质量把关方面非常重视导师指导作用,在论文撰写、评阅等阶段充分发挥导师的监督作用,重视导师意见。

二、国内医学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现状

(一) 相关研究现状。

国内已有很多学者、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开展了关于博士学位论文评价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并提供了很多实践性的宝贵经验。大概集中在以下三方面:(1)从评价方式本身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估方式进行研究,有学者提出了制定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应遵循的标准性、导向性和操作性三项原则;分析、归纳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3-5]。(2)分析学位论文评审结果,发现论文评价过程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有的问题,用实证的方式探求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内容要素和影响要素,提出完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一些建议[6-8]。(3)不同评审方式对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集中探讨了不同的评审方式对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的影响;现有论文盲审方式存在评审专家的研究方向、评价体系、论文传递方式等方面的不足等,针对如何提高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质量进行了讨论[9-10]。但很少有专门针对医学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的相关研究。

(二) 评价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主要有定量和/或定性两种方式。41个评价体系中,有23个评价体系要求对各项评价内容及总体评价进行打分,分数越高,评价越好;16个评价体系只是要求评审专家做出优、良、中、差(或A、B、C、D)的定性评价;2个仅要求评阅专家写出具体的评审意见。39个评价体系中, 28个评价体系采用了一级指标和评价要素的方式,11个采用了二级指标和评价要素的方式。

为了便于分析,将11个评价体系中的二级指标的评价项目与其余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项目一起进行分析。41个评价体系涉及的评价项目多达80多项。对每一个评价体系深入分析发现,尽管各评价体系对评价项目的描述不完全相同,但涉及的主要内容基本一致。41个评价体系涉及的主要评价项目概况如下(见附表)。

附表 41个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情况

三、问题与讨论

(一) 论文评价体系未体现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特色。

本研究收集的41个学位论文评价体系,90%以上为自然科学类学科通用,体系中没有体现医学专业的特点。部分高校在制定学位论文评价体系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握、理解某类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只是简单地采用同一评价标准,导致导师在带教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研究生的要求一致,混淆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过程。另外部分高校针对两种类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没有明显的区别,最终只是学生获得的学位证书不同,但实际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二) 不同学校对评价指标的描述存在较大差异。

综合41个评价体系的深入分析结果,发现目前各高校采用的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部分指标如业务水平、科研素养等很难通过学位论文体现,评审专家很难给出恰当的评价,这些指标一般会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科研实践训练中;(2)部分指标描述不精确,专家很难掌握评审要点;(3)不同学校的各指标权重存在明显差异,比如“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一项,百分制的评价标准中会占到20-35分不等。加之评审专家的主观性,导致不同评审专家对评价项目内涵及最终评审结果档次的理解和把握尺度不同,不能对学位论文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其评审结果必定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三) 评价方式单一化。

一个评价体系如果仅仅是单纯的定量评价,对学位论文的撰写会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可以更清晰、更有效的评价学位论文水平;但对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没有很好地指导作用,没有具体的评审意见,研究生及导师不知如何更好的进一步修改论文;而且单纯的定量评价很容易流于形式,不能对学位论文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但单纯的定性评价,如本研究中的18个评价体系只进行优良中差或定性描述,无法区分各评价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重要程度或总体质量的差异程度。评审专家对优良中差的判断也存在很明显的个性差异,放大了评审结果中评审专家的主观性。

四、建 议

(一) 以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基准定位制定评价体系。

任何评价、评估都是有目的的,建议在构建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时应以学位论文评价的目的为出发点,结合不同研究生培养目标,思考评价体系构成。在遵循科学性、操作性及导向性原则的前提下, 应充分考虑到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及授予学位要求的区别。学术型侧重于医学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医学科学研究人员为目标;其学位论文,应更注重其研究创新性。专业学位博士则更突出的是实践研究,其学位论文力求对临床实践的某一传统理论、方法作一些改进或阐述。

(二) 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制定评价体系。

从评审专家、导师、学生以及研究生教育管理者的视角多角度去考虑评价体系的制定,尤其是作为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第一责任人的导师。导师对本学科领域的博士学位论文非常熟悉,同时作为评审专家,也会经常评审兄弟院校博士学位论文,熟知学位论文的体系以及关键要素,建议各高校在制定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时,鼓励导师及研究生积极参与,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突出导师岗位责任;其次尽量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充分结合,有效发挥两者的作用,对学位论文做出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同时有助于学位论文的进一步完善提升;最后建议采用不同的评审方式进行多次的实践应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修订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三) 建议制定全国统一论文评价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分别从基础理论知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创造性成果等方面对博士学位论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育政府部门应依托各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遵从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制定统一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为缩小不同培养单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基础保障,在推动学科建设、培养导向及管理制度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单位也可以在借鉴参考统一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加入特色化内容。

(四) 充分重视专家评审结果。

作为医学科学领域的最高层次教育,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充分体现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及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其质量应作为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国内部分高校在讨论授予学位时仍以研究生在学期间是否发表过高水平的论著作为依据,而忽视了学位论文质量。建议高校在审核学位授予、评选优秀博士论文时充分重视评阅专家给予的评审结果,重点审查评审专家给予差评的学位论文,并健全答辩后论文修改完成监督体制,加强导师及研究生对评审意见的重视;完善相应的学位论文奖惩制度,建立优秀学位论文评审制度,并将评审专家给予学位论文的评价作为重要评选依据;答辩前及/或答辩后实行论文盲评,健全抽检结果处理办法,对连续出现问题论文的导师给予一定的处罚,采用各种措施充分引起导师及研究生对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视。

学位论文评审是对论文质量进行把关的重要环节及有效手段,如何引导评审专家对学位论文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对提升学位论文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规范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对研究生撰写高质量学位论文发挥着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因此在构建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特点、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授予学位要求。

猜你喜欢
博士学位学位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博士学位论文目录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