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群众路线 推进社会治理

2019-08-21 17:20朱大伟
民主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民政协协商民主

朱大伟

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推动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协在实现协商民主向基层推进过程中,应该采取迎进来、走出去和沉下去的基本路径,密切与基层群众衔接,议题设定要接地气,坚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协商手段、衔接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强调,“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他还指出,“涉及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全体人民和全社会中广泛商量;涉及一个地方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一部分群众利益、特定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部分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基层群众的事情,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由此可知,总书记给我们指出了协商民主实现的一个重要路径,即“完整参与”;一个重要思想,即“群众中心”。

可以说,在新时代,作为协商民主的专门机构,政协必须对衔接群众的重要性有着清晰的认知,对如何衔接群众,更好地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必须进行持续的探索。

一、銜接的必要性

一方面,衔接群众是由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首先,人民政协组织“人民性”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民政协与人民群众的广泛联系,决定了人民政协具有做好群众工作的独特优势。其次,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需要发挥人民政协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力量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基层群众参与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人民政协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要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丰富民主形式,畅通民主渠道,有效组织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共商国是,推动实现广泛有效的人民民主。由此可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也就是在国家治理中坚持走群众路线。

总之,政协工作与基层群众的衔接,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路径,是人民政协工作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衔接的核心内容——想群众所想

人民政协拥有重要的话语权和广泛影响力,不是靠“说了算”,而是靠“说得对 ”“说得准 ”,靠对复杂问题的正确见解,靠对现实问题的促进解决。基层协商要直接面对群众,协商议题接地气、连民心。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解决问题上,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特别是短板问题,突出新发展理念落实中的重要问题,突出人民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察实情,讲实话,谋实策。对社区群众反映的问题,根据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区分层次、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实行“四办”。一是督促办。属于街道和社区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由委员督促街道和社区办理解决。二是自己办。属于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能解决的问题,敞开大门照单全收,有多少解决多少。三是商量办。对需提请市委、市政府及其部门解决的问题,以提案、信息、委员进社区专报或调研报告等形式建言献策,协商办理。四是跟踪办。对条件尚不成熟、当前无法解决的问题,持续跟踪 ,紧盯不放 ,敦促有关部门创造条件逐步解决。

总之,政协要主动加强与基层群众的联系,建立完善议题自下而上产生机制,从民生的热点、痛点问题中优选议题,切实聚焦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协商议政、建言献策,并着力推动、督促问题的解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应贯穿于政协工作的全过程。

三、衔接的基本路径——迎进来,走出去和沉下去

在新时代,如何推动政协与基层群众之间的联系关系到民主协商的成效和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点。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各种方式,在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同群众进行协商。要完善基层组织联系群众制度,加强议事协商,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工作,保证人民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务。那么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在联系基层群众方面有哪些路径可循呢?

第一是“请进来”。“请进来”,即要以政协会议和活动为平台,主动邀请各界群众参与政协的政治协商,通过“开门协商”,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民意征集拓展的“通道”。在政协会议召开时,可以邀请各方面、各阶层群众代表参与列席和议题的讨论。政协也可以定期开展各种主题、议题的群众问题征集活动。

第二是“走出去”“沉下去”。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人民政协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深入群众的深度决定政协协商民主的高度。只有真正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策于民,政协协商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效。否则,协商就抓不住主要问题、 切不中关键要害。为真正沉到社区、“解剖麻雀”,应该组织政协委员在乡镇街道、村庄社区、工矿企业,设立委员工作站、社情民意联系点等,畅通渠道、收集民意、反映诉求。同时要求每位委员每月进社区不少于 2 次的基础上, 进一步设定三个“规定动作”。 一是走访要“三必访”“三必到”。即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出台后必访,群众有意见建议必访,重点家庭和困难家庭必访;社区有重要会议和活动必到,社区发生突发事件必到,群众约谈必到。二是调研要“四多四少”。 即多看原生态,少看示范点;多看盲区死角,少看门前脸面;多听中肯批评,少听表扬赞歌;多听群众说,少听干部讲,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更多占有第一手材料,努力求科学发展之真、民生幸福之真。三是开展“四百”行动。即发动委员进百家门、见百家人、晓百家情、记百家民情日记,让委员同社区群众同坐一条凳、共喝一壶茶,在“当面锣、对面鼓”的商量中释疑解惑、化解矛盾、增进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

第三是“联起来”。充分运用互联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群众走进政协协商,扩大政协协商参与面。政协衔接群众的履职手段要与时俱进。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人民政协履职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必须结合政协的性质和工作特点,探索传统履职方式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融合,加快履职方式的现代化。善于运用网络工具,坚持“开门办政协”,积极听取网络民意,全力集聚网络民智,加强网上信息互动,提高舆情汇集、分析、研判能力。积极推进提案办理信息化,以履职手段的现代化助推履职能力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实行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是与社会各界有着广泛联系的统一战线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人民政协肩负着重要使命。发挥人民政协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是践行群众路线、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作者系民进赣南师范大学基层委员会会员、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新加坡研究中心副主任)

猜你喜欢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协商民主与偏好转变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论人民政协的决策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