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实施样态、客观约束与完善路径

2019-08-21 10:45姜地忠曲岩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3期
关键词:专业实习完善路径社会工作

姜地忠 曲岩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存在多种不规范的实施样态,其根源在于近十几年来专业快速发展使现有实习资源难以满足专业实习的需求。这既表现为专业实习机构和专业实习督导的缺乏,也表现为专业教师实习指导能力不足,同时还表现为专业实习经费的不足。为规范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提高专业实习质量,应强化专业评估与认证,推动现有实习基地专业化转型,加强专业教师的督导化建设,同时还应力争以承担项目等方式从校外机构筹集一定的实习经费。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实施样态;客观约束;完善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3-0030-03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专业实习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约束,当前国内许多高校专业实习开展得并不十分规范。因此,笔者对当前国内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实施样态、约束条件及完善路径等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一、当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实施样态

1999年以后,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开办速度短期内出现了急增,新增本专业的高校由于所处地区、类型、层次、办学经费等各方面差别较大,因此它们在专业实习的组织开展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看,目前国内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实施情况,按其规范化程度大体可以归纳为下述四种样态。

1.“纸面型”专业实习。所谓“纸面型”专业实习,是指一些高校在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中虽然有专业实习的相关设置、要求和规定,并且“纸面”上列出的实习时数、实习内容等规定也“符合”专业规范的要求,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实习单位、实习内容等却与“专业”基本不沾边,因此它们只能称之为停留于“纸面”规划上的专业实习。

2.“放羊型”专业实习。“放羊型”专业实习的基本特点是,组织专业实习的院系原则上要求学生的实习单位和实习内容应与专业相关,但校(院、系)不提供或在很少提供专业的实习单位供学生选择,主要靠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由此导致许多学生所找实习单位和实习内容与专业毫不相关。与此同时,院系虽然名义上有负责实习的组织协调机构,但实际上整个实习期间既没有专门的校内教师负责与实习单位进行必要的联系、沟通以了解学生实习情况,也没有专门老师对学生的专业实习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放羊”状态。

3.“半规范型”专业实习。“半规范型”专业实习的基本特点是,开展专业实习的院系不仅设立专业实习组织机构,还要求学生的实习单位和实习内容应与专业相关,并且也提供比较专业的实习单位(一般为签约性实习基地)供学生选择,但同时也允许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因此对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这一部分学生,其在实习单位、实习内容等多方面与专业实习规范要求差距较大,专业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对这类专业实习实施模式只能称之为“半规范型”专业实习。

4.规范型专业实习。规范型专业实习,是指严格按照专业规范开展的专业实习,不仅实习单位、实习内容、实习时数等方面完全符合专业规范的要求,而且提供较强的组织保障、经费投入,并配备较为专业的实习督导和实习指导手册,同时还进行严格的实习考核。

二、当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客观约束

上述四种专业实习实施样态并存,说明当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总体上还不够规范,专业实习的总体质量存在较大的问题。那么,为什么当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会存在各种不规范的实施样态呢?究其根源,这与近十几年来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现有实习资源难以满足专业实习的需求紧密相关。

1987年国家教委首次批准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只有4所重点大学;1999年开办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学校也仅有27所;而到了2007年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高校达到了211所,同时还有153所学校提供高职、高专层次的教育;目前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本专科高校则达到了420所左右。可见,自从我国高校恢复重建社会工作专业以后,在极短的時间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呈现出了极其快速的发展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开办速度几乎可以用“井喷式”发展来形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短期内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果,其中之一就是既有实习资源难以满足开展规范性专业实习的需求。

首先,既有专业实习机构十分匮乏。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是社会组织中专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和方法开展相关服务的部门,其不仅工作内容专业性强,而且机构内还有成熟的社工可以指导实习学生,因此,学生进入专业机构实习不仅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也能获得比较专业的实习督导。但是,目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还比较缺乏。据相关统计,我国35.4万多个民间组织中,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组织仅仅有300余个,并且这些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还主要集中于上海、广东、北京等少数省市。也就是说,相当多省市只有少数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对这些省市的高校而言,其开展规范的专业实习必然会受到严重制约,以至不得不采取一些“变通”形式。

其次,专业实习督导比较缺乏。除少数领域外,社会工作主要是针对“人”且往往是为“有问题的人”提供专业服务,事关重大。因此,学生进行规范的专业实习离不开专业督导的悉心指导。而一个合格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其自身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巧以及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需要进行必要的督导训练。由于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比较缺乏,各级民政系统、各类群众组织(妇联、残联等)、街道、居委会、社区往往成为当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的主要构成部分。应当说,这些部门中的很多业务与社会工作在理论上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但是,即使不考虑实习学生可能被指派从事与专业无关事务的前提下,仅从目前这些部门的工作方法主要是传统的行政方法这一点看,这些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多数都并不具备专业实习督导的能力与资格,这必然使得专业实习的规范性与质量大打折扣。

再次,高校专业教师比较缺乏指导实习的能力和动力。面对多数实习基地缺乏专业实习督导的困境,可能有人会争辩,可以由高校专业教师担任实习督导。事实上,许多高校也确实如此操作,但效果并不理想。首先,许多高校专业教师并不具备实习指导与督导能力。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恢复的时间只有30年左右,早期只有少数学校开办本专业,而近十几年来高校却井喷式地开办本专业,这导致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师资来源中有相当一部分并非专业出身,而是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思政等专业转行而来,他们既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训练,更缺乏从事专业实践的经历,因此他们很难具备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习的较高能力。其次,即使有部分教师具备指导学生专业实习的能力,但受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考核晋职模式的影响,他们也缺乏严格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习的动力。因为,指导学生专业实习所承担的工作量非常大,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尤其是职称晋升“重科研轻教学”倾向比较突出,实习指导既不是科研,甚至将其计算为教学工作量在很多高校都存在重重困难。因此,许多专业教师即使有专业实习指导能力,也缺乏指导专业实习的动力。即使院系要求其参与实习指导,不少教师也只是停留在偶尔打个电话叮嘱一下安全等低层次操作上,这样的实习指导与“放羊”其实无异。

最后,专业实习经费比较紧张。1999年以后,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高校的井喷式发展有一个特殊背景,即当时高校扩招被有关部门作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一种途径,基于此,当时许多高校开办这一专业,是因为觉得它作为一个文科专业需要投入的办学资源较少。事实上,办好社会工作专业需要投入的资源并不少,其中实习经费投入就需要一定的规模。根据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标准,社会工作本科学习阶段应有不少于800小时的专业实习时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根据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现实提出,社会工作专业本科阶段应完成400—800学时专业实习的建议性指标。由于实习时数较多,而我国高校又多地处郊区大学城,与实习基地距离较远,这必然导致交通等实习成本较大。如果学校没有充足实习经费投入,如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补贴,具体办学院系出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的考虑,就很难强制要求学生规范地完成专业实习计划。而当前我国高校由于办学经费还比较紧张,当初开设这一专业时原以为它需要的投入较少,因此相当一部分高校暂时还难以拿出比较充足的实习经费支撑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为此专业所在的院系也就不得不降低实习要求或采取诸如允许学生回老家自找单位实习等变通方式。

三、完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主要路径

社会工作者被称为“社会工程师”或“社会医生”,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与医学专业临床实习极为类似,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经过临床实习的医生可以为病人开展疾病治疗。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必须予以规范,实习质量无论如何都应当得到保证。

第一,强化专业协会或教育主管部门的专业评估与认证。在西方国家,行业协会的专业评估与认证往往决定着高校专业的办学声誉,进而影响专业的报考生源、社会资金的获取等诸多方面,因此它是推动高校提高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外部力量。在我国,行业协会对高校的约束力较弱,但教育主管部门的专业评估约束力则非常强。因此,推动我国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可以采取教育主管部门专业评估和行业协会专业认证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社会工作专业而言,只要教育主管部门对包括专业实习在内的各办学环节进行严格测评,并辅之以警告、整改、暂停招生及限时退出等约束性惩罚;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加强对各高校的专业认证(如采取星级认证等方式),从社会声誉上给其以压力,就一定会给社会工作专业办学高校、院系造成较大的办学压力,从而促使其提升包括专业实习在内的各环节的办学规范与治理力度。

第二,推动现有实习基地的专业化转型。由于专业机构还比较缺乏,因此,民政系统、群众组织、街道、居委会及社区等成为当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的主体。但是,由于这些机构的工作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与社会工作专业关联性不大,同时其工作人员也缺乏专业知识和实习指导能力,因此,要在其中开展规范的专业实习,有必要推动这些实习基地的专业化转型。其转型途径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理想化的转型,即高校为其工作人员提供培训或再教育,提升其专业能力,但这种转型的主动权不在高校,因此更现实可行的转型是,提升高校在实习基地中开展专业实习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如高校通过和这些基地的沟通协调,在基地里建立专业实习工作站,学生开展专业实习时进入的是基地中的工作站,而非原先那般进入基地中的相关部门,工作站的实习业务可以来源于实习基地相关部门委派、引荐的与专业关联性强的事务,也可以通过工作站的宣传而自揽;工作站的专业督导由专业教师担任,但实习学生也同时接受实习基地工作人员的管理和领导,通过这种转型,既可以确保实习内容的专业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实习指导的专业性。

第三,加强专业教师的督导化建设。面对现有实习基地的专业督导缺乏,专业教师队伍中具备督导能力和资格者也非常少的状况,要规范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开展,提高专业实习的质量,有必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能力较强的专业实习督导队伍。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设专业督导队伍的重点还应当放在专业教师队伍中,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理论知识这一有利的条件。为加强专业教师的督导化建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办学院系应积极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国内为数不多的督导培训;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选派教师到港台等社会工作专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督导培训和见习,也可以考虑同省市的高校联合出资邀请海外或港台地区的专业督导到内地大学为专业教师进行督导培训。

第四,多元化筹集和争取专业实习经费。为了克服实习经费短缺对专业实习的制约,专业所属院系应当广开思路,多元化筹集实习经费。其中,既应当眼光向内,尽力从学校争取较多的实习经费;也应当思路朝外,尝试利用实施学生专业实习计划之机承攬有关机构之项目的方式获取一定的经费。事实上,如果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确实能够利用通过专业实习高质量完成有关机构的项目,是完全可以开拓出一条通过项目化运作完成专业实习计划的道路的。

参考文献:

[1]王思斌.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6]李迎生,韩文瑞,黄建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J].社会科学,2011,(5).

[3]高考网.开始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EB/OL].http://gaokao.xdf.cn/college/m_zkc_402

[4]盛若蔚.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持[N].人民日报,2010-5-24.

[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

[6]史柏年,侯欣.社会工作实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8.

猜你喜欢
专业实习完善路径社会工作
高教领域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路径研究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完善路径探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