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卓尼:来自草原上的产业扶贫路

2019-08-22 10:01
甘肃农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农牧民龙头企业贫困村

本刊记者 一 得 文/图

盛夏的卓尼,在视觉上绝对是一场盛宴。这里不仅水草丰美,还富有人文情怀,金黄的油菜花、明艳的野罂粟,加上藏王故里、洮砚之乡的文化底蕴,让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卓尼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一号工程”,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致富的主要支撑,不断靠实责任,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优化提升产业产品结构,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立健全农牧业全产业链,全面推动产业扶贫政策和重点任务落实,稳定增加农牧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

正值夏至,记者来到卓尼县柳林镇、木耳镇、康多乡等地,通过对政府工作人员及经营主体、村民的采访,对卓尼县的产业扶贫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卓尼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交汇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结合部,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发展滞后区、稳定敏感区和深度贫困区。

卓尼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属“三区三州”和“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地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村42个,深度贫困村20个(省级16个、州级4个)。全县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6731户3.12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259户1054人,贫困发生率从34.4%下降到1.17%,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已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的历史性任务。

根据《甘肃省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18〕20号)精神,卓尼县调整加强了产业扶贫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任组长,县政府2名副县长任副组长,农牧部门设立了11个产业扶贫专责小组和包乡包村工作组,实行领导包片包乡、单位包村、干部包户责任制,完成了特色产业与一户一策精准入户对接。

该县制定了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行业脱贫攻坚、深度贫困地区牧业种植业增收工程、合作社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及牛、羊、菜、薯、药五大特色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旅游扶贫和光伏扶贫等到村到户项目工作实施方案。每季度组织召开产业扶贫专题会议对产业扶贫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强化了对产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规划引领。同时,在驻村帮扶队中增加了农技人员,驻村开展产业扶贫指导工作,使产业扶贫政策、项目真正惠及于民、落地见效。

加大产业资金扶持

在柳林镇东石沟村,记者见到了卓尼县柳林镇昌合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任人孙海明,他告诉记者,县上农牧部门给他们提供了技术培训方面的支持,200万的贷款也下来了,解决了合作社资金短缺的困难。

“合作社共有113户农牧民入股,共带动周边群众200多户脱贫致富。”孙海明告诉记者。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扶持产业发展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通知》(甘政办发〔2018〕103号)精神,卓尼县紧盯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工作采取积极措施,加大产业资金扶持,支持“一户一策”梳理出的产业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稳定增加收入。2018年,特色产业扶持总投资1.97亿元,其中产业扶持项目资金1.16亿元,到户产业扶持资金0.81亿元。

2018年卓尼县统筹整合产业扶持项目资金中,蔬菜产业1500万元,马铃薯产业25.79万元,青稞产业150万元,蕨麻产业189.6万元,光伏产业6980万元,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217.5万元,合作社扶持269万元,村集体经济及龙头企业扶持2271万元。

该县制定出台了《卓尼县到户产业扶持资金投放使用管理实施意见》,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8067.6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0.8%,其中特色种植业到户补助资金2000万元,贫困户中蜂养殖到户补助资金549万元,贫困户入股配股资金5443.6万元,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到户补助资金75万元。

卓尼县以奖励直补、物化补贴等方式扶持贫困户所产生的收益全部由贫困户持有,自行支配使用,按照贫困户的意愿引导鼓励贫困户将产业扶持收益主要用于发展产业;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所产生的收益,按照章程及股比和协议进行分红,同时根据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需求、征求股东意见预留一部分公积金或发展基金。

调产业结构,壮优势产业

依托资源禀赋,卓尼县紧紧围绕牛、羊、菜、薯、药五大特色产业及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光伏、乡村旅游等产业,通过规划引领、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方式,不断优化提升产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全产业链建设,实现特色产业持续较快发展,产业贡献率显著提升。

截至2018年底,卓尼各类牲畜存栏53.78万头(匹、只),较2014年增长13%。在草原承载能力较强的半农半牧区发展牦牛、藏羊养殖,带动农牧民1.2万余户。在畜种群结构合理、基础条件较好的完冒、扎古录等5乡镇发展犏雌牛(奶牛)养殖,带动农牧民群众3000余户,高原特色畜牧业已成为该县一产首位产业,畜牧业生产经营性收入是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

在巩固提升五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卓尼县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适度规模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值得一提的是,卓尼县这几年的乡村旅游业也取得了蓬勃发展,该县抓住甘南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有力机遇,围绕百里洮河风情线“主轴”,依托大峪沟、车巴沟、九甸峡,全力打造“乡为景区、村为景点、家为景观”的旅游模式,积极发展以民族风情、休闲娱乐、生态观光、土特餐饮体验为主的“农(牧、藏)家乐”。依托大峪沟4A级景区、“红色土司遗风”和木耳镇博峪村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博峪沟创办旅游接待点7处,成立了博峪村乡村旅游开发公司。2018年实现旅游人数115.8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5.69亿元。

围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任务、新要求,卓尼县积极探索扶贫新模式,重点引进光伏扶贫项目,积极争取了总投资14534.48万元,总装机容量为20.006兆瓦的光伏扶贫村级电站项目,2018年筹措资金6980万元,其中省级光伏补助资金980万元,“两州一县”扶贫专项资金3000万元,财政扶贫专项资金3000万元。新建8座光伏联村电站,1座村级电站,带动该县4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285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截至2019年4月底,所有联村电站均并网发电且运行良好,已发电909.3万度,光伏电站收益681.975万元。发电纯收益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贫困户救助、公益岗位开发等。

卓尼县绿康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坐落于卓尼县柳林镇寺台子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适合养殖业的生存和发展,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12月注册资金670万元,总占地面积17亩,是饲草料的种植,加工,储藏,以藏羊和本地黑猪的改良、繁殖、屠宰、加工、销售为一条龙的农民自主专业公司,公司的建立,旨在更好的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公司还流转土地100余亩,主要用于种植苜蓿、玉米,蚕豆等以供给养殖所需饲料。几年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系统完善的专业养殖园区。

公司的负责人王拉目九对记者说:“特色品牌是一个地区的名片,也是综合实力竞争的有利‘武器’,我们致力于打造属于甘南的特色品牌,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甘南、认识甘南。成立有甘南特色的以肉类食品为主的企业,也是在打造甘南的另一张名片,我们在打造甘南新的名片时,既要注重引资招商的重要途径,也要扶持本地区的民营企业家,鼓励引导本地区企业家积极参与进来,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以此来推广甘南的知名度。”

该县的品牌农业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卓尼县天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清真牦牛藏羊肉成功认证绿色食品两大系列31个产品,实现了全县农产品绿色食品资质认证“零突破”;卓尼县山珍土特产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了《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证书》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资质认证,并申报了采集山野菜7个品种有机农产品资质认证,标志着该县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管理技术和生产水平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该县产销对接活动成效凸显,卓尼山珍土特产有限责任公司和卓尼县御峰蜂业合作社等3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了2018全国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暨甘肃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和“第三届敦煌文博会‘甘肃好味道’美食节”活动,参展产品涉及山野珍品、蜂蜜、中药材等10多个品种100多个样品,两家企业获得了由敦煌国际美食评审委员会颁发的“敦煌国际美食节入展企业”荣誉证书。

该县紧紧围绕服务特色种养产业发展,集中整合涉农培训资源,按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不同的从业方向,采用集中授课、现场指导实训、走出去学习考察等方式,广泛深入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

在农业保险保方面,卓尼县制定印发了《卓尼县2018—2020年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并按照方案要求全力组织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有效减轻参保农牧户因灾造成的损失,增强了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按照自愿合作经营的方式和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卓尼县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831个(注销17个),其中贫困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472个,占合作社总数的56.8%,贫困村合作社于2018年8月底实现每村2个以上全覆盖。

该县创建县级以上示范社66个,占全县合作社总数的7.9%,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个,省级示范社7个、州级示范社17个、择优评定县级示范社40个;结合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省级示范社扶持、天津援建项目,完成投资269万元,扶持贫困村合作社33个。通过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入股配股、产业项目资金扶持和合作社辅导制度的落实,指导支持合作社规范化管理运行,强化利益联结和示范带动,发挥上联企业下联农户的纽带作用,目前,三项规章制度健全、有收益、能分红的合作社达438个,占全县合作社总数的52.7%,实现合作社带动贫困户3483户,占贫困户总数的52.3%。

该县创建省级龙头企业1家,评定县级龙头企业6家,围绕草食畜牧业、中藏药材、高原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引进龙头企业4家,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55个,带动贫困户398户。按照“试点先行、统筹发展”的思路,从中央财政“两州一县”产业培育资金中安排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扶持资金81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3个,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将扶持资金拨付2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每个村30万元,扶持资金作为集体资本全部入股到相对应的龙头企业,推行“村集体经济企业+龙头企业”的管理运营模式,实现龙头企业增效和村集体经济增收的目的。

积极加大产业扶贫贷款力度,落实龙头企业特色产业贷款1500万元,受益企业2个。同时,引导鼓励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将产业扶持资金自愿入股到龙头企业,推行“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强化了公司与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将贫困户带入全产业链发展特色产业。

在发展壮大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同时,卓尼县鼓励引导贫困户通过折股配股入股、土地流转、订单生产、劳务就业等方式,创新建立“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将贫困户带入全产业链中发展产业,增加贫困户生产经营性收入和入股分红收益。

对获得产业项目扶持的合作社,要求合作社社员中有一定比例的贫困户,能有效带动一定数量的贫困户抱团发展,且扶持资金所形成的资产按成员账户折股量化到所有社员,收益分配时,适当提高贫困户的分红比例。要求龙头企业与贫困村合作社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工作优先向贫困村倾斜。且优先招录贫困户劳动力到合作社、企业务工,优先收购贫困户、贫困村合作社生产的农畜产品,对贫困户生产的农畜产品进行补贴价或保底价收购。贫困户入股配股到新型经营主体,实行与一般农牧户差异化分红,贫困户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模式,以每年不低于8%的标准获得保底收益。

壮大村集体经济

卓尼县立足各乡镇、村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每个贫困村均注册成立了村集体经济企业,统筹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产业培育资金、补交党费等各类扶持资金2271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04万元,“两州一县”产业培育资金1457万元,补奖党费165万元,其他资金45万元;将扶持资金注入到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集体资本突出发展高原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等多元富民产业,每个贫困村落实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40万元以上。

各村通过入股龙头企业或自我发展的方式,相继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截至2018年底,贫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02.39万元,村均年收入达3.7万元以上,其中收入在1~2万元之间的贫困村5个,收入在2~5万元之间的贫困村40个,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贫困村9个,在州县两级财会及农经人员的指导下,村集体经济档案资料、财务凭证等规范齐全。

猜你喜欢
农牧民龙头企业贫困村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农业农村部举行定点扶贫地区龙头企业对接活动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