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兼修的“蒿家兄弟”

2019-08-22 13:16史军
课堂内外(小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芦蒿青团艾蒿

史军

芦蒿:住进诗中的文史

名字多,住得广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瞧,能在大诗人苏东坡的诗中留下名号,蒌蒿担得起个“文”字吧?

蒌蒿,正式的中文名称叫芦蒿,我们还可以用水蒿、柳蒿、泥蒿来称呼它。要是想更文艺一点,蘩(fan)、蔏(shang)、皤(po)蒿、旁勃也是它的古称。给同一种植物取如此多的名字,恰好说明它的分布范围广,是人们喜闻、乐见、爱吃的菜菜。

别说,芦蒿的分布区域还真是广,从黑龙江到云南一线几乎都能找到它们。它们喜欢居住在低海拔地区的河湖岸边、沼泽地带,以及沼泽化草甸地区。长江中下游河湖纵横的地方,更是它们生长的天堂。

一年四季不重样

芦蒿是一种典型的宿根植物。冬季时,它们的地上部分会枯萎,看上去就像死掉了一样。这个时候可千万别拔除它们,因为它们的地下根系依然顽强地活着,正等着春天来临后再度萌发呢。

春天的芦蒿,从冬天的枯萎中重生,嫩嫩的芽,嫩嫩的茎,正是采食的好时候。等它再长大一点儿,到了枝繁叶茂的时候,就会因为不好咀嚼和味道过重而被人们嫌弃了。

秋天时,芦蒿会开出淡黄色的小花。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花看上去就像不愿意盛开的小雏菊,颇显低调。是的,作为菊科植物,芦蒿的花也是由一朵朵小花聚合而成的“头状花序”。只不过,它们靠风传播花粉,所以无须像菊花或向日葵那样,结出漂亮的“花瓣”来吸引昆虫。

怪怪味道少不了

芦蒿的食用部位是幼嫩的茎叶,味道比较清淡。尽管古人没少夸赞它的美味,但芦蒿的味道也是个性的,并非人人都能接受。

前面我们说了芦蒿属于菊科家族,而这种怪味儿正是家族与生俱来的味道。具体来说,这种味道来自 种叫萜(tie)烯类的物质,吃起来像怪怪的油味儿。

不过,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些人偏偏喜欢这种味道,认为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清香,尤其是在江浙带——芦蒿炒肉丝、芦蒿炒面筋、芦蒿炒虾仁等,都是当地的特色菜肴呢。

艾蒿:驱邪消灾的武弟

好养活,到处长

蒿属可是一个明星云集的植物家族,除了芦蒿,有一位“蒿朋友”更是家喻户晓。它就是艾蒿,我们通常叫它艾草、艾叶,或者简称艾。

与芦蒿样,艾蒿也继承了蒿属植物的典型外观和独有气味。不过,与“文艺小清新”芦蒿比起来,艾蒿更好养活。它耐寒耐旱,在荒地、山坡等条件恶劣的地方也能野蛮生长。这是因为艾蒿的叶子要厚些,背面还布满白色蛛丝状的绒毛。这样的叶子可以减少水分蒸腾,效果就像广告里说的“锁住水分,持久保湿”。

春味也有“艾”一份

清明时节,大家有没有吃青团(或叫艾糍)的习惯昵?这种食物的天然清香,就是来自艾蒿呢。

艾蒿的芽在清明期间最为鲜嫩,气味也比较清淡,用来做食物最好不过。人们用新鲜的艾蒿汁与糯米粉混合成皮料,再加入豆沙、芝麻、花生等馅料,或揉成团,或轧成饼,蒸熟后就是美味可口的青团啦。

驱虫辟邪“艾”在行

除了在清明一展身手,端午才是艾蒿真正“锋芒毕露”的时候。不过这次可不是为了吃一

由古至今,将艾蒿挂在门上,以期能去病消灾都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其实,艾蒿哪有什么辟邪神功呀。只不过古代生活条件较差,入夏时气温上升,容易滋生蚊虫传播疾病,而艾蒿在端午前后的气味比较浓郁,蚊虫避之不及,自然也就减少了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瞧,又能野蛮生长,又能驱赶蚊虫的艾蒿,担不担得起个“武”字呢?

野外的蒿不要采

在把芦蒿和艾蒿两兄弟请上餐桌前,我们一定要先谨慎评估一下它们的“出身”和健康状况。

这是因为,生长在野外的芦蒿和艾蒿,很容易受到各种毒害。比如汽车尾气中的铅,废弃电池、塑料制品中的镍和汞等重金屬,就极有可能被它们吸收后堆积在身体里。这样一来,它们就由“美食”变威“毒物”了。

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到正规的市场上购买人工种植的“蒿家兄弟”,不要效仿古人到野外随地采摘几把就下锅烹饪了哟。

猜你喜欢
芦蒿青团艾蒿
青团大作战冷吃还是热吃
每个南京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丛芦蒿
美味的青团
青团飘香
艾蒿坪听雪
梅全喜:艾蒿食疗百味
芦蒿种植管理四大要点
采一把艾蒿回家
天下美食话芦蒿
文学的芦蒿与吃的芦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