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化三醇联合利塞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研究

2019-08-23 05:40姜丙坤王雪辛杰
人人健康 2019年6期

姜丙坤 王雪 辛杰

【摘要】目的:研究骨化三醇联合利塞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及对骨代谢指标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0月治疗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80例,按随机对照法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口服钙尔奇及骨化三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利塞膦酸钠口服治疗,连续治疗1年。比较两组骨痛评分、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结果:两组治疗1年后骨痛情况及腰椎骨密度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T-PINP、N-MID治疗3月后水平均升高,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β-CTX治疗3月后水平均降低,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化三醇联合利塞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起到叠加协同作用,减轻骨痛症状,提高骨密度,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骨化三醇;利塞膦酸钠;骨代谢标志物

前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渐严重,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与增龄密切相关的骨骼疾病,也成为当前老年人需要面对的重要健康问题,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骨量流失加快,更易患有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像其他慢性疾病一样需要长期治疗,所以联合治疗方案的也应该评价药物效果、安全性、患者依从性及费用等多个方面。骨化三醇及利塞膦酸钠均是目前证实可有效增加骨密度的抗骨质疏松药物,而二者联合应用的疗效是否也能起到叠加或协同作用,就是本次研究的目的。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潍坊市人民医院骨创伤科2016年8月~2017年10月治疗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80例,所有患者经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确诊患有骨质疏松症,按照WHO诊断标准,T值≤-2.5即为骨质疏松症,T值≤-2.5且有过脆性骨折的患者为重度骨质疏松。排除标准:具有恶性肿瘤史、甲亢史、严重肝肾损害疾病者;近期服用激素类或其他影响骨代谢类药物者;患有消化道溃疡或返流性食管炎者;临床资料不全者。将符合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平均年龄(58.48±8.35)岁;对照组40例,平均年龄(59.56±8.24),两组患者年龄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口服钙尔奇D(规格600 mg/粒,1片/天)加骨化三醇(O.25mg/粒,1片/天),治疗组在服用钙尔奇D及骨化三醇同时,加用利塞膦酸钠(0.5mg/粒,1片/天,早餐前30min用200~300 ml白水送服,服药后30 min内保持直立体位)。两组连续治疗1年,并鼓励患者高钙饮食、适度运动、多接触日照等健康生活方式,改變不良生活习惯。

1.3观察指标

1.3.1骨痛情况:应用数字疼痛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的骨痛情况。评估标准:无痛计0分;轻度疼痛计1~3分;中度疼痛计4~6分;重度疼痛,不能睡眠计7~9分;剧痛难忍计10分。

1.3.2骨密度测定:测量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的腰椎L2-4骨密度值,由DEXA双能X线骨密度仪完成。

1.3.3骨代谢指标测定: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月的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T-PINP)、N端中段骨钙素(N-MID)。

1.4随访

观察记录患者检验结果(血钙水平)、药物不良反应及脆性骨折的发生情况等。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x±s示,两组之间进行t检验,已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骨痛评分和骨密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骨痛评分及骨密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同组治疗后骨痛评分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0.05)。两组治疗1年后L2-4骨密度较治疗前提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骨代谢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骨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月后血清T-PINP、N-MID较治疗前升高,β-CTX较治疗前降低,两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PINP、N-MID高于对照组,β-CTX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和脆性骨折的发生

研究中实验组1例患者出现轻度恶心、呕吐症状,未予特殊治疗自行缓解,详细追问病史,考虑与未按要求服用利塞膦酸钠有关,指导用药后未再出现不适症状。两组患者血钙水平均未出现异常,治疗期间也均无脆性骨折发生。

3.讨论

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为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破骨细胞骨吸收能力增强,而骨形成不足以代偿骨吸收,造成患者骨量减少、骨质破坏严重及骨强度减弱。抗骨质疏松药物可增加骨密度、降低脆性骨折发生风险,是目前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手段。

抗骨质疏松药物按作用机制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制类药物及中药,联合应用相同机制或不同机制抗骨质疏松药物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骨化三醇属于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能够增加患者胃肠和肾小管对钙磷的吸收,同时兼有较弱的促进骨形成及抑制骨吸收作用,起到提高骨密度的作用。夏维波对文献研究发现活性维生素D联合双膦酸盐药物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可起到叠加效果。而本研究也证实这一观点,实验组中骨化三醇联合利塞膦酸钠应用1年后骨痛改善及腰椎骨密度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TX为骨吸收标志物,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T-PINP、N-MID为骨形成标志物,有较好的敏感性及稳定性,本次研究中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B-CTX水平明显降低,T-PINP、N-MID水平明显升高,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骨化三醇与利塞膦酸钠的抑制骨吸收作用起到了叠加效果,而利塞膦酸钠也促进了骨化三醇的成骨作用。

治疗期间仅对照组出现了1例不良反应,考虑与患者未按药物使用说明服用利塞膦酸钠有关,而且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钙均未出现明显异常,可认为骨化三醇联合利塞膦酸钠治疗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应用骨化三醇联合利塞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起到叠加协同作用,有效降低患者骨痛症状,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改善骨代谢指标,增加患者腰椎骨密度,安全性较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