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作品的分析与诠释

2019-08-24 07:53陈嘉荣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21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6期
关键词:王昭君昭君演唱者

陈嘉荣 (浙江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321000)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

音乐是人们用来表达、抒发情感的方式,作为演唱者,就是将谱面上的音乐符号、歌词、旋律线等音乐元素转化为艺术音响,让听众对这部音乐作品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从古至今,以王昭君为原型创作的艺术作品广为流传,如苏轼的《昭君村》等古代诗歌作品,自2011年来,更是出现了以王昭君为原型的民族舞剧、歌舞诗剧等多种作品形式。我希望通过对这首艺术歌曲的分析,再次挖掘王昭君的历史意义,同时探讨该作品的创作手法和演唱表现技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阅读参考书籍文献,了解王昭君的故事情节和人文意义;歌曲创作背景;词作者与曲作者的各类代表作品以及创作风格等。

2.音乐分析法:分析曲目曲式结构,和声进行,对谱面进行乐句划分,明确乐曲的咬字,唱法等。在对作品的内部结构熟悉的前提下,结合历史背景,探究如何将情感与音乐相融合。

3.实践法:在做好理论工作的前提下,进行演唱实践练习,解决在演唱中的咬字,气息,情感表达等问题,这是一部叙事性较强的艺术歌曲,不仅要唱出乐句感,更要将自己作为说故事的人,将音乐作品“说”给听众听。

二、作品分析

(一)作品创作背景

昭君出塞是汉元帝时期发生的一个动人的历史故事,王昭君作为公主的身份,远嫁至漠北的匈奴族,为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和长远发展做出了永垂千古的贡献。《昭君出塞》这首声乐作品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在歌曲中体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一个女子面对家国责任时的英勇。全曲多处采用音程大跳手法,较广的音域对于演唱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展现了中华民族大气磅礴的特点,旋律起伏变化较大,在一些唱腔上融入戏曲元素,具有很强的民族性。

(二)作品分析

1.曲式结构与和声

整首曲子为ABA’结构,再现三部曲式。曲式结构如下:

全曲以D为主音,主调式为d羽七声雅乐,歌曲的第一部分为d羽七声雅乐调式,第二部分则转为近关系调六声D商调式,最后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又转回d羽七声雅乐调式,收束全曲。

2.旋律分析

开篇以一个和弦作为引子,低音沉重,以较缓的速度进行,多用二分音符因素,模仿送亲队伍的号角声,而后速度由慢渐快,用钢琴的十六分音符模仿古战场琵琶铮铮的拨弦声,逐渐将前奏推向高潮。

在第一部分,用二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结合的节奏型,形象模仿了送亲队伍的哒哒马蹄声,平稳沉重,衬托出昭君远嫁时内心的依依不舍和离愁别绪。

在“女儿情,连胡汉”这一部分,运用大量柱式和弦,大气磅礴,塑造出一心为民争取平安的巾帼英雄形象。

第二部分以刮奏将第一部分的慢板转换为热情的快板,速度转快,加入了空拍和八分音符的结合,旋律欢快,表现了匈奴族人民欢迎昭君到来的热闹场景。

作品的第三部分是对前面第一部分材料的变化重复,但是在钢琴伴奏上出现了大量密集的柱式和弦,将伴奏织体加厚,将歌曲逐渐推向高潮,最后利用四个重音和弦和震音再次加强,演唱者应与伴奏者一起强收,再次体现歌曲大气的感觉。

三、演唱诠释

(一)第一部分

《昭君出塞》这首作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部分为昭君的离别家园。音乐开始时模仿古代时期的号角和马蹄声,描绘了昭君踏上离别京城路途的场景。在唱开篇第一句师,要将气息下沉,重点突出“别”和“出”两个字。略带一些戏曲的元素,在咬字时要格外注意。带着悲伤的情绪,但不能太过凄切婉转,而是在坚定大气中略微体现出的悲切惆怅。

“昭君琵琶马上弹”这一句中,“昭”字后有一个半拍的八分音符休止,一定要收的快速干净。“琵琶”二字要唱的有弹性,该句模仿的是琵琶的拨弦感。随后在“马上弹”这三个字中,要多一些气息,将声音送出去,模仿的是琵琶弹奏中的轮指技巧。

从“女儿情,连胡汉”开始,是第一部分演唱的一个小高潮,声音要拉宽,音乐情绪也逐渐明朗,与前面有强弱的对比。两句“从此长城无烽烟”处理也要有层次感。做到声断情不断,将两句歌词相统一,体现昭君出塞的决心和坚定。

(二)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结束后,利用一个刮奏进入快板,速度加快,与第一部分产生对比,淡化了离愁别绪,为下文到达蒙古作了铺垫。

“纵马塞上行,放眼敕勒川,绿草绕毡房,牛羊接蓝天。”第一段描写了昭君策马塞上,放眼望去皆是迷人风光。在处理这段歌词时,要唱出连贯的乐句感,不能太过一惊一乍太过细碎。同时在演唱时要有内心如同骑在马上的动感和韵律感。蒙古人民的热情迎接也让昭君内心感到温暖。“胡笳迎远客,长袖舞翩跹,阿妈捧奶茶,暖在我心间。”在演唱这一段时,要将语气放得亲切温暖,向前咬字,咬字清晰,在每一个动词如“迎”“舞”“捧”等上可以适当加强音量和语气,进行突出处理。

经过间奏后,情感再次发生变化。“回首望中原,千里麦浪翻。”又勾起了昭君思乡的情感。“炊烟夕阳里,黎民得平安”在演唱这一句时,不要有滑音,干净的处理方式更能体现出中原的辽阔大气。

接下来四个衬词的“啊”构成了一个过渡段。带有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第一个“啊”表现的是昭君内心情感的迸发,充满了澎湃的气势,演唱时情感饱满,声音拉宽。第二个“啊”做渐弱处理,与第一句产生一个语气上的对比。在第三个“啊”时,语气稍转激动,推动声音的流动。最后一个“啊”为合的部分,演唱这个高音时要注意不能用蛮劲将声音往前推,容易造成声音的僵化,而是用气息的推动,控制声音,不能够将高音唱的太“满”,为歌曲第三部分的高潮做好准备。

(三)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即高潮部分的旋律素材来自第一部分,是“女儿情,连胡汉”的变化重复。如果说前两个部分都是以昭君的第一人称讲述故事,那么第三部分就是以第三人称进行称赞和歌颂。总体的演唱应该是铿锵有力的。“怨”要利用倚音进行润腔处理,对于“谁知红颜为江山”需进行上波音的处理。最后的乐段是对“一支出塞曲,慷慨越千年”的重复。第一句力度稍微减弱,为最后的高潮进行准备。第二句的力度更加减弱,并且更加柔情婉转。随后加强力度进行强弱对比,在“越”字前进行吸气,为后面四拍饱满的高音做准备。在处理最后一句“越千年”时,只在“越”后进行一次吸气,这对演唱者的气息提出了一定要求。最后歌曲在九拍的高音上和伴奏一起强收,再次给听众传达昭君为国为民,心怀天下的伟大情怀。

四、结语

在这首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心怀家国天下的光辉女子形象。而对于一首音乐作品的诠释,不仅要求演唱者有专业的演唱技巧,而且要对歌曲背景,作曲者风格等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使自己的演唱符合艺术表演的要求,充分发挥作品的内在价值。

猜你喜欢
王昭君昭君演唱者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昭君思乡
千载琵芭语,不解昭君怨
浅论王昭君诗词中“怨”的艺术特征
《汉宫秋》中王昭君的形象解读
脑筋急转弯
马致远《汉宫秋》中王昭君的爱情与婚姻
长歌一曲昭君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