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教学法在物理习题讲解中的应用
——以“通过摩擦力相关联的连接体问题”的讲解为例

2019-08-26 08:29简伟伟
物理通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二者摩擦力程序

简伟伟

(上饶市横峰中学 江西 上饶 334300)

斯金纳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理论,被誉为“程序教学之父”.程序教学法的主要思想是: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有逻辑联系的小问题,鼓励、引导学生按照所设置问题的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从而达到各个击破、化繁为简的教学效果.其实施的一般流程是:

(1)把学习内容分成一个个小问题,并且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及深的顺序排列;

(2)逐步地提出问题(刺激);

(3)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4)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立即就给学生反馈,让学生知道自己回答的正确或错误.如果回答正确,得到鼓舞(强化)就进入下一程序学习.如果回答不正确,就采取补充程序,再学习同一内容,直到掌握为止[1].

可简单概括为:设置编排 — 鼓励解答 — 及时反馈— 补充讲解(或继续深入)— 归纳总结.

很多物理习题因为情景复杂、逻辑性严密、限制关系多,对于这类习题的讲解若采用一般的讲解方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效果较差.此类问题若能采用程序教学法[2],便能达到化繁为简、通俗易懂的教学效果,现以通过摩擦力相关联的连接体问题为例进行展示.

1 综合例题

【题目】如图1所示,在水平面上放置一足够长的质量MA=2 kg的长木板A,在长木板的上面放置一质量MB=1 kg的方物块B,A和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A和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一大小为F的水平恒力作用在A上,试分析当μ1,μ2,F为表1中不同值时,A和B之间的摩擦力为多大?(最大静摩擦力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

图1 题图

μ1μ2F/NfAB的大小/N00.2300.290.40.290.40.2150.40.220

根据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和所提供的实验数据,首先进行程序教学法设计,分析解题思路,细化流程.

2 程序教学法设计

解题思路分析:

解答该类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1)分析最容易“跟不上整体”的物体(即该题中的物块B,因为外力F直接作用在A上,B只是靠A对B的摩擦力作为动力而运动).

(2)假设最容易“跟不上整体”的物体在最大静摩擦力作用下,求出其所能获得的最大加速度(即下面表2中的aBmax).

(3)假设A和B作为一个整体看,求出其在F作用下的加速度(即表2中的“a共假设”).

(4)比较“a共假设”与“aBmax”的大小关系,若a共假设≤aBmax则二者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一起以a共假设加速,若a共假设>aBmax则二者将发生相对滑动.

(5)判断出二者的运动关系后,便可以判断摩擦力的性质(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6)判断出摩擦力的性质后,根据不同性质的摩擦力及受力特点分别求解对应的摩擦力.

流程一:设置编排

针对以上常规思路,可以按照思考的先后顺序,设置表格,形成逻辑线索,分成一个个小问题,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按照思考的先后顺序设置表格

流程二:鼓励解答(以下学生尝试解答的过程)

生甲(第1行各问题的分析):

(1)由于力F直接作用在A上,因此B最容易跟不上.

(2)物块B在最大静摩擦力作用下的最大加速度aBmax=2 m/s2.

(3)假设A和B作为一个整体看,其在F作用下的加速度a共假设=1 m/s2.

(4)a共假设=1 m/s2≤aBmax=2 m/s2说明二者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以a共假设=1 m/s2加速运动.

(5)可以判断A与B之间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

(6)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得A与B之间的摩擦力f静=1 N.

师:分析问题逻辑思路清晰,非常好.(及时鼓励)

生乙(第3行各问题的分析):

(1)、(2)、(3)[由于有前面两行两位同学的解答为基础,(1)、(2)、(3)点的分析乙同学顺利完成]略.

(4)a共假设=0≤aBmax=2 m/s2说明二者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以a共假设=0加速运动.

(5)可以判断A与B之间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

(6)A与B之间的摩擦力f静=?

分析:由于学生乙受前面分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在第4个环节时认为,a共假设=0≤aBmax=2 m/s2,就是二者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运动,没有反应过来a共假设=0其实就是二者一起静止.

流程三:及时反馈

教师引导:你前3个环节分析得很好,请你思考第4个环节,“a共假设=0是不是二者一起运动呢?原来二者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呢?”

生乙(恍然大悟):A,B原来静止,a共假设=0说明二者一起继续保持静止,A与B之间无摩擦.

师:思考到了关键,非常好.(及时鼓励)

流程四:补充讲解(或继续深入)

若学生某一问题分析错误,教师可以进行补充讲解,再让学生分析另一行的该列问题(变式训练),然后进入下一环节;若学生回答顺利,教师可以直接进行下一教学环节,逐步深入.(学生逐步完成后效果如表3所示)

表3 学生最终完成表格

流程五:归纳总结

通过对以上各行、各列的分析求解,学生有由浅及深的分析过程,有亲身的体会,最后教师应“画龙点睛”引导学生们做归纳总结,让学生看清该类问题的共性和不同,形成解答这类问题的方法.

生丙:通过对表3中各行情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总结解答该类问题的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通过摩擦力相关联的连接体问题解题思路

从以上例题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出,程序教学法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编排流程,通过鼓励学生按照所设置的问题顺序,各个击破难点问题,这样的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分析问题的能力、物理思维,都有很大的作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二者摩擦力程序
摩擦力三个特性的应用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给Windows添加程序快速切换栏
摇曳
试论我国未决羁押程序的立法完善
自不量力
“程序猿”的生活什么样
英国与欧盟正式启动“离婚”程序程序
神奇的摩擦力
摩擦力做功中需弄清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