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荡人生路

2019-08-26 05:43杨刚
大众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寒武纪研究发展

杨刚

介绍:

地质学家。1932年生于山东威海。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7年5月1日逝世。曾任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地球化学等研究。用综合年代学方法建立了新型的地壳年代构造格架,提出火成岩年代一地球化学作为岩石圈“探针”的新方法,建立了年代地壳结构模式,重新解剖了中条山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和铜矿成矿历史。建立了较完整的冀东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模式,对部分麻粒岩成因提出新观点。指出中国大陆地壳,特别是华北克拉通的前寒武纪基底的地球化学性状、增长方式和主要增长时段等,在全球有其特殊性。代表作有《冀东早前寒武地质》和《中条山前寒武纪年代构造格架和地壳结构模式》。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4年和1987年两次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人不坚强,一事无成;人不勤奋,一事无成;不能团结别人,也将一事无成。我一生努力按这三点处世立命。

——孙大中

人行草木间,坦荡身后名。

贵阳,这座偏居一隅的西南小城,用她的日新月异记录着时代的脉搏、孕育着历史的传奇。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国家三线建设大背景下,时中科院地质所由京入黔,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开始了扎根贵州艰苦创业的漫漫征程。五十余年硕果满枝,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学习和工作的科学家,有11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大中便是其中之一。

40年工作硕果累累

90年代初,年过花甲的孙大中还在天津工作。有一次,他的朋友去看他,见他在伏案疾书,明显地十分疲惫,便劝他不要如此事必躬亲,要量力而行,他却一笑置之。长期以来,孙大中主要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并为之奋斗一生。他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展现出他的才华。

近40年,从华北到华南,从太古宙到元古宙,从地表到深部,孙大中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宽、地域广,加之长期而系统的优势,使他在前寒武纪地质科研领域多有建树。他通过对我国前寒武纪基底的研究,总结出我国大陆地壳的地球化学性状、地壳增长方式和主要增长阶段等演化规律,并与世界其他主要地区对比,指出中国前寒武纪地质的特点和研究重点。中条山和冀东是他研究前寒武纪地质的两个主要的基地,他曾两下冀东、三上中条山,为这两个地区的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用他自己的话说:“每一块石头都踩过,每一个细微的地质现象闭上眼睛也能描绘出来。”他在学术上不肯停留,不愿重复,每一次研究工作都在已有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努力。

心系可持续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并通过了第一份可持续发展全球行动计划——《21世纪议程》。

里约热内卢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和《21世纪议程》的发表在孙大中心中激起了波澜。他买了许多政治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灾害、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书籍,他埋头读、写、想,一个新的思路和新的研究方向在他的脑海里逐渐地明晰起來。他提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粮食等四大危机,其中许多重大问题都与地学息息相关。地学正面临着新的转变和机遇,人类社会发展的许多重大课题等待我们去参与解决。地质学家如何发挥自身学科的优势,与相关学科融合交叉,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

1994年,孙大中从地化所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可持续发展事业中。

当时“可持续发展”对于许多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开展和推动这项工作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他秉着:“即使只能为后人铺一段路我也心甘。”的信念做了大量的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意义的认识写成文字材料,周末他与夫人一道蹬着自行车到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广州市委、市政府等机构给省、市及有关厅、局主要领导发送宣传材料。

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的宣传和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创建工作的同时,孙大中还多方搜集资料,准备首先在珠江流域或珠江三角洲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1995年孙大中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创立了可持续发展研究室,1996年8月,他被告知已患恶性肿瘤——胰腺癌,急需去上海诊疗。他向妻子请求说:“再给我半个月时间把项目立项书赶出来,把研究工作安排好。”不依他,他硬是不去上海。由他一手筹划的国家科委和广东省科委共同支持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研究”项目,在他生前已经启动,后由他的学生等完成并出版了专著,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广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随着宣传普及的深入,他通过撰写论文和在各种会议上做报告等形式为各级、各行领导宣讲可持续发展理念。他利用一切机会广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自1994年到他谢世,他以“可持续发展及在广东省的可行性”“加强公益性研究,促进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概念”“可持续发展与广东省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工程与能源”等为题在各种场合共作报告几十次,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请他作报告的邀请不断,直到病重仍坚持践约。

1996年11月,当时孙大中已经重病在身,但仍坚持参加东江供水工程调研考察,且不忘趁机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他白天忙于奔波调研,夜晚忍受病痛折磨,调研期间安排半天休息,他不顾身体情况仍去深圳九三学社做了一场可持续发展报告。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决策层、科学家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支持。就可持续发展研究而言,需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互相结合。”为此,孙大中多方联络各界有识之士,发起成立由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领导干部等参加的跨学科的我国第一个省级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在他的努力下,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于1996年10月25日召开成立大会。

爱买书,更爱读书

孙大中从青年时代就养成了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良好学风。上大学时他是图书馆的常客,工作之后买书一直是他一大嗜好。“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身陷囹圄,后被劳动改造烧锅炉,但他仍坚持每天早起看书。地质矿产工作野外时间长,为此他专门钉了一个大木箱,每次出野外都装满一箱书,供晚上阅读。每到一地出差,他一定要到当地书店去猎寻好书,并在书的扉页上写上购书时间与地点作为纪念。

1996年12月,他最后一次去書店,是他与夫人第二次去上海做手术,刚到吴宫大酒店安顿好,他就偕夫人去附近的新华书店淘书去了。“这次除买了一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书外,还买了一本有关他自己所患疾病方面的书。他一生买的书可开一个小型图书馆”。孙大中的妻子回忆道。

孙大中很喜欢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诗句,他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抄写于自己的记事本上为座石铭。1994年冬,广州地化所举办职工书画作品展,他将这首诗又写成书法作品参展。他爱买书,更爱读书。苦读加巧读,博采强记使他具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开阔的眼界和敏锐的思辨能力。

精神永放光芒

孙大中逝世后,各界人士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他的怀念和崇敬。

中国科学院协调局发来唁电:“我们失去了一位为我国地学研究和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发展倾尽全力的学者而深感悲痛。孙大中治学严谨,以振兴地球化学事业为己任,并努力开拓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新领域。”

九三学社中央唁电云:“孙大中同志虽然加入九三学社的时间不长,但他入社以来充分表现出他对九三学社、对党的统一战线事业的热爱,表现出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他用自己的一生,表现了对祖国的无比忠诚。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新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他的前辈程裕淇先生在《怀念孙大中同志》中写道:“孙大中同志的早逝是我国地学界的一个损失。如若假以天年,定将在开拓世纪珠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但他的已有科学成就,他的业绩,将永载我国科技史册。”

他曾经的“战友”、同事胡维兴在《追念孙大中同志》中情真意切:“大中不幸早逝,我国地学界失去了一个英才。他本来可以做更多的科学探索,为国家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却带着遗憾走了,令我们不胜惋惜。然而,他已为他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弹精竭虑,鞠躬尽瘁。他如地下有知,当可无愧无悔。”

孙大中走了,但他的学术思想和热爱祖国、献身事业的精神与人格魅力,永远地留在我们心中。(编辑/侯帮虎)

猜你喜欢
寒武纪研究发展
现代汉语词汇“寒武纪”的精彩世界
医药业“寒武纪”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