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加减在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2019-08-26 12:19张春铭顾树江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反流性食管炎

张春铭 顾树江

摘要 目的:探究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患者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患者76例,经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31例(普通西药治疗)与研究组35例(对照组+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比较用药前后两组症状积分、疗效、复发情况。结果:用药前两组胸痛、烧心、反酸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均降低(P<0.05),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患者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可改善患者症状、提升临床疗效、减少复发。

关键词 柴胡疏肝散;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与十二指肠中的内容物反流进食管中导致的食管黏膜水肿、糜烂等炎性变化,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反酸、吞咽障碍、烧心等症状,常见于40 - 60岁群体[1]。在该病的西药治疗中通常采取胃酸抑制以及胃动力促进药物,但效果不理想且容易导致其他症状。中医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式。本次研究将探究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患者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反流性食管炎患者76例(肝胃不和证),经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均符合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与《中医胃肠病学》中关于反流性食管炎的西医与中医诊断标准[2,3],经内镜检查确诊,排除合并其他消化道疾病、肝肾功能障碍、妊娠期以及哺乳期患者。对照组31例,女14例,男17例;年龄21 - 70岁,平均(46_8±7.O)岁;病程2-12年,平均(7.1±1.4)年。研究组35例,女16例,男19例;年龄20 - 71岁,平均(46.7±7.1)岁;病程2.5 - 11.5年,平均(7.2±1.5)年。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使用普通西药治疗,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口服,5 mg/次,3次/d,三餐前用药;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20 mg/次,2次/d。

研究组另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组方为柴胡、白芍各15g,枳壳、川芎、香附、陈皮、炙甘草各10 g。显著反酸患者增用海螵鞘30 g,瓦楞子15 g,浙贝母12 g;显著烧心患者增用蒲公英20g;胃脘痛患者增用丹参20g,延胡索15g。1剂/d,水煎成600 mL药液,早晚各服300 mL。两组均治疗4周,随访8周。

研究指标:(l)用药前后两组症状积分。包括胸痛、烧心、反酸,分数均为0-6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2)疗效判定标准:根据《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判定[4],①痊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症状积分为O分;②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症状积分降低> 70%;③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30%≤症状积分降低≤70%;④无效:没有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复发情况。随访结束后统计。

统计学分析:数据资料用SPSS 25.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用药前后两组症状积分:用药前两组胸痛、烧心、反酸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疗效: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复发情况:研究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5.74%(2/35)、22.58%(7/3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X2=3.971,P=0.046)。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为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减弱,食管廓清能力降低,胆汁与胃酸反流进食管,出现反酸、恶心等症状。西药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主,可改善患者症状,但用药周期较长,且药效将逐渐降低,停药后容易复发,长期疗效不佳。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已逐渐应用到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中。

本研究中,用药后研究组胸痛、烧心、反酸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加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可促进患者症状的改善。中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为“吐酸”“嘈杂”范畴,病机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以肝胃不和证居多,治疗关键在于和胃降逆、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中柴胡为主药,解郁、疏肝理气,可调理气机;白芍柔肝养血,香附抗菌、止呕,两者与柴胡配合疏柔相济;枳壳与陈皮降浊和中、行气导滞,和柴胡配伍具有调节中焦脾胃的功效;川芎活血止痛、理气,甘草可缓急止痛。全方配伍,具有和胃止痛、疏肝理气的功效。基于患者症状增减用药,可提升用药的针对性,促进患者症状的改善。现代药理学指出[5],柴胡可加快胃肠道蠕动,并能促进机体免疫能力的增强;陈皮可调节胃肠平滑肌功能,增加消化酶分泌量;白芍可加快胃黏膜与食管的修复作用;川芎可促进患者血流变指标的改善,改善组织循环。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可改善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相较于仅使用普通西药治疗,增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具有西药与中药的协同作用,在加快症状改善速度的同时改善长期疗效,减少复发。

综上,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患者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可改善患者症状、提升临床疗效、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孙刚,刘万里,白牧鑫,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6):948-950.

[2]萧树东,许国铭.中华胃肠病学(精)[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1-52.

[3]杜新平.中醫胃肠病学[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97-99.

[4]陆星华,张泰昌.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年)[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4):221-222.

[5]付旭彦.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6,37(7):866-867.

猜你喜欢
柴胡疏肝散反流性食管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型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
艾普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0例分析
常规治疗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对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中药汤剂配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0例临床观察
雷贝拉唑、莫沙必利和铝镁加联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
雷贝拉唑、莫沙必利和铝镁加联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
埃索美拉唑与莫沙必利联用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影响研究
柴胡疏肝散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