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死首丘、初心不忘”

2019-08-27 07:27杨婷彭姣
北方文学 2019年23期
关键词:曹操初心

杨婷 彭姣

摘要:《却东西门行》这首五言古诗实录了战争的残酷,揭示了征夫“有家难归”的无奈。文末用“狐死首丘”这一典故既是儒家思想“忠”与“孝”的要求,也是曹操化用这一典故表明自己为统大业实现“平治天下”这一至死不渝的初心。

关键词:曹操;初心;治世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1]观曹操一生,笔耕不掇,“文武并施,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夜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才力绝人。”[2]据今曹操所留下的笈集中,浓墨重彩地描写爱国爱民、用世安邦、相思离别、恋土怀乡等题材。对个体生命诉求与意义的关照,是文学作品的魅力之一,也是曹诗具有生命力的根源。

一、“狐死首丘”的治世初心

《却东西门行》的具体创作时间现已难考证,只能根据现存史料中描写的行军场景与该诗中的“鸿雁”、“塞北”、“转蓬”等意象,猜测这是曹操北征乌桓时所作。“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3]此时的曹操已年过五十,爱将郭嘉也在此征途中离世。引发了曹操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反思、对生命的自我观照、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一)年少时立下治国宏愿

“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是青年时代的曹操所立下的治国宏愿。“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的“鸿雁”在辽阔塞北苍穹中翱翔,与《庄子·逍遥游》中“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4]的大鹏鸟有一样的凌云壮志。“法家者流,盖出于礼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5]曹操以法治军,省刑薄赋,朴素节俭。“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象征着军队在北征途中严守军纪,井然有序。“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娓娓道出了鸿雁为了生存迁南徙北。曹操北征乌桓,力求肃清袁氏势力实现统一,建立安定的社会环境使民生安稳。曹操早已认识到实现他的治世宏愿需要持久地坚持与付出。这便注定了他们的命运就像田中的转蓬一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成为一种常态。天下未定,尚未建立安定的生活环境是造成了兵将们有家难回的人生悲剧,也造成了曹操治世初心不能实现的理想悲剧。

(二)勤于修身拓宽生命宽度

《庄子·秋水》中腾蛇和神龟虽长寿,却也难逃死亡,生与死自始至终都是人类关注的话题。“人类可以召唤许多伴侣,帮助人克服对死的恐惧——仇忾之心压倒死亡,爱情之心蔑视死亡,荣誉感使人献身死亡”[6],人唯有做到“三立”才能被历史所铭记。曹操曾在《精列》中指出:在时间的洪流中人的寿命是那么短,圣贤也不能逃过时间的拷问。时光流逝,江山是主人是客,唯有立功、立德、立言才能超越死亡的界限。曹操未实现统一大业,便不能对黎民百姓施予福泽。而修身是建立功业的基础。“孝廉”出身的曹操,一生经历了“名微众寡”的低谷期,也经历了“官渡之战”打下霸业基础的辉煌期。他始终以“立德、行仁义”为行动准则,在军旅生涯中也不忘横槊赋诗,立德修身,他常想在故乡“筑精舍,欲秋夏读书”。他对周文王、徐古公亶父、太伯仲雍、晏子等“德仁兼备”之人充满了憧憬之情。对刘琮、王修等人的任用也可看出,曹操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是对“德”的重视。

二、体恤征夫的仁爱之心

曹操遵循儒家思想,一是儒家思想能实现人对自身的规约从而实现个体生命价值,二是能利于社会和谐。要想实现千秋大业就必须重视人才,而重视人才的最大体现就在于为对方着想。

(一)体恤征夫的艰辛

何为“仁”?作为仁爱之人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要胸有百姓!曹操主张“恩德广及草木昆虫”[7]认为世间万物都要以仁爱之心,施以恩泽。他在《秋胡行》中强调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世间万物。曹操对待兵将一视同仁,再者行军数十载,对于征夫们思归故土的心情感同身受。在其诗《度关山》中描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展示了他的“仁爱之心”。他表示要“黝险幽明”,使“黎庶繁息”,實现“于乐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的政治局面,使大家“兼爱尚同,疏者为戚”。一个有作为的君主,有责任和义务实现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人人都可以在父母晚年赡养父母。然而对于“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的征夫们来说,曹操是心怀愧疚的。

(二)体察征夫的思乡之情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军人也如“鸿雁”一样,为了生存远赴万里,镇守四方,如此便不能避免“蓬草”和“鸿雁”的际遇。在“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中可窥见兵将们从军之久以及战争的残酷。对于战争与死亡的思考,迫使曹操重构人生价值,唯有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才能超越对死亡的恐惧与困顿,才能尽早让兵将们回到故乡过上安稳的生活,实现众人的生命价值。作为曹魏阵营的掌权者曹操而言,近三十年的戎马生涯,依旧没有实现年少时“平治天下”的政治理想,何时才能让兵将们回家尽享天伦之乐,实现统一大业?是郁结于他胸中的两大心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兵将们参加征战不能排出“显父母”这一因素。天子之孝要求“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8]曹操以“天子”自诩,却未能做到“天子之孝”,作为兵将统帅的他未能以身作则,实现霸业以显“父母”,让戍卒们早日回乡,侍奉双亲。

三、结语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是动物们的本性欲求。而“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但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即使勉强施以压抑,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9]战士们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是因为他们暂时牺牲掉一部分天性去保卫家园,也只有真正实现统一安定,他们才能安享人伦之乐。龙、虎、狐这三种动物不忘窟穴,怀恋故地。更加强烈地反映出常年征战给兵将们带来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10]是动物对故土的留恋,是兵将们对故乡的思念,更是曹操对治世愿望的期盼。他以心灵的归宿反衬人生的飘忽,既升华战士对于家乡的思念,也忠于自己理想的呐喊。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92.

[2](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9:54.

[3](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9:30.

[4]安继民、高秀昌注译.庄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21.

[5](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31.

[6][英]弗兰西斯·培根著,何新译.培根人生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7]曹操.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4:4.

[8](清)阮元 校刻.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545.

[9][英]弗兰西斯·培根著,何新译.培根人生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6.

[10](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140.

猜你喜欢
曹操初心
永远的初心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论“不忘初心”
秉守初心 砥砺前行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
曹操地下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