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汇层面谈《老人与海》两译者群的译者风格

2019-08-27 07:27杨金月
北方文学 2019年23期
关键词:老人与海语料库

杨金月

摘要:本研究借助語料库方法,将《老人与海》的四个译本分为两类译者群体,即作家译者群,以余光中及张爱玲译本为典型译本,职业译者群,以黄源深及李文俊的译本为典型译本,从词汇层面对两类群体的译者风格做定量分析,发现两类译者群在翻译时表现出一些独特倾向,在词语使用上也做出了不同选择。

关键词:译者风格;语料库;作家译者;职业译者;《老人与海》

一、引言

译者风格是文学翻译者或译者群体所独有的翻译语言特征,即译者的译文表现出的一些规律性语言模式,包括译者的词汇运用、文笔色彩、材料选择及翻译的标准和策略运用等[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语料库和语料库语言学[2]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出现了相关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研究的新特征和理念[3]。

本文基于语料库统计方法,借助ParaConc 1.0软件处理英汉文本,利用其对齐切分及检索功能,获取相关数据并建成小型平行语料库,对余光中、张爱玲、黄源深及李文俊的《老人与海》译本进行对比[4]-[8],从词汇层面对作家译者群和职业译者群的译者风格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两类译者群在翻译时所表现出的不同倾向。

二、结果与讨论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部分,在翻译研究中,对译者词汇选择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不同的词语选择与使用生动地反映了译者翻译的决策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这两类译者群在翻译时表现出一些独特的倾向,在词语使用上做出了不同选择。

(一)类符-形符比(STTR)

形符(Type)涵盖了文本中的所有单词,它是语料库中容量的基本测量单位。类符(Token)即不考虑词形变化的词串。类符-形符比(TTR)是测量词汇变化的常用方法。就译文而言,类符-形符比反映单词的变化情况。较高的标准类符-形符比表示译者使用更多不同的单词和更丰富的词汇;反之,则词汇较少,词汇范围较窄。两组译者与原版的类符-形符比值见下表。

从表1可以看出,四个译本类符形符比值都比原版更高,表明汉译本采用了更多具有语义意义的单词。这源于两种语言间的深刻差异,汉语是孤立型语言,而英语是曲折型语言,从而导致了文本长度的差异。通过横向比较可以发现,作家译者群的类符形符比值相对较高,表明在翻译时所使用的词汇更丰富多样,也体现了其不喜重复使用相同词汇的翻译风格。译本中的类符和形符越多,越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试图解释的状态。

(二)西班牙语词汇

西班牙语词汇是《老人与海》的一大特色,通过搜索ParaConc,可知西班牙语单词达到23个,如salao, guano, bodege, agua mala, brisa等。通过对比四个版本中以上单词的翻译方式,分析两组如何处理这些文化负载词,可从一个维度反映其翻译风格。

通过表2可知,首先,两类译者群在直接转换策略(从源文本复制)的使用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就数量而言,李译本使用了21次,其次是黄译本(9次),而余译本仅采用5次,张则从未使用。通过直接转换复制原文,译者可以保留外来文化的异域特色,满足读者意愿,使其全面了解原文特点。职业译者倾向于保留海明威的异域特色,传递源文本的异国情调;而作家译者则经常从母语使用者的角度将文化负载词翻译成中文并进行解释,译本更本土化,语言也更流畅。

其次,两类群体在脚注使用方面也具有明显差异。脚注为注释的一种,即印在书页下端的注文。为重现源语言文本的意义和形象,职业译者倾向于使用更多脚注,强调保留其文化意味,并通过脚注的形式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解释来保持语言的外来性;作家译者则倾向于放弃原有西班牙文化元素,直接将外来词翻译成中文且不附任何脚注。

概括来说,在处理原文中西班牙语词汇时,作家群倾向于通过直译、意译或音译翻译成汉语,而职业译者群倾向于照搬原文、照搬原文后加注或译成汉语后加注。

(三)第三人称变异“She”/“Her”

在《老人与海》中,女性角色并不占据重要位置,但海明威利用“she”或“her”的变体来指代海洋、雌性马林鱼、小船等一些无生命的物体。这是主人翁圣地亚哥对他们的感受和情感的体现,背后隐藏着圣地亚哥与动物或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分析两个群体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一现象,也可以反映出其翻译风格。

从表3可以看出,在翻译这些人称代词变异时,两组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对原文中的第三人称变体(She/Her),作家群倾向保持原有变异模式及情感色彩并相应译成“她”或“她的”,保留海明威的异常语言形式,这有助于揭示圣地亚哥对自然界中动物或物体的感受或情感;而职业译者群多选择根据常规的汉语语言惯例来表达意义,忽略原文形式,译为没有情感色彩的人称代词“它”或“它的”。

(四)典型语气助词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气表达的外显形式上不对应,有时英语中内隐的语气在翻译成汉语需要通过增加语气助词补偿出原文的种种语气、情态以达到动态平衡。在《老人与海》中一样,没有相应的语气助词来表达人物情绪,需要依靠译者来决定是否需要语气助词进行补偿翻译。“呢”,“么”,“啊”,“呀”,“吧”和“嘛”是四个译本中语气助词的典型用法。

从表4可以发现,黄和李的译本比张和余采用了更多的语气助词,尤其在“呢”和“呀”的使用上存在明显差异。张译本仅使用了“呀”9次,余则使用了6次,而这个数值在李译本中达到了58次,在黄译本中达到了40次。换言之,职业译者群更倾向用语气助词“呢”,“么”,“啊”,“呀”,“吧”和“嘛”来补偿原文中的情绪,尤其是“呀”。

在老人独白中“fish”这个称谓词的翻译上,更能体现两类译者群的区别。老人将马林鱼视为一个人,并将其称为“fish”共18次,这种称谓在上述四个版本中以两种不同模式进行了处理。如表5所示,职业译者倾向于在末尾处增加语气助词,译为“鱼呀”或“鱼啊”,以突显情感色彩,作家译者群则倾向于直译为“鱼”或“大鱼”。

三、结语

本文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将两位作家译者和两位职业译者的译文组合比较,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这两类译者群在翻译时表现出一些独特的倾向,在词语使用上做出了不同选择。这给文学翻译的译者风格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向,具有方法论上的借鉴意义;也丰富了描述性翻译理论的研究和译者风格研究,对译者的翻译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Baker, M.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J].Target,2000(2):241-246.

[2]王克非.双语对应语料库:研制与应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韩红建,蒋跃,袁小陆.大数据时代的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J].外语教学,2019(2):88-93.

[4]Hemingway, E.The Old Man and the Sea[M].New York: Charles Seribners Stone,1952.

[5]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黄源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6]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李文俊,译.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

[7]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余光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8]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张爱玲,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老人与海语料库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基于网络语料库的“给力”研究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