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动研究

2019-08-27 03:41张养妮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摘 要: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存相依互通共荣。作为民族与国家自信的根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诸多的文化养料。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舞台上,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包罗万象,历史上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来的文化自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磨折。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文化自信才逐渐得以恢复。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多种文化改良的思潮,探索中的中华民族历尽沧桑,最终,中华民族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融合互通是辩证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道路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人行之有效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兩者在动态发展中找到了一条适合现时代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道路。

(一)中国传统文化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易传·系辞》里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所有的事业发展都有它的周期,只有变革与创新才能使事业生生不息。同理可讲,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实现中国化发展,就必须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批判融合,而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做出贡献,就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指引下,在现代化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只有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的基本发展情况,与时俱进地再次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方向性的指引,即为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准确的把握了时代脉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前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思想源流向中国也向世界作以推广,他希望各宣传部门和各界文化人士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并阐释好中国特色。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GDP的增长和物质的富裕不能证明一个国家强大,而只有当它的文化强大到能辐射世界并引领世界文明的时候,这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但是,本着文化自信的我们在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对于西方优秀文化的成果也应该本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既不数典忘祖也不照搬照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还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倡导者与发展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根,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标识,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为人类文明进

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已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与道德规范,一如既往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与态度,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对于历史文化采取了有鉴别也有扬弃的辩证唯物主义姿态。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抛弃传统或丢掉根本,就相当于我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血脉,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全盘接受或全盘抛弃传统文化的绝对主义态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只有辩证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以弘扬与发展,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发展路径探究

(一)不忘本来,开辟美好未来;继承优秀文化,创新文化未来

在当代中国,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中国文化的滋养中中国化为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想观念。首先,要不忘初心,科学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前进与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也应该在新的世界参照体系下不断扩大、不断深化、不断丰富。我们要实现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科学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消解掉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后的思维方式与心理结构,重新建立起科学的发展观与认识论,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健康发展。

其次,要砥砺前行,继续在中国化道路上美好前行。在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在笃行实践的中国化道路上,我们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我们认真的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且需要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道路抉择,这样两者在互相依扶的发展中才能永葆生机。对于文化的传承,我们要有清醒的价值认知,在中国化道路中要坚定不移的维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使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互适应,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为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砥砺前行的道路中,现代社会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在新时代中国化道路上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唯有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推共进,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道路才能更加宽阔美好。

(二)自省自勉,开创美好时代;自信自强,共享中国智慧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在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指明了科学方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首先,要有时代性意识,矢志不移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前行。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中华文明孕育了许多优秀传统学说,自强不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义利有别,内圣外王、讲信修睦,这些古老的学说背后都蕴含着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大家智慧,有着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永久不变的魅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道路中根植于文明的沃土,吸收古老文明,真诚面对现实,同时有鉴别的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自省亦自勉,不是囿于一隅自我沉湎,而是要以辩证的角度批判性的学习、借鉴一切文化文明的成果。回看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以无可辩驳的发展成就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在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的发展关键时期,把握时代的脉搏,矢志不移的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选择,坚持三个面向,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致力于为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开启新的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要有全球性意识,熔铸传播中华文明抒写人类共享的美好家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新进程中,我们开始注重世界性的眼光强化与世界话语体系的对接与沟通,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同时,面对人类共同的未来,中国开始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旨在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美好未来的话语力量,在解决人类共同发展问题的道路上凸显中国智慧,彰显大国风范。

综上所述,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更要有新气象。党自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領导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新阶段与新起点,在当代中国,在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篇章的伟大征途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的发展与创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世界各国的发展有机结合,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的自信彰显,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气与豪迈。

参考文献

[1] 罗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辩证融合的复兴之道[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03).

[2] 王国成.传统文化生态整体观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5).

作者简介:张养妮(1987-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