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2019-08-27 03:41董嫣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4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董嫣

摘 要: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当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文章以笔者本科所在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分析探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条件和途径,为高校其余专业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就要求要实现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课程之中,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思政课现状

以笔者本科就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还包括大学生就业指导、军事理论。每一学期会开设一到两门此类课程,以公共课的形式进行,期末会组织闭卷考试。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并不高,学习单纯的理论知识也比较乏味,理论知识也无法与自身专业相结合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只能死记硬背,因此,还会出现厌恶思政课的情绪,课程效果不明显。

高校思政课面临的类似状态并不是个案,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停留在空洞乏味的理论灌输上,已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思政课与时俱进的要求,教师的上课积极性会因学生课堂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因此,“思政课程”必须向“课程思政”转变,发挥各学科优势,构建育人同心圆,以适应时代需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可行性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思政课具有同一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思政课都具有人文性,都研究人和文化。自古文史不分家,一个好的思政课教师也必须得有文学的底蕴,了解中外历史,文人骚客。讲文化自信必须得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我国古代文学、音韵学、训诂学等都凝聚了我国古人的智慧;讲革命历史也离不开历史里的人,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五四文学,赵树理、丁玲、柳青、孙犁等为代表的解放区文学,以及五四以后形成的“问题小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兴起的文学革命等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学生通过学习作家作品,从文人的视角了解历史,了解当时的社会风土人情,也是对思政课的补充。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比较传统的思政课,这种方式更加容易使学生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效果显著,更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中不乏有体现爱国情怀、革命情谊、优秀精神等正能量的作家作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分析作家作品,便可让学生体会到作品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从而将作者的爱国情怀、优秀精神传递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漢语言文学专业内含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我国古代有许多出色的诗人和作家,其中不乏有很多诗歌和作品描绘了我国的大好河山,表现出旷达的家国情怀,表达了浓浓的爱国之情。不仅是古代,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作家也是如此。食指的《相信未来》北岛的《回答》表达了他在绝望之中对人生和民族未来的朦胧而执著的希望;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思念,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含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完全可以在分析作家、赏析作品中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途径

(一)确立思政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确立思政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性、针对性的挑选一些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黄土高原上一群可敬可爱的人们,他们都是为了生活努力奋斗的人,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引起共鸣。这部小说潜移默化向读者传递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符合当今社会的倡导,通过对梦想的追求和人性的思索,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体会作家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将文学赏析和思政相结合,春风化雨、入脑人心。

(二)设立专题模块,进行课堂探讨

教师可以将相关内容设立专题模块,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赏析,如开设读书交流会,通过阅读红色作品,组织专题研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作者形成共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立足思政教育,丰富课堂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丰富教学模式,如组织学生将文学作品排练成话剧形式,学生在排练话剧期间会认真揣摩人物内心,需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学生得对文本做认真的解读,反复阅读,查阅相关资料,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这促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透彻的理解,提高学习质量,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在古今语言文学中,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离不开文化自信,大学生活是人生重要的阶段,大学生会经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信息便捷了,眼界开阔了,这也使国外的文化入侵现象频频,有些年轻人崇洋媚外,祖国培养了多年的人才,到头来却真的变成了“留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的课程都是我国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定期组织培训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队伍教育水平、素质高低将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不仅得具备扎实的专业课素养,思想政治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只有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在课堂上将思政与专业课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政治站位,激励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

四、结语

课程思政就是在高校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贯穿始终,与各种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具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的不够深刻,依靠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变也远远不够,还需要从制度上改革,比如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不断加强和完善课程思政,有利于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3] 钱江飞.高校思政教育隐性课程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05).

[4] 王岚.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条件及路径[J].陕西教育(高教),2019(04).

[5] 务楠,耿红卫.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现状及策略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9(06).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