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研究

2019-08-27 03:41韦艳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4期
关键词:同伴交往小组工作留守儿童

摘 要:文章秉承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分析留守儿童在同伴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来探讨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优势;同时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以提高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为目的,在儿童的沟通能力、同理能力、团队合作方面进行介入,以期强化留守儿童同辈群体支持系统,给儿童的成长提供支持力量。

关键词:小组工作;留守儿童;同伴交往

2016年11月9日民政部公布全国留守儿童摸底排查数据显示,我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902万人,其中近32万由(外)祖父母和亲朋好友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较差。根据民政部组织开发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显示,截止至目前为止,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虽然与2016年留守儿童数量相比有所减少,但仍是一个庞大的数据。这表明,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巨大,留守儿童问题亟需解决。

笔者在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三区计划”马山县古寨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期间,了解到古寨乡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很多青壮年外出务工为生,留下儿童与祖辈在村中共同生活。缺少父母的引导和支持,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同伴交往方面存在障碍。文章结合“三区计划”服务项目的工作计划,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研究,希望能够在留守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的解决方面提供帮助,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M小学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问题分析

服务项目所在的马山县古寨乡M小学是一所非寄宿制的学校,学校中有一至五年级各一个班,共有学生70余人,留守儿童15人。本次小组选定组员为M小学的五年级学生,一共14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7人。

前期预估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同伴交往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交往缺乏主动性

父母外出务工长时间不在家中,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父母的关爱,让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单亲孩子”或者是“孤儿”,这使得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内心的安全感,对周围环境保持着谨慎恐惧和怀疑。这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留守儿童内向、沉默寡言的性格,不敢迈出交往的第一步,不善于与同伴一起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排解忧愁。

(二)沟通表达能力不足

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是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根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的沟通表达能力低于正常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父母角色的缺位使得留守儿童缺少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良好的沟通氛围。外加上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较差,留守儿童与同伴的交流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儿童的沟通能力难以得到提高。他们在与同伴沟通时不能很好地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也不能很好的读懂同伴的语言,难以在交流中做出正确的回应。

(三)缺乏同理心

同理心泛指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留守儿童多数是由(外)祖父母抚养长大。隔代监护人对于儿童的成长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多采取溺爱的方式,尽量满足儿童的所有需求,这也使得留守儿童产生自私、任性的特点。在与同伴进行交往时,儿童会不自觉的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恰当的理解甚至是忽视对方的感受,人际交往产生阻力。

(四)团队合作意识较弱

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父爱、母爱的缺失会让留守儿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缺乏安全感,感情脆弱、与人疏远、习惯性独处,不擅長与人合作。遇到困难不会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出现问题喜欢将责任归咎到他人身上,不会做好自我反省工作。

二、小组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的优势

本研究是对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之所以选择这一工作方法,是因为小组工作对这类群体及介入主题有独特的优势。小组工作是在小组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组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激发组员的能力和潜力来提升组员社会功能性的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选择小组工作方法,将具有相似交往困惑的留守儿童集中起来,帮助他们在轻松温和的氛围中进行多方位的互动,通过彼此的互相分享感受、交流探讨,可以较大幅度地提升留守儿童的交往意识,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和同伴情谊。

(一)解决同质性问题

小组工作中的组员同质性比较高,组员大多拥有相似的社会和情感经历,小组成员在小组中的归属感较高,可以更好的融入小组。父母外出务工,多数留守儿童感到悲伤、无奈,甚至部分留守儿童会产生孤僻的性格;外加上留守儿童与隔代亲属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儿童们普遍缺乏沟通和交往技巧,渴望友谊但是却不知道如何维护。小组成员面对着相似的问题,存在着相似的困惑,成员之间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小组进展也会产生更多的凝聚力。同时,组员们相似的问题也意味着他们的需求相似。小组工作根据组员们的共同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服务方案,根据总体目的层层递进设计出适当的活动主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组员们学习沟通技巧,提高服务效率;而组员都有着共同的改变目标和方向,也有利于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提高了组员交往的信心。

(二)提供轻松的交往氛围

留守儿童正处在青春期,这一时期,同伴关系占据了个体生活的一大块。同龄人群体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行为发展的重要环境。相对于不分年龄层次的社区活动和工作者站在“老师”角度的个案工作而言,由同伴组成的小组工作更容易让留守儿童组员放松心情,卸下心理防备袒露心声,更愿意进行交流和沟通。此外,我们是以提高组员的交往能力为目的,小组工作有很多同伴之间互帮互助的游戏环节,组员们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也缩短了彼此的距离,改善了交往能力。

(三)提供多方位的互动过程

小组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小组工作中会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互动:小组工作者和组员之间的互动、组员和组员之间的互动、组员和情景之间的互动等等。组员们可以在小组活动中体验着真实的交往场景,学习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情绪,积累同伴交往的经验和技巧,并且在多方位的互动下运用这些切实可行的交往技巧进行有效的沟通。此外,多方位的互动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工作者在增进组员交往能力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通过设立一系列组员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吸引组员融入其中,并且在组员活动中关注其变化并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后及时地做出调整,促进服务有效的完成。

三、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实务

根据留守儿童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在考量小组工作介入的特殊价值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开展了题为“我们在一起”的团队活动体验小组活动,该小组有四节活动,主要是通过增强留守儿童之间的交集和沟通、引导儿童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同理、给儿童创造合作的机会促进团结协作能力的方式,推动留守儿童进行同伴交往,增进同伴交往能力。

(一)加强沟通促进同伴交往

沟通无时不在,人际沟通是社会人最主要的特征,留守儿童人际沟通能力的好坏、高低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加强留守儿童的沟通能力是有效促进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方法之一。本次小组工作通过开展“谢谢你”、“你划我猜”等两节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到言语和非言语沟通的魅力,了解其重要性,并学习如何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沟通表达对同伴的欣赏和感谢。

(1)“谢谢你”小组游戏

“谢谢你”游戏主要目的是提高组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帮助组员抒发对朝夕相处的同伴的欣赏和感谢之情。社会工作者邀请每位组员分享自己与同伴之间互相帮助的故事,说出同伴的优点和自己对同伴敬佩的原因,并大方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谢。

游戏提供了一个引导组员审视同伴关系和促进组员与同伴友好互动交流的平台。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比较含蓄内敛,不敢于也不善于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社会工作者采用鼓励和支持的技巧,引导组员分享自己在学习和生活当中与同伴之间的趣事、同伴对自己的帮助以及自己在接受帮助后内心的真情实感,鼓励组员当面对帮助过自己的同伴表示感谢。社会工作者对主动发言的组员表示极大的赞赏和支持,渲染出愉快积极的气氛,倡导其余组员勇敢地发言。

(2)“你划我猜”小组游戏

“你划我猜”是项非常考验个人沟通表达能力的游戏。组员分成两组依次排好队,每组发放十张写上不同成语的卡片;两组同时进行比赛,一位同学作为表演者用肢体语言描述出纸上所写的成语,其余组员作为猜测者根据队友的比划进行猜测,猜测正确后轮到下一位同学比划表演,其余组员继续猜测;每位组员至少作为一次表演者。

在活动中,表演者需要充分调动身体语言向队友传达信息,在队友不理解的时候,需要跟着队友的思路,变化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建立连接重新沟通。表演者需要心平气和,耐心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在他人误解的时候,必须克服心浮气躁极力反驳的做法,尽可能使用对方也能了解的肢体语言、面部语言进行表达。同理,猜测者也需要根据表演者的思路进行调整。猜测方需要了解相关的非言语表达的知识,通过观察面部变化、肢体动作来了解队友在沟通中传达的信息。面部变化和肢体动作是语言表达的一部分,组员在生活中经常会使用这些身体动作进行交流。社会工作者采取引导和鼓励的技巧,让组员之间进行充分的非言语沟通,鼓励组员努力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中丰富的身体语言,引导组员学习了解并学会准确使用身体语言,促进同伴之间信息的正确传达。

(二)角色互演体会不同感受

这是第三节“安全岛”活动中的一个特殊内容。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扮演一定的角色。由于每人所担任的角色不同,大家也都习惯于从自己承担的角色出发考虑问题,从自己的角色出发看待自己和别人的行为,这易于产生认识的片面性。在开展小组工作中,通过情景模拟剧的形式将组员集中起来,一起討论在不同情况下遇到不同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增强组员的同理心,提高组员处理同伴交往问题的能力。

社会工作者给组员设置了不同的场景游戏,组织大家思考面对不同场景所遭遇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场景一:班上的小A同学曾经有过偷盗行为。有一天,B同学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很多同学毫无根据就直接把矛头指向小A同学,认为是他偷走的。假如你是小A,你该怎么办?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家庭功能受到削弱,很容易使留守儿童受到社会上的不良影响产生越轨行为。但并不能因为当事人出现出一两次的越轨行为就给其贴上负面标签。场景一带领组员学习换位思考,体会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突然被同学不信任的感受,引导组员在生活中学会相信同伴,不轻易否认同伴。

场景二:你和小红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你经常把自己的小秘密和她分享。但是有一天,你发现小红把你的秘密告诉了别人,你会怎么办?社会工作者使用这个场景带领组员进行讨论。起初很多组员表示很生气,不愿意继续维持友谊。待平静下来后社会工作者循循善诱引导组员思考直接绝交所带来的影响,寻求更加合适的方式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组员们迅速调整心态,认为首先应该及时制止同伴的不良行为,并愿意与同伴心平气和沟通了解原因,努力挽回友谊。

(三)团结协作增进同伴友谊

一个团队之中,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给成员提供了互动的契机,增加了成员之间沟通的机会,团队成员更易于产生同伴情谊。小组通过开展“安全岛”、“猴子捞月”等两节活动,使组员在小组活动中感受到凝聚力和团体合作完成任务的力量,让组员在欢乐有趣的团队合作中体验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激发内心与同伴交往的意愿,提高在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主动性。

(1)“安全岛”小组游戏

一张报纸,将具有不同个性的个体团结起来,团队的力量很快就被激发出来。首先将报纸作为安全岛的安全范围,报纸以外都是汪洋大海。社会工作者事先将组员分为的三个组,组织组员分别站在报纸上,告知组员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让每个人都能站在报纸上,坚持5秒便可取胜。胜利的组需要将报纸对折后重新进行第二轮比拼,依次类推,哪个组能坚持踩到最小面积的报纸就获胜。

活动过程中,每个小组的组员都进行充分讨论,根据本组组员的身体素质和体型状况,从实际出发,共同选择出最合适本组的通关方法。起初男女生之间由于性别差异显著,其对与异性肢体接触方面抗拒心理较强,不愿意与异性产生身体接触。经过社会工作者的引导,组员们逐渐意识到在一个团队中,队员的团结协作是维持团队活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异性同学也是自己不可或缺的同伴。放下排斥和害羞的心理,组员进行更紧密的配合,男女组员之间的隔阂减少,接触增加,组员们建立起更为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2)“猴子捞月”小组游戏

“猴子捞月”游戏主要是锻炼组员在团队中的配合能力,培养组员之间的信任感,引导组员知晓同伴带给自己的安全感。社会工作者将组员分为三个小组,把沙包放在指定位置,在脚不能跨过禁止线、手或身体的任何部位不能碰到地板的情况下,各个小组成员想办法通过协作将沙包拿到手,每个小组可以利用不同的团队合作方式获取沙包,用时最短的队伍获胜。

这个游戏在增进组员接触的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组员的团结协作能力。组员讨论选出最适合去当“猴子”的同伴俯身将“月亮”捞起来。其余组员采取手牵手的方式,将自身的力量通过双手进行传送,给予本组同伴以支持,让“猴子”明白,身后的伙伴会是最坚实的臂膀,会给予自己最真实而强大的力量,从而放心的去完成重任。社会工作者在活动结束后带领组员进一步思考团队的重要性以及同伴合作力量的强大性,组员们之间的合作互助决定了结果的成败。在面对仅凭一己之力难以解决的困难时,同伴的帮助很可能给事情的解决带来重大转机。社会工作者鼓励组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及时向同伴伸出援助之手,养成良好的互助习惯,与同伴建立友好的关系。

四、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的实务经验

总的来说,这次小组活动开展颇为顺利,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同伴关系得到了较好的处理。回顾小组活动的整个过程,有一些有益的经验值得实务界和学术界借鉴与思考。

(一)充分发挥组员主体性

作为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服务活动进程中,他们身上扮演着很多的角色:活动的发起者,参与者,引导者,教育者等等,社会工作者在整个社会工作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完整合格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需要一批专业认真的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职业道德和伦理的要求下,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共同努力。在本次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问题介入的小组中,社会工作者的形象是“协调者”、“使能者”和“支持者”,启发组员主动思考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重视每一位组员的要求和需求,鼓励组员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活动开始前期,社会工作者组织所有组员共同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当中,小组组员自由发表看法,分享自身的经历和体验,一起确定小组目标、小组部分活动内容以及小组契约等。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自觉努力达成小组目标、维护小组契约,一起推动小组工作有序的进行。

(二)采用组员喜欢的活动项目

对于服务对象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群体来说,游戏的趣味性或对游戏的好奇心会使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游戏可以达到吸引组员参与、活跃氛围、拉近与组员关系的效果。[10]因此,小组工作中的游戏对于活动的顺利进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在制定具体活动内容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和发展阶段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选择既能围绕活动主题达成活动目的,又能吸引儿童注意力的游戏,并根据组员在活动中的反馈,适当的修改下节活动内容,增强活动趣味性。同时,注重儿童的思考,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引导儿童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分享感受,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等等,鼓励组员在未来的生活中学会反思,努力提升自己。

(三)恰当对待不同组员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性格的人在与人接触、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会用不同的做法。普遍而言,性格内向腼腆的人在很多时候都不太善于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人沟通方面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小组活动中,有部分组员热情不高,表现不积极,在讨论时不发言、不表态,不愿意主动参与进入小组之中。面对小组中比较沉默、退缩的组员,社会工作者尊重组员的选择,让其有保持沉默的自由,同时避免组内其他成员对这部分沉默组员施加压力。社会工作者用言语不断支持和鼓励这部分沉默组员,直到他们有了心理准备后再创造机会让其发言。对于组内比较活泼开朗,参与活动相当积极,喜欢在组内进行说话大声,甚至干扰小组活动正常进行的组员,社会工作者在保护这些“积极分子”参与热情的同时,还从大局考虑,有策略的暗示或者阻止这部分组员的过分踊跃表现,将其注意力转移到有利于小组进展的轨道上,或者利用小组契约来约束他们的行为。社会工作者依据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方式区分对待不同的组員,在保证小组活动正常顺利进行的同时,也提高了组员的参与度、保护组员的自尊心。

参考文献

[1] 陈科艳.留守儿童同伴关系改善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1.

[2] 民政部门户网站.图表:2018年农村留守儿童数据[DB/OL].http://www.mca.gov.cn/article/gk/tjtb/201809/20180900010882.shtml.

[3] 束欣.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研究——以吉安市D村中心小学为例[D].井冈山大学,2018.

[4] 郑金霄.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研究[D].井冈山大学,2017:14.

[5] 刘梦,张和清.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45 .

[7] 单肖亚.小组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沟通能力提升的研究[D].井冈山大学,2018:41-42.

[8] 胡嘉驹.留守儿童朋辈支持小组——以“银杏叶”小组为例[D].云南大学,2015:29-30.

[9] 张舒.社会工作视角下随迁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15:58.

[10] 张曼.发展性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朋辈交往问题的实务探究[D].郑州大学,2016:35.

作者简介:韦艳(1994.11- ),女,壮族,广西鹿寨人,南宁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同伴交往小组工作留守儿童
礼貌教育促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实践
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小组社会工作游戏带领的几点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