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获得的影响因素

2019-08-27 03:41王于楠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4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幸福感

王于楠

摘 要: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立德树人的直接实施参与者。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则直接关系高校辅导员的管理以及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能力。文章先分析提高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意义,再主要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获得的影响因素,进而为探索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幸福感

幸福感就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是主体与现实生活情境的协调及自我达到完满统一的自我认同及自我欣赏的感觉,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1]。职业幸福感是指在长期进行某项工作时、需求得以满足、能力得到增长、潜能得到发挥、并获得持续快乐体验。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是指一个有通过教育获得幸福感的辅导员,因通过教育学生使学生得以成长收获快乐的回报而感到幸福。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意义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是直接实施、参与者,其幸福感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辅导员队伍对工作的热情,更会对自身、学生、学校、甚至整个社会有深远的影响。

(一)提高自身工作积极性

不管从事任何职业,如果从未能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感,那么所有的工作完成的都很被动。相反,若能从工作中找到幸福感,工作时就会更加主动更加积极更加认真,就会将自己的工作当成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来完成。所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有助于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会付出十足的热情去解决学生问题,也会让辅导员工作更有温度。

(二)助于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是在从事日常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获得的。同时,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反过来更能促进和优化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对她的工作能力、道德水平、价值观念有直接的影响,而工作能力、道德水平、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

高校的重点工作就是学生工作,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则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辅导员的能力、态度都会影响到学生工作完成的质量,进而影响学校的发展。因此,转变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加强其工作能力,在辅导员的培养培训、职位晋升等制度方面不断完善,促进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才能减小这支队伍人员的流动性,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专家型人才,对学校长远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一)人口学因素

性别、婚姻、职称和收入等人口因素对辅导员的幸福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般来讲,女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普遍高于男辅导员。男性和女性在生理解剖学和个性方面是存在差异的,虽然在大脑基本结构和系统上相似,但男性和女性的工作方式却有明显差异。男性往往更擅长完成数学等需要大脑局部集中的任务,女性则擅长理解和整合语言表达等方式使用的信息。辅导员的职业性质使得女性在处理学生工作中更加敏感和细腻,也更加容易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这直接提升了她们的职业幸福感。

婚姻与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有着直接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已婚辅导员比未婚辅导员更容易获得职业幸福感。2010年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有配偶的个体体内激素水平会降低,面对压力的调节能力也更强。而辅导员工作繁杂而琐碎,在面临压力较大情绪失控的时候已婚辅导员更能在婚姻生活中得以缓解压力,获得情感上和经济上的支持,更容易产生满足感。

职称和收入与辅导员的幸福感同样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就是辅导员的职称越高、收入越高其职业幸福感就越强。在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对人们的幸福感有较大的影响,优越的物质生活的会弥补人们其他方面的满足感。辅导员也不例外,大多数职称收入较高的辅导员其职业幸福感也同样较高。

(二)心理学因素

人格因素是最稳定的心理因素,而幸福感和人格因素呈显著的相关性。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同样与高校辅导员的人格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外向性与正向情感、自述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精神质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自述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自述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就是在工作中,性格开朗、心理健康的辅导员相较性格内向、心里亚健康的辅导员更容易获得职业幸福感。

(三)社会因素

社会大环境、学校制度、领导赏识、学生肯定、家长信任等这些外部社会因素同样会影响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辅导员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在接触社会的同时,由于受到权利、金钱、地位等因素的诱惑会使得辅导员产生心理失衡的状态,甚至会将消极、懈怠的情绪带入工作中,不是为了兴趣和责任完成工作,更多的是一种应付、敷衍的态度,从而无形中降低了职业幸福感。

辅导员在学校制度相对公平、民主的环境中工作,各项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辅导员和其他教师一樣一视同仁的被对待,就会增加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同时,领导赏识,公开场合的表扬、鼓励也会无形中增加辅导员的自信心,使得辅导员工作看得见回报,会愿意将更多的时间和热情和投入到工作中去,也会收获较高的职业幸福感。

辅导员工作的直接对象是学生,间接对象是家长。学生的肯定家长的信任是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这种认可也代表了辅导员的工作成绩,会直接形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增强其职业幸福感。

(四)工作懈怠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倦怠具体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低成就感。

情绪衰竭指辅导员的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基本或完全丧失。许多辅导员在刚开始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前几年主动性很强、对工作的态度积极、对学生认真负责[2]。一旦进入瓶颈期后开始对工作产生疲劳感,重复自己的日常工作会觉得琐碎和无聊,工作的热情与活力缺乏。对工作的主动性缺失、惰性随之增加。

去个性化指辅导员对待学生甚至对待同事及家人表现出消极、否定甚至或麻木不仁的态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之初,对工作持有饱满的热情,对学生更是无微不至,成功欲太强,但由于学生工作的不确定性使得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长此以往,工作热情殆尽,最后表现为很少主动去接触学生,了解学生问题,而是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动物,用带有蔑视、冷漠、厌烦态度去对待学生,当真正出现学生问题时,会因沟通不及时了解不到位而束手无策,更无工作成绩可言。

个人低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由于辅导员对工作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即使再重要的工作也会消极懈怠,不愿意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应付了事,学生不能从辅导员处获得真正的帮助,辅导员也会对教育和管理产生了挫败感。

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地降低了辅导员的幸福感,对辅导员自身的成长和进步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造成影响。因而使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受到影响,难以培养出一批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大学生。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育人的直接和主要参与者。让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学生工作中体验到职业幸福感,不仅使得辅导员自身得以发展,也会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不仅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更是青年成才、社会进步的保障。人口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社会学因素以及辅导员自身工作懈怠都会影响辅导员幸福感的。作为辅导员要从从自身内部出发,学校社会从外共同努力,共同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实现辅导员人生价值,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幼穗,吉楠.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70-74.

[2] 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01):24-27.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