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9-08-27 03:41蔡卓瑾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4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微时代大学生

摘 要:“微时代”是人类社会生活信息化的产物,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微时代”以微媒体快速、全面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为标志,微媒体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同群体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微时代的来临,要正视微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中出现的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缺乏了解、对政治体制改革缺乏认同、对治国方略缺乏认知、对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有所怀疑等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从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

随着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广泛应用,信息传播的微时代已经到来。微时代信息传播具有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明显特征:信息传播速度更加迅捷,信息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不断加强。权威研究表明,微时代的大学生政治观已经开始发生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微媒体的影响。一方面,微媒体缩短了大学生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在多样化的微媒体影响下,具有多元化价值理念的复杂信息增加了大学生对国家、政府、政策法规的认同难度。因此,在微时代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培育正确的大学生政治认同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政治认同

大学生政治认同分为政治价值认同、政治实体认同、政治工具认同及政治效能认同四个方面。这四个維度涵盖了政治认同的基本内容,涉及国家政治理念和政治信仰、政体和政党、国家法律和政策及政府治理能力效果等方面,从各个方面对政治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第一,大学生政治价值认同。大学生政治价值认同是大学生关于国家政治理念和政治信仰等方面的认同。所谓政治价值是一个国家为了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在意识形态方面所体现的国家治理理念和政治信仰,对国家的政治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大学生政治实体认同。大学生政治实体认同是大学生关于国家政体和政党方面的认同。坚定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是大学生在国家层面对政治实体认同的集中体现;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认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等,是大学生在政党层面对政治实体认同的集中体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大学生在政体层面对政治实体认同的集中体现。

第三,大学生政治工具认同。大学生政治工具认同是大学生关于国家法律和政策方面的认同。一个国家的法律,在本国具有普遍约束力,是公民最低的道德底线。一般而言,正义是法律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国家强制力是法律得以实施的坚强后盾。政策是国家为实现某一路线和任务在一定时期内所制定的策略和行动准则,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具体的作用,人民政府依靠法律和政策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第四,大学生政治效能认同。大学生政治效能认同是大学生关于政府治理能力和取得效果的认同。

二、微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情况总体趋好,但同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缺乏了解、部分大学生对政治体制改革缺乏认同、对治国方略缺乏认知、对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有所怀疑等问题。

第一,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缺乏了解。大学生在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尽管大多数学生都表示非常认同,但仍有一些大学生表示不确定,甚至有少部分大学生表示不认同和非常不认同。这表明,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缺乏了解。在回答“中国共产党切实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问题时,大部分大学生对该问题表示非常认同,但仍有较少部分大学生表示不确定和不认同;在“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问题的回答中,大部分学生表示认同,部分大学生表示不确定和不认同。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总体认可的情况下,依然存在着某些方面的认识偏差,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第二,部分大学生对政治体制改革缺乏认同。大学生在回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时,尽管大多数学生都表示非常认同,但仍有部分大学生表示不确定,大学生对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认可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某些方面的认识偏差,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第三,对治国方略缺乏认知。大学生在回答调查问卷中的“我国当前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尽管大多数学生都表示非常认同,但仍有较少大学生表示不确定。在回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权力”问题时,大部分大学生对该问题表示非常认同,但仍有很多大学生表示不确定和不认同。在大学生对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认可的情况下,仍然对治国方略缺乏认知,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第四,对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有所怀疑。大学生在回答调查问卷中的“‘四个全面构建了我党亲民富民、改革创新、法治公正、清正廉洁的执政新形象”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尽管大多数学生都表示非常认同,但仍有很多的大学生表示不确定和不认同。在回答“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如房价、医疗、教育和腐败问题在党的领导下能够得到很好解决”问题时,大部分大学生对该问题表示非常认同,但仍有部分同学对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有所怀疑。

三、微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微时代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人人又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只要是在有网络信号的场域,就可以发布信息,发布者没有年龄及身份的限制,具有很强的草根性。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发布信息,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的主体,但个人所属的阶级不同,所处的政治立场不同,所发表的政治言论也带有一定的阶级性,并且语言表述能力的优劣、个人理解能力的偏差都导致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化现象的发生。同时,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多种以“短小”为关键词的网络平台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如高校课堂、电视、报纸等平台的教育功能逐渐失去了其主流的教育地位。微媒体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大学生开始通过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微平台中有大量的信息,大学生可以通过话题的互动与其他用户产生互动行为或者新的互动话题,从而不断地丰富大学生自身的人际网络和信息网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多样化发展逐渐使得传统教育渠道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传统政治认同教育渠道产生了边缘化的倾向。

第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无论是在以前还是在微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仍然是教育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政治内容,获取政治信息,仅靠喊口号、宣传正面形象等方式已经不再满足大学生要求参与政治生活的需求。并且,随着直播的兴起,慕课、雨课堂等网络在线课堂也对传统教育模式发起了挑战。“直播+教育”的教育模式利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实现教育者与学习者的交流沟通。这种学习形式,教育者可以与学习者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面对面地交流,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在线提出自己学习的所思所想,及时进行反馈。但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仍旧是以传统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缺乏这种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最后,学校教育内容枯燥。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来源于课本及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教育内容不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许多学生认为政治生活离自己十分遥远。但微媒体中短小的信息篇幅,碎片化的传播特点,迎合了大学生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微媒体中的这些内容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能够让大学生从心理层面引起共鸣。

第三,大学生个人的政治观过于理想化。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其人格还属于不断成长的阶段,看待问题时带有一定的理想性和片面化。大学生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经过高考的筛选,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简单,主要的生活场所就是家庭和学校。并且由于一直在读书学习,并没有过多的接触社会的经历,缺乏必要的政治实践锻炼和社会生活经验。正是由于他们没有过多的走入社会,他们的政治思想还停留在学校教授的书本知识水平,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无法从整体上剖析问题,看问题也十分片面。同时,大学生还存在一定的政治认知偏见。当前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偏见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政治;对政治的认识过于片面,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政治。这种政治认知上的表面化和片面化会导致部分大学生在使用微媒体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渗透的侵扰,产生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后果。

四、微时代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

第一,要制定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首先,微媒体自身要严于律己,主动承担责任。微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时要把握内容的尺度,适当进行信息筛选,守住信息传播的第一道防线,做好信息传播的守门员。要积极传播正能量的社会内容,对待错误言论及时纠正,避免这类言论对大学生发生误导。微媒体要确立责任机制。微媒体行业要确定行业规章,微媒体运营商在维护政治稳定的过程中积极承担责任,在享受到微媒体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次,国家要制定政策,实现规范化的微媒体产业。最近,我们国家相继颁布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强调要建立健全的网络法律体系,在互联网领域也要做到有理可据,有法可依。通过法律条例来规范网络活动,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加强自媒体的监督管理,规范网络空间。

第二, 要开展具有微时代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在“微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要发生观念上的转变,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灌输,还应当利用课后时间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到大学生校园生活中去。“微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拓宽了他们的学习渠道。其次,要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团队” 。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从线上的课堂教学拓展到线下的网络教学。高校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公开课、微课、雨课堂等微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转变教學理念。再次,要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内容”。政治理论课内容要聚焦时政热点问题,从大学生身边入手寻找教育素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大学生以往对政治“假大空”的看法,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最后,要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微活动”。重视校园政治微文化的建设,积极弘扬主流价值观,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微文化”。要搭建微媒体宣传平台,及时发布时代热点问题和贴近大学生实际需要的政治内容,利用网络平台征集大学生的优秀创意,如开展学校网页制作大赛等活动。

第三,要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根据“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具有开放性、即时性的特点,充分考虑大学生利用微媒体获取信息的方式,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要根据“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具有平等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借助朋辈的力量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并且根据“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在微媒体中通过大量的图片或小视频的形式加深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宋振超.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2] 张琬琪.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51):284-285.

[3] 齐尚晓.微时代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生成及培育路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02):11-17.

基金项目:文章系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JDSZK054。

作者简介:蔡卓瑾(1995- ),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微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