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虚拟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9-08-27 03:41牛志宁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4期
关键词:交往虚拟化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革新,人类生活正在步入到虚拟社交时代,人际交往虚拟化呈现出交往主体的隐蔽性与开放性、内容交流的快捷性与多样性、情感表露的情绪化与理性化以及人际关系的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特征。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重要使用群体,虚拟化交往模式对其产生了双面影响,也关系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借助虚拟网络实现有效沟通,多些“互联网思维”与“网络情结”,在教育形式与内容之间找好平衡点,成为提高人际交往虚拟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交往;虚拟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较2015年底提升了2.9个百分点;其中,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的规模最大,占比25.0%1。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人们的交往活动和人际关系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人们并未因网络变得陌生与弱化,而是通过虚拟平台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频繁与密切,并对现实社会交往实践及现实人际关系构建发挥作用。作为网络用户的主流群体,网络人际传播与网络虚拟社交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发展。因此,探讨人际交往虚拟化的特征,正确认识虚拟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双面影响,并提出积极应对措施,关系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一、人际交往虚拟化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的本质不在于人的自然性,也不在于人的意识,而在于人所特有的社会关系,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网络人际交往虽然具有虚拟性,但就其本质而言,仍旧是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一种反映,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虚拟化充分说明了人们的社会关系总是随着实践活动的向前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网络虚拟技术日趋发达的过程中,只有着力把握大学生人际交往虚拟化的特点与差异,才能科学认识虚拟交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成的变革与影响。

(一)交往主体的隐蔽性与开放性

互联网营造的虚拟环境下,用户往往通过各种各具特色的时尚“网名”来参与表达,这样,对于身处不同“朋友圈”的网络用户较难发现交往主体的现实身份。此外网络信息的传递,相比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模式,更容易形成私人空间,交往变得愈加频繁与难查。同时,虚拟社交平台的留言与记录功能也大大增强了交往的互动性与开放性,人们对于一些现实生活中难以短时间回应的话题,可以在经过长时间“深思熟虑”后通过网络继续参与,这样就使得人际交往行为既不受时间约束也不受空间限制。

(二)内容交流的快捷性与多样性

网络环境下的各种信息交流平台,普遍都会具有即时通讯功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具共时性特点,“秒回”“秒赞”等成为交流传递快捷性的形象表述,“热门”“热搜”等亦成为获取交流信息的快捷方式。与传统的交流模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模式更加方便快捷,突破时间、距离的障碍,实现远程的实时沟通。另外,互联网能承载的信息量巨大,涉及到可供信息交流的话题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人们总是能在虚拟社交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踊跃参与,积极互动。

(三)情感表露的情绪化与理性化

網络平台的虚拟性、匿名性、娱乐性等特点很容易使人们在虚拟人际交往中变得情绪化,人们热衷于通过表情符号或语言文字表达想法,同时夹杂着各种人身攻击与丑化侮辱的现象大量存在,吐槽与谩骂、宣泄与爆发在各种虚拟社交平台中随处可见。人际交往早已不再局限于一种传统的“彬彬有礼”,更多的是缺乏顾忌的情绪化表达。但是,互联网哪怕是虚拟空间也不能成为法外之地,随着网络空间治理的不断加强,对网民的虚拟社交行为也形成了有力约束,交往中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需要人们在虚拟环境下看待问题要有立场,分析问题具备理性,不能人云亦云、口无遮拦。

(四)人际关系的虚拟性与现实性

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可见,社会的形成与人际交往息息相关,而基于虚拟人际交往而产生的虚拟社会,不仅是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延伸,也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比如网络聊天、网上购物、网络游戏、网络恋爱交友等等,都浮现着诸多的现实行为的“影子”,但又脱离了原有的现实人际交往关系,建立了新的关系圈。在网络空间内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有的仅仅停留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也有的在现实社会活动中形成了一定联系,使虚拟关系发展成为现实联系。

二、人际交往的虚拟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人际交往的虚拟化是信息空间技术催生下的人类交往的历史必然,它是虚拟人际关系在现实人际关系中的折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数据传输、知识传播、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提升,新媒体的功能也极大丰富,微信、微博及各种新闻、视频客户端不断更新换代,各种虚拟传播平台使人们的交往更加密集。依托于大数据存储着海量信息,终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帮助人们缩短获取信息的时间和路径,也为教育者提供了各种宝贵的经验教训,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阵地。因此,虚拟传播环境改变了我们教育思路,开辟出联动性强、可移动共享、实时共享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这一阵地能帮助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去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与道德素养,不断巩固教育效果,落实教育目标。

但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另外一面,网络人际互动主体的空间角色与地位几乎完全不同于现实社会,互动的内容、形式、过程和结果状况也与现实中的人际互动有重大差异。面对同一题材的社会问题,不同家庭背景、社会背景和社会经历者,往往在舆论声音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此外,网络兼具开放性和跨界性、自由性和平等性特征,网络技术的图文并茂、声相交融,其中网络频度多维,互动复杂,导致各种网络思潮泛滥,给思政教育的授课带来众多难题。另外,“网络的匿名性特征,造成网络人际互动的主体以时间和场域的边界模糊性方式存在,使得原有教育过程中的信息优势跌落、主体地位丧失,彼此间的关联度降低,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减弱,教育过程趋于复杂化。”显然,如果忽视对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的教育引导,很容易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良莠难辨,迷失自我,更会对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产生逆反和厌恶情绪。

三、人际交往虚拟化背景下的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的策略

当前网络信息的复杂化,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要高度重视网络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对症下药,提高舆论引导的效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应该也必须贴近网络人际互动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与思考。

(一)教育方式的灵活转变:多些“互联网思维”与“网络情结”

讲述理论要适当地多用简单直白的语言,体会学生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有效回应网络的思想动态,多些“互联网思维”与“网络情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掌握网络沟通艺术,善用网言网语,快速发布权威信息,构建主流舆论引导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精选适当的事例、动人的故事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语言来讲授,把真正能够揭示深刻道理、专业知识、人物活动等结合展示出来,接点地气,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有感悟、能回味所学知识。

(二)教育平台的充分拓展:在内容与形式之间找好平衡点

探索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和平台,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提高课堂抬头率,增强日常教育力度。网络内容引导上,教育者要利用网络展现正确的观点和意见,要在课堂上分析各种观点形成的原因和合理成分,化解矛盾,再次表达正确的意见。改进单一的人际传播的教育方式,利用现代即时沟通工具与现代传播手段,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这样才能应对高速发展的网络文化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高效地利用网络、手机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形式服务于内容,在内容与形式之问找好平衡点。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P020170123364672657408.pdf,2017-01.

基金项目:文章为潍坊科技学院2019年度思政专项课题《校园网络空间生态治理与意识形态的引领》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19szfy04。

作者简介:牛志宁,潍坊科技学院通识学院,博士在读。

猜你喜欢
交往虚拟化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OpenStack虚拟化网络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对基于Docker的虚拟化技术的几点探讨
虚拟化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创造中的应用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存储虚拟化还有优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