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电影《呼啸山庄》对族裔问题的演绎

2019-08-27 04:22张永怀
艺术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电影改编呼啸山庄

摘 要:被称为“文学上的斯芬克斯”的英国文学经典《呼啸山庄》于1939年经由美国导演威廉·惠勒搬上荧幕,第一次成功完成了其银幕转世,惠勒版同名电影也因其出色的改编奠定了世界电影经典的地位。2011年英国本土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重新演绎了女作家笔下那个为世人熟稔,黑暗、怪异而深刻的故事,再一次书写了经典。2011版电影大胆地凸显了原著中暧昧的种族意识,彰显了女性导演的族裔平等思想,无疑成为新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个性化重写。

关键词:《呼嘯山庄》 电影改编 族裔问题 个性化重写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 1818—1848)在其昙花一现的一生只创作了一部小说,这部被称为“文学上的斯芬克斯”的《呼啸山庄》一问世即遭冷遇和贬斥,但其谜一样的思想意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却不断吸引着读者和评论家,并在他们的争议声中最终跻身于世界文学经典之列。这部穿越时空的伟大作品于1939年经由美国导演威廉·惠勒搬上荧幕并摘得了第12届奥斯卡奖最佳摄像奖,使同名电影(黑白片)成为 20世纪银幕上不朽的电影经典。该片的成功放映一度刷新了小说的销售量记录,“《呼啸山庄》销量超出了它出版以来92年内的销数……小说的普及本售出70万册”。

1939版电影中,在凯瑟琳病重将死的瞬间,希思克利夫走到她的床前,将她抱起,到窗前远眺前方的潘尼斯顿山岩——那个地方曾经是他俩小时候的“城堡”。之后,凯瑟琳轻声地对希思克利夫说她会一直等到他来,使他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一定会再重新相聚,最后闭上了眼死去。希思克利夫神魂颠倒,在悼念恋人与期待死亡中悲痛地度过了20年。他蔑视周围的一切人、对他们不断折磨,直到凯瑟琳的魂魄在冬天的雪夜将他呼唤到荒野上他俩小时候最喜欢去玩的地方,在她死去期间重新相聚。以惠勒为首的电影人很好地把握了原著的情感和精神的关键所在,摄制了一部比女作家的原著更臻于完美、更富有诗意、更充满幻想的影片。原著讲述了一个鬼魂缠身的狂放暴虐的故事,希思克利夫每一次与他人的接触,无不激发出感情的狂暴;而惠勒旨在把希思克利夫呈现为一个浪漫主义的英雄,从而把观众吸引到电影院里去。但是女作家笔下的希思克利夫和惠勒银幕上的希思克利夫在精神内核上却别无二致,两个人物角色都遭受了一样的来自感情的嘲弄。有论者指出,该影片是对经典名著“所作的一次郑重其事、颇具匠心、选材精细的故事新编……这部罗曼史是一个遁世避俗的英国才女那苦闷而孕育着生命力的心灵的产物,由一个别具一格的天才导演惠勒用清晰易懂、光彩夺目的现代语汇向世人复述。”

目前,这部文学经典已在不同历史时期被风格迥异的电影人重拍成了十余部影片。1954年,路易斯·布努埃尔以《情欲深渊》之名“存身去形”地呈现了希思克利夫返回山庄后对原存社会秩序的破坏。布努埃尔由于反对西班牙国内的天主教势力,被迫游走他乡。因此,该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导演作为流放者的欲望投射。1970年,罗伯特·富斯特以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对往事的回忆和戏剧独白为拍摄视点进行了翻拍。1985 年,雅克·里维特给19世纪中叶的英国小说人物穿上了20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当代服装,用法语重新演绎了原著,推动了“欲望与毁灭”主题,“传递的信息则是激进六十年代落潮之后的‘主体回归”。1992年,彼得·考斯明斯启用朱丽叶·比诺什同时饰演凯瑟琳母女和原著作者艾米莉,互为镜像的凯瑟琳母女藉此被呈现为女作家本人的双重镜像。2011年,英国独立电影人安德里亚·阿诺德“以大胆的风格和极具女性的叙事而成为当今影坛导演新秀”。她以极富女性特征的个性化影像风格展露了女性导演不同平常的电影改编思路。2011版电影大胆地凸显了原著中暧昧的种族意识,彰显了族裔平等思想,无疑成为新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个性化阐释。

小说搬上银幕,实质上是电影人用现代眼光重新诠释已成过去的文学作品。就像文学经典打上了造就它的时代烙印一样,改编电影也难逃其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往往会表达当下的审美趣味与时代精神。文学经典描绘的虽然是时遥远的故事,但它之所以被捧为经典,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意涵是穿越时空的。文学经典不为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文化所独有。真正的文学经典往往是蕴含了超越时代的意义的,它应该使不同时代的读者都能从中受到感染和启悟。“了解名著的时代性,是为了使改编者在改编时更好地把握‘当代意识的参与程度。”

实际上,文学经典的光影轮回是电影人以当代视野对“历史文本”的一次全新重返抑或重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以电影人的“当代意识”是无法被规避的,也是他们的合法权利。电影人要进行有意义的改编,就必须以当代发展了的开放视野重新审阅文学名著,在仔细分析经典跨越时代的艺术价值时,更应跳脱原著历史时代的局限,进一步去充实、填补原著中的空白。出生在20世纪六十年代的阿诺德以独具个性的视野关注人性、诠释经典,她在电影创作中所显露的锐气,确实令人赞叹。她首次启用黑人演员詹姆斯·豪森饰演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除了契合原著中其吉普赛血统外,还将有关他种族的含混不清大胆直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希思克利夫被歧视、被欺凌的遭遇带有强烈的种族歧视的意味,而当下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同种族的冲突,阿诺德启用一个非洲裔的新人饰演希思克利夫于是“为《呼啸山庄》增加了一个当今世界的问题层面:种族,也许是欧美的第三世界移民问题”。

2011版影片力求以情动众,采用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展示了对“消失的旧英格兰”或“有机社会”的回忆;刘岩认为2011版影片将英格兰乡村的有机生活意象作为童年场景纳入一个黑人青年的回忆,体现了在后殖民语境中的赓续和更新。2011版影片中绵绵不断的山丘、猛长的荒草,哀鸣的飞鸟、蔽日的乌云、不停烦人的暴雨、泥泞的山路,让人不禁想起英国高地,想起艾米莉的家乡哈沃斯。尘世间无法超越的性别、种族、阶级、文化差异因“居间空间”——“之外”的一种方向迷失感,一种方位困惑而处于非彼非此的状态中,消解了作为殖民话语的白人/黑人、统治者/被统治者、中心/边缘的分野,颠覆文化名族主义分子对种族主义的固守,更何况“希思克利夫集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于一身……一旦在‘山庄安顿下来,自己也就成了‘无情的地主,着手劫夺当地地主的画眉庄园”。正是在这里,已经通过前作短片《黄蜂》、长片《鱼缸》证明了旨在且善于引发观众对英国社会问题的现代性思考的阿诺德,找到了加深因遭受百般欺凌而产生报复心理的希思克利夫肤色的理由,让他集吉普赛人与“黑鬼”于一身。一如影片所展示的,通过代替原著的时态交织并叙以线性时间结构,凸显希思克利夫痛苦的童年,阿诺德在成功地让观众得以凝视希思克利夫与凯瑟琳两小无猜的墙壁、体味希思克利夫爱情重创的同时,令当下英国的社会情势浸淫在每一个画格之中,尤其是关乎希思克利夫肤色作为一种日趋严峻的社会问题的族裔冲突问题。“电影使缺席成为在场,使不在场的东西被呈现出来。因此,电影是关于幻象的,同时也关于那些在电影叙事的展开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幻象,即使在整个电影文本都是预制的情况下(过去被当作现在)亦如此。通过有选择地使用形象和声音,电影建构了一种‘现实”。

2011版《呼啸山庄》中,作为一种“在场的缺席”的是英国族裔冲突。在影片拍摄的2011年,伦敦骚乱事件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引起了英国政治人物的空前重视。以历史眼光来看,这是英国移民问题所造成的族裔冲突,与区域性经济大萧条相互作用而引发的一次强烈的社会动荡。开始殖民扩张以将,英国本土白人一如欣德利把希思克利夫作为奴隶使唤和侮辱,毫不含糊地视其他有色族裔为奴隶。依仗坚船利炮,他们撞击开了落后国家的大门,使现代化商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到殖民地,并最终使其变为原料生产基地和货物销售中心,因此他们身上自然地流露着一种高人一筹的骄傲姿态。二战后,随着“从正式帝国到非正式帝国的转变,西方国家需要更多的国内劳动力,这需要通过移民来实现。”当然,英国也不例外,劳动力的缺乏迫使英国开始引入前殖民地居民,无可避免地带来了种族歧视的问题。作为第一代的有色人种移民,因其工作技能,语言交流能力和移出国政治、经济状况,对他们在英国的生活境况还算比较满足。然而在英国本土出生成长的有色人种后裔,假如以英国原住民白人的视角去考虑社会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则会发现其遭受着显而易见的缺乏公平与公正的待遇,难免就会以暴动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愤愤不平。始终被边缘化,难以融入英国主流社会的尴尬自然便成了这些移民后裔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不仅令他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屈辱,还使他们容易拿英国社会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就像遭受过怆痛之苦的希思克利夫之于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一样,是一个无法摆脱的梦魇。

2011年伦敦骚乱前夕,许多颇有见地的英国公民认为有色人种移民这一举措之下潜藏着诸多方面的隐患,而政府面对这一问题,总是报以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无疑滋生、助长了一批年轻人的放纵心态,使他们借机发泄对英国悬而未决的移民融合问题的愤懑情绪。如果移入民与移入国本土民众无法很好地交流融合,那么难免就会触发这样的或者那样的矛盾冲突,严重者甚至是社会暴乱。特里·伊格尔顿认为凯瑟琳和希思克利夫似乎有机会开始一种与“山庄”的工具主义经济相抵触的关系形式,但是前者的背信阻止了这种关系的物质实现,后者只好逃出去,变成一个绅士,用统治阶级的武器打倒统治阶级。无论是基于社会经济还是基于政治的考量,英国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允许“希思克利夫”移民融入主流社会,否则“希思克利夫”就会作为历史埋下的纷争的种子,伺机“用统治阶级的武器打倒统治阶级”。这无疑就是阿诺德颠覆传统的希思克利夫形象的用意之所在。希思克利夫的复仇既是因为爱的悲怆,更是因为文化认同。特里·伊格尔顿认为希思克利夫是一个出了名的分裂的主体:如果说他从内部进行削弱统治秩序的活动,那么他的灵魂仍然束缚在与凯瑟琳的想象性关系中。《呼啸山庄》的再次呼啸旨在从过去寻找未来,盎格鲁·萨克逊人或许能一如过去,通过限制移民措施组织异族入侵者。但凡如此,骚乱就可以避免,社会福利就会有保障。特里·伊格尔顿认为英国社会早就背负着一种历史重压,而且面对着被压垮的危险,它的名字就叫希思克利夫……最好是清除它,从而面对未来。阿诺德把希思克利夫重构为异教徒的黑人,或许正是旨在让他成为“背负着一种历史重压”的异族入侵者的能指,让观众看到当下英国——经济不景气、福利制度难以为继、族裔冲突日益频繁、北爱尔兰问题不定时发作、苏格兰名族分裂呼声不断等。

19世纪英国文学经典大都代表着现代性的双重性甚至是多重性。一则,19世纪英国文学经典是繁荣强盛的不列颠帝国史的有机部分,其鼎盛时代——伊丽莎白一世和维多利亚女王创造了“不列颠治世”在全世界资本主义史中的动关大局;二则,全球现代史的发生,也是昔日被殖民国家的全球崛起史——昔日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同盟令其携带着强大的社会批判力。19世纪英国文学经典的光影转世俨然一副耐人寻味的画卷,仿佛盛开的花朵或点点繁星散布于百年、数百年的历史原野或星空之上;但也构成了微小的记号,标识着历史长河的流向。值得一提的是,文学经典每次光影转世“不仅又一次的对话原作与历史,而且将新的书写和铭文叠加在原作之上。经由反复改编,经典名著逐渐变成一卷厚厚的羊皮书——一卷可以不断地涂抹、重写时代、历史、社会的书写痕迹层层叠叠、斑驳多端之书。”

艾米莉·勃朗特以“黑暗、怪异而深刻”的方式书写了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哥特的恋情与复仇,隐晦地表达了对英国殖民主义扩张和种族歧视的不满。安德里亚·阿诺德以“女性生命、情欲的粗粝、强悍的”书写和不加减震器的手提摄影机的设置方式,直视着“狂乱、眩晕与残忍”,展现了独特却又不无胆识的当代批评与诠释:非洲裔素人演员饰演的男主人公将原著中含混不清的种族意识彰显得一清二楚,并藉此隐晦地流露出她对族裔平等的政治诉求。《呼啸山庄》的每一次电影改编,都意味着一次新的阐释。除了大众娱乐功能外,一部文学经典的银幕轮回不得不考虑在深度与高度上所具有的历史、社会、文化思考的价值,正如苏珊·海沃德所称因为电影改编反映出一代代人对于传统、文化和品味的价值认同的渴望。文学经典伴随一代又一代的阅读和影响,生成了悠远厚重的意义世界;广泛的读者群为电影培养了潜在的观众。小说不仅向早期电影人提供了故事原材料,也为他们提供了叙事技巧。曾经,经典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是因为他们被大众所熟知;而今,这些小说大多是因为被改编成电影才被人们记起。总之,小说与电影改编是一种共生双赢的艺术创作:小说滋养了电影艺术,电影同时丰富着小说阐释。因此,从电影改编角度研究《呼啸山庄》,具有积极的意义。

注释:

【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高骏千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4.

【美】本·海區特,查尔斯·麦克阿瑟.呼啸山庄[J].心田译,电影艺术译丛,1980(6):182.

刘岩.幽灵的重返与重构——《呼啸山庄》电影改编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6):40.

张永怀,窦云鹏.电影《呼啸山庄》对经典的解构与重构[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5):28.

覃志峰.约克郡荒原上的石楠花又开了:《呼啸山庄》别样的电影阐释[J].电影文学,2013(1):105.

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83.

【意】B.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J].田时纲译,世界哲学,2002(6):6.

戴锦华、腾威.《简·爱》的光影转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9-10.

Raymond Williams, The English Novel from Dickens to Lawrence,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1984: 61-62.

Homi K. Bhabha,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2.

【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M].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55.

【英】苏珊·海沃德.电影研究关键词[M].邹赞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3.

【英】罗伯特·G.C. 扬.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M].容新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3.

戴锦华,腾威.《简·爱》的光影转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

戴锦华.光影之痕:电影工作坊201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37.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SK2018A0376)。

猜你喜欢
电影改编呼啸山庄
中英双语阅读 呼啸山庄
从审美角度剖析《呼啸山庄》中悲剧的崇高性
“黑压压的恐怖感”:《呼啸山庄》中复仇者的形塑与爱情悲剧的书写
多维视野观照中的矛盾与张力阐释
从英美哥特文学电影改编看文学的影像化
以《归来》为例探讨文学电影改编艺术
《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改编模式研究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网络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