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城市型大学国际化战略研究

2019-08-27 02:22金海燕俞燕燕
求知导刊 2019年12期

金海燕 俞燕燕

摘 要:“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的国际化战略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城市型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重新审视国际化战略,从而调整对外开放的步伐。基于此,文章对城市型大学的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等四个方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城市型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城市型大学;国际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2-0036-02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意义

“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3月,国家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全方位新格局全面开放,开始进入实施阶段。“一带一路”倡议是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来的,包含两个核心内容。第一是经济互通互助,第二个是文化的交流沟通。《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框架思路”的合作重点中提出,“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这也为大学国际化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一带一路”贯穿了亚欧非大陆,涉及沿线64个国家,100多个城市。2015年由西安大学发起成立了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先后加入了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128所大学。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是国际化高等教育合作平台,以“共建教育合作平台,推进区域开放发展”为主题,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政策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服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欧亚地区的发展建设。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城市型大学国际化的必然性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扩大教育开放”独立成章,说明国家对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2016年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强调了扩大人文交流,加强人才培养,坚持教育对外开放,加强与沿线各国教育互利合作的需要,为区域教育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际化是全球化时代大学发展战略之一,我国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大学都在积极推进国际化,也提出了具有特色的国际化战略。“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大学国际化的进程。

城市型大学服务所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培养城市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发展目标。因此其以所在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求为办学导向,根据城市发展构建学科建设,并培养所需人才。城市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高校一样受到国家的重视。

“一带一路”倡议给城市发展创造了很多的机遇和条件,因此城市的发展更加需要科学技术和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大学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承载着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使命。为了更好地服务城市的经济,推进城市型大学国际化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国际化倡议

“一带一路”是国家的伟大倡议和国际合作大平台,沿线国家是互信、融合、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在“一带一路”共建过程中,中国从以往的参与角色转变为主导角色。这种角色转变对大学赋予了新的使命,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国际交流是大学要承担的重要使命。在新形势下,大学的使命应与“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结合,让我国大学在国际化过程中成为真正的主导者。城市型大学在推进国际化的时候要结合地域优势和学科特色,正确解读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重点,主动对准城市的定位、优势和发展需求,采取做出特色、创出品牌的国际化战略。

1.学科建设的国际化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城市型大学应主动适应国家政策、城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整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学科专业特色。国家之间的交往以利益为基石,中国与沿线国家一齐整合资源、共同研究、共享成果,根据自身的特色学科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的相关专业进行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培养适应国际化环境的优秀人才,促進各国的社会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40余种语言,但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外语专业只有20余种。因此增设外语专业,增设英文授课课程是城市型大学可尝试的国际化学科建设方向之一。城市型大学可聘请海外合作院校的教学专家、本土优秀双语教师开展双语或全英语教学。同时,需要大力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为联合培养、合作办学、学位项目等与国际接轨做好准备。

2.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教师是教学之本,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大学国际化的保障。国际化的教师应主动更新专业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拥有国际化素养,站在本学科的最前沿,创新思维传授知识。城市型大学还应积极引进国外合作院校先进教育资源和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实施教育国际化和教育本土化有效融合。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国际化的基本模式。城市型大学可以将两者相结合,聘请国外优秀专家来校讲学,营造国际化氛围,深化国际交流理念。学校还可以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合作院校进行访学,采用合作研究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回国后开设相关学科的双语课程。

城市型大学应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师派遣数量,主动投入国际合作项目中,让教师在现场互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项目的时效性。

城市型大学应强化教师的语言培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要因为语言障碍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要因为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交流内容。

设立“一带一路”专项基金,支持教师的教学科研,提高学术水平,做好人才培养。

3.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人才培养永远是大学教育的任务。“一带一路”倡议中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人才培养。城市型大学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建设优势,突出重点和特色,制订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优化人才合作模式。

城市型大学要积极完善校内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完善国际化学科体系、引进海外合作院校优质教育资源、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

城市型大学还要积极开拓海外学习机会。如与海外合作院校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学生项目,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在已有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新的学生海外学习交流项目,积极构建“国家—城市—学校—个人”多层次、多途径的学生海外学习体系。学校要丰富合作培养模式,利用联合培养、攻读学位、校际交换、短期实习等各类长短期相结合的海外学习项目,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4.管理机制的国际化

大学的国际化是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统一理念,共同推进。作为大学的外事窗口,国际交流合作处统筹协调学校的整体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方向的指导和政策的解读。各院系、学科则应在校际合作的大框架下,从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出发,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相应学院、学科的合作。城市型大学的国际交流职能部门应加强与城市国际化部门之间的交流,共同实施国际化项目,为校城融合发展做贡献。

在大学国际化进程中,城市型大学要结合地域优势和学科特色,正确解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对准城市的发展需求,建设学科有特色,师资有保障,人才有素质的城市和市民满意的大学。

一直以来,中国的大学国际化以引进、学习的思想和态度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开展国际合作,以此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最大特点是角色转变,从借鉴到创新,从被动学习、积极参与到最终主动谋划的转变。大学的国际化也应积极响应国家的需要,在大方向的指引下,在继续引进优质教育模式的同时,向沿线国家主动教育输出,合作办学。城市型大学以自身的差异化以及针对性的模式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

四、结语

城市型大学应服务城市,其具有传承城市文化的义务和功能。城市型大学应将自身发展同城市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承担城市不能或不宜承担的国际交流活动,与沿线国家的城市增进友谊,互诚互信,成为真正实现国家倡议的文化桥梁。

参考文献:

[1]李薇.“一带一路”倡议与我国开放大学国际化发展[J].世界教育信息,2016(19):63-66.

[2]刘艳红,“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10-14.

[3]韓宪洲,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7(1):1-5.

作者简介:金海燕(1971—),女,吉林珲春人,助理研究员,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职员,研究方向:大学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