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浅析

2019-08-27 02:33李杨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1期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摘 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起初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异端”,相对于当时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而言,它是不入流的思想。然而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后,特别是在国際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后的今天,西方马克思主义却依然凭借其鲜明的批判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回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对象主要有传统马克思主义、近代西方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

上世纪20年代,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激励并引发了一系列中东欧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然而,与十月革命的成功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虎头蛇尾,并没有迎来最后的胜利。为何无产阶级革命无法形成全球性的风潮?为何资本主义社会在如此强大的革命力量的冲击下仍然能保持政权的稳固?针对这些问题,部分人认为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是主要原因,于是他们集中批判了旧有的解释路径,并试图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梅洛·庞蒂在1955年发表的《辩证法的历险》中将这种“左倾”思潮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必须要注意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不是对马克思思想的批判,而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即通常所说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体系,它主要包括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与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首先针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

双方的核心矛盾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不是哲学?第二国际理论家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哲学,主要依据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的“消灭哲学”和“终结哲学”,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首先,马克思本人毫不吝啬对哲学的赞美并且乐于以哲学家自居。他评价道“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所谈的消灭和终结哲学仅仅是他对哲学的态度,并不足以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哲学;其次,马克思强调了哲学的重要地位。他提出无产阶级是哲学的物质武器,而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显然,马克思十分重视哲学的重要作用,因此更加难以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

第二国际理论家们这种简单而武断的看法,使得马克思主义失去了他在哲学上的指导力量。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看作一种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并企图将其科学化和实证化,这就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变成僵化的教条,直接导致了无产阶级革命在许多欧洲国家的失败。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看来,哲学性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否定哲学性,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一种社会理论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变成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正如柯尔施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按其基本性质来说,是彻头彻尾的哲学,是革命的哲学”。

从今天的角度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反对第二国际将马克思主义去哲学化的错误倾向,澄清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身份,守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根基命脉。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对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批判

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列宁主义,这是一种在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马克思主义解释路向。在我国,这种解释路向依然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具普遍性的理解。

双方的分歧之一在于,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列宁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指导方法,强调了物质在物质与意识关系中的决定性地位,同时积极发扬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理论的作用,而不是将马克思主义仅仅作为哲学来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哲学,他们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政治理论、革命理论等内容相提并论。但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的理解建立在指导前苏联社会主义政权的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之上。而且,相较于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而言,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并没有否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的存在方式,只是在此基础上扩充了内容,这样一来,就不足以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形成根本上的矛盾。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双方另一个分歧上,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坚持物质的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原则,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上,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如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有其客观规律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就是客观规律的必然,凡是不符合物质第一性原则的哲学,都不能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同时否认西方现代哲学的存在,他们认为哲学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了顶峰,黑格尔以后的哲学是没有意义的、腐朽的资本主义哲学。然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指出,这样的解释显然忽略了马克思有关“终结哲学”、“消灭哲学”的一系列论述,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没有脱出近代西法哲学的范畴。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决反对用主客二分的机械方法看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主客双方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而超越了近代西方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论。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解释显然忽略了马克思主义与近代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他们还是在使用近代西方哲学的那一套方法来解释马克思主义。柯尔施就曾毫不避讳地批评列宁,在他看来列宁的思想无非是沿袭了黑格尔的那一套,只不过把精神的绝对存在替换成了物质的绝对存在而已。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看来,马克思主义已经超越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并将思维与存在统一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正如俞吾金指出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知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不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从而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生存论哲学,其基本问题是实践”。

综上所述,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是意义非凡的。它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全面地超越了近代西方哲学。这對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研究有重大启示意义,特别是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打击的背景下,这一批判对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的真正要义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如雪中送炭。正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启发下,越来越多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加入到“回到马克思”的队伍当中。

三、除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外,现代西方哲学也是批判近代西方哲学的重要力量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第三国际的批判,实际上只是它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批判的一个缩影。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面超越近代西方哲学的哲学,马克思主义至少应该与现代西方哲学同一时代的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西方哲学既有认同,也有批判。

在认同上。首先,它们都反对近代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哲学观。一方面,“拒斥形而上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显著特征。实证主义主张哲学的范围应该限制于经验世界之内,而不应该去研究人所不能观察到的领域。唯意志主义则通过强调人的情感、意志的作用来反对和批判形而上学中抽象的物质或精神实体;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是一种绝对的、全面的超越,它不是指从一种绝对走向另一种绝对,不是以所谓的物质绝对取代精神的绝对,而是对整个形而上学绝对化思维方式的总体超越;其次,它们都反对体系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那里,反对体系哲学与它反对形而上学是一脉相承的;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也有许多反体系哲学理论家,其中最突出的是阿多尔诺,他在《否定辩证法》中详细地论述了对待体系的态度。他说,“体系是否定的客观性、而非肯定的主题。在一个历史阶段上,就体系适合于严肃的内容来说,体系已经被驱逐进名声不好的思想诗化的领域中,并且只剩下了秩序图式的苍白轮廓。我们已经很难生动地想象,是什么曾经驱使哲学精神变成体系。”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一样,都力图使哲学转向现实生活世界,都强调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

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有如此多的相同之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它们两者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西方哲学的部分内容仍然是持批判态度的。否则的话,西方马克思主义就不足以成为独立于现代西方哲学之外的一种哲学思想。

第一,它们虽然都反对形而上学式的主客体对立,强调主客体的统一。但是现代西方主义哲学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在强调主客统一的同时忽略了人的实践的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主客统一只是形式上的主客统一,最后必然会陷入主观主义的泥潭;第二,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西方现代哲学在反对体系哲学的过程中过于激进和片面化,以至于将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本体论的意义一并否定掉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来,哲学作为世界观是哲学最重要的意义所在,是不能够被取消的;第三,在都主张哲学面向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现代西方哲学对于人的生活的看法的弊端。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劳动的社会实践构成了人的生活的基础。而现代西方哲学却抛开生产劳动,以空洞的“存在”来谈人的生活的全部。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西方哲学的这种解释无法真正把握人的存在,必然重新陷入唯心主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历程就是批判的历程,批判性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属性。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地批判与自我批判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对第二国际的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质;对第三国际的批判,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全面地超越了近代西方哲学 ,成为实践的哲学;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批判,一方面肯定了哲学的世界观意义与本体论的存在意义,防止哲学陷入主观主义 ;另一方面,以生产劳动来解释人类的生活与存在,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本体论,批判了了存在主义无视社会实践空谈“存在”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05):2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9(01):121.

[3] 柯尔施.王南灗,荣新海译.马克思主义与哲学[M].重庆出版社,1989:37-38.

[4] 龚云.列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2):42.

[5] 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9-115.

[6] 阿多尔诺,王凤才.否定辩证法:导论(上)[J].学习与探索,2013(07):09.

作者简介:李杨,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有思想的句子
论西方哲学“看”世界的三种方式——兼论西方哲学世界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
英国新左派文化批评的安德森印记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浅析西方近代哲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