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金彩漆:穿越千年的喜爱

2019-08-27 02:23王成刘飞辉
中学生天地(B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王琼学妹师傅

王成 刘飞辉

去年,胡亮亮结婚了,他为自己的婚礼做了一个子孙桶。胡亮亮笑着告诉记者,这是他接触泥金彩漆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年以来,为自己做的第一件作品。“他们都还没给自己做过呢。”

“他们”是王占奎和王琼,3个年龄相仿的90后大男生是泥金彩漆的新生代传承人,有人稱之为“泥金三少”。2008年,十六七岁的他们考入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学校。那一年,泥金彩漆传承人黄才良、陈龙为了让这项工艺后继有人,和学校合作招生,开设泥金彩漆工艺研修班,他们成为了首届学生。

作为宁波传统工艺“三金”之一,泥金彩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旧时,它被广泛应用于大户人家的“十里红妆”中——嫁妆队伍红红火火,绵延十里。这些嫁妆完工后,都要用泥金彩漆工艺进行外表装饰,看上去流光溢彩、喜庆华丽。

当代很少有人家还保持着“十里红妆”的做派,三个少年第一次见到师傅带来的作品时满眼惊艳。怀抱着好奇心,他们开始跟着师傅学素描、色彩,上泥金彩漆的专业课。

堆泥,是泥金彩漆最核心的手工艺,也是最“熬”人的工序。成品的造价太高,师傅给了每人一块板子,就让他们在展板上重复地堆泥,刻梅花或牡丹,再堆泥。有时候作品精细点,一朵牡丹花就要堆上几十片小指甲壳大小的花瓣,等一批泥干了还得再堆上一层,往往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年轻的男孩坐不住板凳,3个人中胡亮亮年纪最小,做烦了就往外跑。骑着单车在城区溜达一圈回来后,看到王占奎还在堆泥,王琼蹲在边上敲泥,那一刻他的心突然静了下来。此后,他跟着两位哥哥一起,坐在案前的时间越来越久。

两年后,泥金彩漆课程结束,很多学生“熬”不住,就此止步,剩下的一部分人选择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三位少年便是其中的坚守者,他们选择了去“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实习,继续学习泥金彩漆工艺,随后逐渐在各项比赛、展览中获奖。

“我们开始是自己喜欢这个工艺就坚持了下来,后来发现在这个行业做的时间越长,实现的个人价值就越高。那年毕业的很多同学选择了去做理发师,现在都挺羡慕我们的。”当记者问起“你们为什么会坚持下来”时,胡亮亮想起了同学聚会上,不少同学调侃自己“成了常常上电视的名人”。

记者采访时,坐在胡亮亮旁边的王占奎全程都很安静,只有在提到制作泥金彩漆的工具时,他才打开了话匣子。王占奎的桌前,摆了一排各式各样的小工具,他说:“这些都是我自己做的。”堆泥时要用到它们,但这些工具市面上买不到,只能亲手做。最老的一件工具是从师傅手里传过来的,已经陪了他10年。

前半程的采访,王琼一直没有现身,他在楼上忙着敲泥。敲了十几年的泥,让他的手覆上了一层厚厚的茧,但说到和泥及制作时,他却是满脸笑容。这个大男孩的脸上流露出他对泥金彩漆的喜爱。他的微信头像是自己的工作照,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除了生活日常,也大多和泥金彩漆有关。

那天,他们刚接到了“五芳斋”的一个订单,要赶制一批采用泥金彩漆工艺的高级礼盒。时间紧,任务重,而在这个三层厂房里,忙碌的除了“泥金三少”,还有在二楼赶工的学妹朱孜谦。

二楼很闷热,没有空调,看不到电扇的影子,甚至连窗户都不能打开。“不能有风,风会把金箔吹走。” 朱孜谦的工作是“贴金”,就是在胡亮亮他们堆泥完成之后,她用细细的毛笔刷在泥上涂一层胶水,再将金箔仔细地贴在泥上。这个工作很考验耐心,需要非常专注。

不过在朱孜谦眼里,这并非一项枯燥的工作,“我觉得这很高级。我以前从没接触过非遗,只在电视上看到过”。两年前的高二暑假来这里实习后,朱孜谦就选择留了下来。她最喜欢看的纪录片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她喜欢纪录片里修钟表的王津师傅,觉得他有着一双神奇的双手,能让古老的钟表重新走起来。

和非遗待在一起的时光是沉淀的,朱孜谦完成一天的工作后会跑到楼下和胡亮亮他们学画画,她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学会描稿、堆泥,做出一件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而“泥金三少”在工作之余,则常常会回到母校教学弟学妹们“泥金彩漆”,就像当年师傅教他们的一样。3个年轻人有着共同的愿望:“希望有更多的学弟学妹喜欢泥金彩漆这门手艺,在未来,能将这个已传承了千年的工艺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王琼学妹师傅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审视自我,溯心而行——写给高一学弟学妹们的一封信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只属于我
只属于我
尴尬
王琼诗词选
有维娜、王琼作品
春江水暖鸭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