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滇池》文学杂志与昆明地区的民间文学活动

2019-08-30 09:03姜红伟
滇池 2019年8期
关键词:专号滇池诗歌

姜红伟

一、昆明尚义街的黄房子

20世纪 80年代初期,在云南省昆明市一条崇尚友谊、崇尚情义的街上,有一座门牌号为六号的法国式黄房子。在这里,经常聚集并朝夕相处着于坚、李勃、费嘉、吴文光、朱小羊、以及张庆国、陈卡等几位志趣相同、情投意合、情同手足的年轻人。他们均为云南大学和昆明师院已经毕业或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并拥有着对文学的共同爱好。在这里,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写作,一起探讨,一起交流,一起谈诗,一起讨论文学的各种话题,一起面对生活的各种遭遇,在尚义街六号书写了一段文人相敬、文人相亲、文人相尊、文人相帮、文人相携、文人相惜、文人相助的神话 ,在短短的几年时光里结下了一生的、深厚的、珍贵的、温暖的友谊,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历久弥深,历久弥新,历久弥珍、历久弥坚。

其中,那位叫于坚的青年诗人根据在尚义街六号里的生活经历和心灵体验,于1985年 3月创作了诗歌《尚义街六号》。

1986年 11月,在第 11期《诗刊》“青春诗会”专栏的头版头条上,刊登了云南青年诗人于坚题为《生命的节奏》的四首诗歌。其中,最后一首压轴的就是那首题目为《尚义街六号》的诗作。

这首《尚义街六号》发表后,顿时在中国诗坛引起热烈反响和广泛瞩目,一时间,《尚义街六号》成为了深受广大读者互相传抄、好评如潮的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经典诗歌。凭借这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作,原本在诗坛上较有名气的于坚从此声名大振,名动诗坛,跻身于一流诗人行列,成为了八十年代诗坛上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好作品多的著名青年诗人。与于坚的诗作《尚义街六号》一起“成名”的,还有于坚诗中描写的人物——他在生活中密切交往的好朋友李勃、费嘉、吴文光、朱小羊(朱晓阳)、老卡(陈卡)等。

如果说《诗刊》是于坚诗作《尚义街六号》的“产床”的话,那么,在《诗刊》这个“产床”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一个孕育这首诗作的“温床”。这个令于坚和他的朋友们在文学道路上和人生旅途中倍感温暖的“温床”,就是云南省昆明市文联创办的文学刊物——《滇池》文学杂志。

在于坚和他的好朋友李勃、费嘉、吴文光、朱小羊(朱晓阳)、老卡(陈卡)最早的文学奋斗历程中,是《滇池》文学杂志的“慧眼识珠”,最早发现了他们杰出的才华,最早看出了他们创作的潜力,最早发表了他们优秀的作品。是《滇池》文学月刊“雪中送炭”,最早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肯定,最早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帮助,最早给予了他们无私的鼓励,从而使他们得以借助《滇池》文学杂志为他们发表作品的机会和理由,经常聚会在尚义街六号这所房子里,研究《滇池》、研究作品、研究作家、研究刊物、研究流派、研究创作,探讨人生、探讨文学、探讨诗歌、探讨爱情、探讨青春、探讨命运,并使他们构思于、酝酿于、写作于尚义街六号的大批各类体裁、各类风格的文学作品得以及时面世,从而使广大读者在《滇池》这本文学刊物上,先后“认识”了于坚、李勃、费嘉、吴文光、朱小羊(朱晓阳)、张庆国、老卡(陈卡)等几位云南文坛上最具横溢才华、最具人格魅力、最具名家典范的青年作家、青年诗人、青年评论家,从而使于坚、李勃、费嘉、吴文光、朱小羊(朱晓阳)、张庆国、老卡(陈卡)等借此《滇池》为他们专门搭建的文学平台从此走上文坛,或走出云南,或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诗坛。

二、八十年代的《滇池》文学杂志

一队杰出的作者背后,一定站着一家杰出的文学刊物。《滇池》文学杂志之所以能够发现和培养了《尚义街六号》一诗的作者于坚和诗中其他五位云南文学才俊李勃、费嘉、吴文光、朱小羊(朱晓阳)、老卡(陈卡)以及张庆国绝不是偶然的。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既有 20世纪 80年代中国文坛文学繁荣的大背景、大趋势,更有《滇池》文学杂志自身确定的“保持卓越品质、创造经典作品、培养杰出作家”的大追求、大野心。

那么,《滇池》文学杂志究竟是一家什么风格、什么品质的文学刊物呢?它为什么发现和培养了《尚义街六号》里的于坚、李勃、费嘉、吴文光、朱小羊(朱晓阳)、老卡(陈卡)以及张庆国等一批才华横溢、佳作连篇的云南青年作家、诗人呢?说来话长。

1979年 3月,在中国文坛的春天到来的时候,在彩云之南的云南,在春天之城的昆明,诞生了一家文学期刊:《滇池》。这家由昆明市文联创办的《滇池》文学杂志自创刊以来,以“立足本地区,面向全国,青年为主,兼顾其他”为方针,以发现和培养中、青年作家、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创作为己任,始终保持文学性、地方性、知识性、多样性的特点,发表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在中国文坛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滇池》文学杂志始终坚持“诗歌至上”的原则,开设了“孔雀翎”、“青年诗页”、“红土诗”、“大学生诗页”、“女作者诗页”、“探索之页”等一系列有影响的诗歌专栏,发表了艾青、公刘、李瑛、邵燕祥、白桦、沙鸥、舒婷、顾城、王小妮、林子、李红、叶延滨、熊召政、孙静轩、李发模、吉狄马加、米思及、高洪波、梁平、聪聪、于坚、李勃、费嘉、吴文光、翟永明、骆耕野、陈犀、梁上泉、雁翼、宗璞、韩作荣、林贤治、石英、赵丽宏、许德民、高伐林、骆一禾、白桦、何鹰、汪承栋、梁南、黎焕颐、刘益善、陈所巨、吴霖、邹静之、廖亦武、张子选、丁当、伊甸、张洪波、沈天鸿、郭力家、苏历铭、潘洗尘、菲可、雷恩奇、杨然、石光华、宋渠、宋炜、钱叶用、唐元峰、张稼闻(张稼文)、石玉坤、杨培勇、潘灵、陈慧、彭国梁、刘扬、小海、饶阶巴桑、吕剑、汤世杰、李霁宇、郑成义、黎正光、杨永年、黄婉碧、张凤南、红俊、陈建群、子页、段和平、乐林、里沙、孙昌义、车凯、高峰、凝溪、杨伊达、毛诗奇、季征、王雨谷、倪金奎、郑德明、张长、康平、潘仲龄、申维升、张苛、胡天生、杨浪、王沂暖、张文勋、祖德陶、何应忠、杨国超、倪金奎、孔柔、王洪波、聂索、沈晓、张新泉、杨大矛、王春、杨振昆、刘福林、钟阳、杨承浩、李鉴钊、海抒、赵毅衡、孙家祥、毛祖德、屈庆琮、张永权、晋效先、韦苇、金鸿为、马庆传、商子秦、赖大安、张雪梅、孙昕晨、雪村、力虹、陈泯、小兑、纪辉剑、傅天虹、张艳齐、邓琼芬、倪国强、谢午恒、李华、阿泉、英之、杨稆、刘建农、罗际明、陈太顺、吴传玖、张学康、王辉军、周茂树、杨丽、虹影、思空、刀荣、立人、王苑青、余公、黄德涵、党英、尹若梅、吴长宽、胡萍、江堤、卜凡中、王明方、袁思鸣、马瑞麟、叶曙光、文丙、艾华、毛祖德、屈庆琮、郭小林、冯夏熊、王慧骐、王慧骏、赖松廷、一兵、沈骏康、陈浩记、黎泉、陈应松、志友、亚楠、杨敏、高文翔、李军、张永刚、吴琼、川梅、海翙、冯所耿、何晓坤、雅楠、郑千山、嵇亦工、于宗信、丛小华、王雨谷、邓启耀、薛常智、郑海、刘流、柏舟、周继新、胡廷武、郭明忠、凝溪、李耕、王雨宁、王德芳、施菊轩、范方、舒宗范、刁永泉、叶笛、菡芳、徐克、骆虢、王雨谷、石太瑞、赖松廷、陈有才、黄学农、车美萍、毛绮、晏明、周伦佑、陈放、程显谟、管用和、戈华、严中英、刘登翰、何锋、张诗剑、佟明光、康平、陈静、张苛、麦紫、林希、郭学文、易殿选、圣野、邵琪伟、毛祖德、罗毅、陈春琼、李洁、李松波、张蠡、邓波、张鸿鑫、刘位循、亚当、黄宏、叶已平、李霁雪、王麟慧、何文华、李云峰、毛善钦、杜若、何永芬、赵晓惠、梅蓊、廖公弦、汪承栋、潘上九、李浔、樱子、李白凤、鄢家发、姜诗元、于耀江、梁子高、叶簇、张雪杉、樊发稼、龙彼德、莎蕻、李春福、田应时、嘉嘉、李野光、查干、钟星、华姿、王红彬、黄晓华、程维、叶坪、郭留红、庞文、谢蓄洪、邵春光、钟玉兰、杜永红、石太瑞、陈有才、黄学农、沈绍裘、晓剑、张承源、立人、章勇、汪涛、杨绍武、李鉴钊、魏开永、孙功兵、余松、张黔、马青、何渐清、柏叶、祖德陶、刘福林、李成、曾有情、鄢元平、何鑫业、胡笳、晓雪、温相强、达黄、华海庆、杨怀、沙蕾、万立书、曾小嘉、李静、雪影、刘萍、陈春琼、李洁、章勇、杜若、杜永红、黄淮、刘雪棋、蓝疆、郭欣、刘汝林、乔若鹏、钟鸣、何昌正、陈建群、何松、浪淼、董光福、桂腾忠、阿丁、杜卫华、段瑞秋、江世渝、陈运和、王文新、黄晓华、吴力军、姜言博、代志祥、李阳喜、黄德涵、段铤、史丹平、成再耕、祝鳳鸣、马瑞麟、刘云海、季振华、陈小龙、石永言、亚楠、阿声、潘伯荣、马季、童嘉通、胡天麟、杨南生、辛磊、裘小龙、武隽、白蕙、曾阅、汪涛、马讯、柳朗、晓龄、鲁萍、方子、田丽萍、倪秀华、黄婉碧、朱光天、卫世平、乔大学、夏天、朱德友、邹昆凌、周嘉堤、张显华、黄昏、吴礼奎、白鹭、刘滨、何吉明、张锦堂、吴袆华、桂腾忠、侗肄、代志祥、李阳喜、高一飞、慧子、刘自立、晋效先、谢本良、陈仲义、温斌、丁小平、蓝幽、曹高德、张长、杨波、刘瑛、王白石、李华飞、陈小龙、刘茂胜、山风、朱谷忠、崔笛扬、谢绍春、朱晓东、黎虹、雷石榆、李士厚、胡廷武、柯愈勋、李松武、李毓东、杨洪春、何鸿翔、何晓坤、谢玉平、赵晓梅、王润玉、张玲、曾彦、周家鸿、姜红梅、乃余、吴旭、毛少莹、王莉、渭水、王中朝、王志杰、王晋川、钟星、张承源、左一兵、金蝉、乐林、罗亨长、柯平、郭同旭、施莉霞、黄福高、刀荣、罗峰、罗玉才、毛祖德、罗毅、张蠡、邓波、张鸿鑫、万立书、王坤红、李光云、吴野、赵恺、洪三泰、江文波、张红、曹汉俊、晨宏、麦浪、向东、戴安常、罗毅、郭本华、林莽、李希荣、阿声、何小竹、吴天、邱家祥、谷未黄、缪国庆、高波、李音朗、戴达奎、李根红、黄亚洲、张振华、曾卫红、陈志媛、李锋、阿信、李开义、严谅、姜新武、李骞、蔡发玉、冬青、傅泽刚、陈剑宁、冉旗、刘旭光、姜树海、马瑛、薛卫民、顾晓军、任海鹰、紫萁、阿拉坦托娅、刘国萍、车前子、姜强国、聂鑫森、林雪、许靖、舒雷鸣、江世渝、黄堃、阿声、陈静、吴克明、黎虹、王云龙、石永言、顾绍康、叶庆瑞、杨南生、党英、李军、彭彬、海男、林染、曾静平、澄子、徐刈、陆萍、成林、杨永萍、李晓松、杜显斌、熊明生、杨振昆、严谅、刘世勤、郭文平、徐德华、马及时、陈义海、郑江涛、小鸣、孔令更、颜广明、王建平、林晓燕、谷子、潘西兵、周应红、闻旭、赵黎、张泉、吴勇兵、杨自菊、倪瑞、黎藜、周兰萍、田家禄、吕献府、丁大林、张加百、蔡国瑞、马文青、黄建安、陆皖玲、夏永康、梁晓刚、张锦堂、李建华、薛晓跃、晓丁、雪影、李洁、梁晶晔、高云波、密英文、万绍轩、蔡翼、王开良、阎坤、敬晓东、刘克、曾波、田应时、童电球、海明、廖建军、陈中文、张旗、彭建华、陈国鸿、和建华、余奇、柏叶、王建平、朱洪东、马霁鸣、夏新辉、陈志凌、尚安达、周民、汪向荣、伊沙、杜代昌、郑渭波、郭福生、左和玉、李旭东、胡思明、殷红、野渡、苇岸、和向红、尹凤琼、周继才、晓弦、傅泽刚、哈丁、张仲全、赵晓春、张永俊、毛宪文、杨敏、李春、李德静、灰娃、黄东成、万绍轩、张建平、赵建军、魏向阳、门图、朱百勋、周继才、王长富、熊明泽、杨兴仁、高云波、章勇、何益、兆兴奎、陈沂、邹玉鉴、俞郁、兰芳、刘昕、叶青、姜大才、鹿玲、杨川庆、洪卫标、李梦、方文竹、张锋、胡圳、刘瑛、楼冰、定明、吴天、卢洁明、朱晓桦、杨春光、胡从发、王琪博、刘荣、阿米、陈静、翼华、柏铭久、伊伊、南山、朱平、黄建安、李成志、朱德友、刘红春、刘永嘉、毛翰、曾毓琳、老木、季东、刘世新、橙子、江水、乔大学、方文斌、王保友、殷海涛、王宜振、杨志刚、韦锦、董祥云、罗士成、朱亚楠、李娟、林珂、李春福、拉木·嘎吐萨、姚永标、陈锡民、王正秋、张锦堂、萧徯、苑湖、尹坚、徐明发、胡继旋、魏可、陈丽蓉、鸿灵、刘云海、段明辉、毛少莹、高烈明、澄子、谢虎、陈鹏、王德明、史欣、石贺、李燕丽、侯建辉、朱平、赵春迎、董祥云、王建平、高云波、晨宏、岳丁、马霁鸿、徐德华、晓龄、牛波、杨黎、余以建、达黄、华万里、崔益稳、阿肯、龚湘海、陈锡民、朱兆麟、董炼妮、董祥云、王冷舒、姚学礼、陈寿星、振兴、高珍华、邓祖兴、莱笙、史光柱、唐成斌、谢轮、冯所耿、水舟、田禾、项俊平、李森、袁勤华、邹才森、金山、谷磐、杨冬梅、晓雁、梁晶华、娅艨、崔丽华、曹永庆、褚鹤松、刘太亨、梁晓明、鄢家发、杨振昆、陈衍强、武隽、甘霞东、哥布、雷平阳、张锋、何鑫业、张颠、哈斯乌拉、渭水、曾有情、涂拥、蒋文龙、林净、尹剑峰、张锦堂、朱光甫、卢俊、路延松、少杰、丁小平、郑蜀炎、马绪英、刘允嘉、王开良、阎坤、胡丰传、刘剑、孙家麟、袁永庆、杨莉、李锋、兆兴奎、陈沂、刘克、蔡翼、陈志媛、冉旗、陈剑宁、杨蜀华、徐勇、胡天麟、杨榴红、郑宝富、桂兴华、李祖星、陈与、黄默、李成、刘云海、雪影、李灿南、培贵、黄邦君、谭忠兴、张锦堂、郭斌、伍林伟、刘荣、熊俊桥、曾波、舒瑾、李晓松、姜代银、罗际明、王耀军、高美清、程维、宋孝金、纡鸣、贺海涛、王析、宫玉华、康秀娟、刘鸿渝、孙家林、石人、戴达、刘光平、赵之葵、王浩、陈涛、金山、艾梅、张晓健、郑继文、王长军、张学康、王辉军、闻弓、胡昌文、王苑青等老中青三代诗人、作者的大量优秀诗作,不但助推了“朦胧诗”的崛起、“大学生诗潮”的兴起、“第三代诗歌”的雄起,而且更推动了云南本地“红土诗派”的形成,在中国诗坛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滇池诗歌品牌”,从而成为了 20世纪 80年代中国文坛上和上海的《萌芽》、江苏的《青春》、北京的《丑小鸭》《青年文学》、浙江的《文学青年》、贵州的《花溪》、四川的《青年作家》齐名的“八大青年文学月刊”之一,并保持至今三十六年历久不衰,成为了中国文学期刊界的“常青刊”。

三、《滇池》文学杂志八十年代出版的诗歌专号

《滇池》文学杂志在八十年代不但开设了多个有特色、有魅力的诗歌栏目,而且还编辑出版了很有影响的诗歌专号。

在 1988年第 5期“百期纪念专号”上,《滇池》刊登了《诗讯》预告:海内外诗人《滇池》聚会,中青年诗人佳作汇展,《滇池》月刊八八年第十一期(后改为十二期)将推出“严肃的、可读的、中国的、探索的、创新的、现代的”诗专号。

1988年 12月,《滇池》文学杂志编辑出版了由王伟主编,米思及、邹昆凌担任责任编辑的诗歌专号。这是八十年代末期中国诗坛上最出色的一本诗歌专号,荟萃了老中青三代优秀诗人的精品力作,出版后在全国诗坛引起了很大反响,被公认为是一本质量高、佳作多、影响大的诗歌专号。

在《小小的世界》栏目里,刊登了刘湛秋的《旧金山,早安》(三首)、傅天琳的《北山石刻》(三首)、叶延滨的《半掩之窗》(组诗)、张诗剑的《诗四首》、梁秉钧的《年画》(外二首)、傅天虹的《云游之歌》(四首)、陈所巨的《生活常规》(二首)、柯平的《动物世界》(三首)、骆一禾的《雪山》《遥忆彩云南》《黄昏》、黄邦君的《在夏天》(外一首)、老木的《跋语》《广场上的夜游》、彭国梁的《小城故事》《今夜呵今夜》、张晓健的《人字瀑》(外一首)、王江滨的《古峡》。

在《女性的天空》栏目中,刊登了张烨的《沙漠之恋》、殷红的《作为母亲》《海·海岛·鱼》《忍受》、翟永明的《关于母亲》《谁是邻居》、虹影的《生命》(三首)、冯晏的《再度错位》、方子的《果绿色》、慧子的《我的心开始贫血》、杨瑾屏的《母亲》(外一首)、沙戈的《少女树》(外一首)、陈乔的《城市》(外一首)、澄子的《方向》。

在《从滇池起航》栏目里,刊登了费嘉的《门里门外》《访友》《我独立江边》《这个年龄》、海男的《女人》(三首)、邹昆凌的《吉它和生存意识》(外三首)、王坤红的《深处》、晨宏的《凤凰花》(外一首)、张雪梅的《倾斜而美丽的世界》(四首)、哥布的《给孩子们》(外三首)、杨志刚的《山村情话》(四首)、刀荣的《山和父亲》(组诗)。

在《中国的玫瑰》栏目里,刊登了培贵的《爱情帖》(三首)、林染的《写给波波》(四首)、赵健雄的《我们》(外一首)、桑恒昌的《又是中秋》、伊甸的《无法逃遁》(外一首)、李霁宇的《失重》(外一首)、陈惠芳的《挂历》(三首)、王浦安的《致C.Y》、李兴强的《忧郁的日子》(三首)、朱小葵的《你的灯光又亮》、万川的《想你的时候》、李叶文、米晓春的《一盏迷茫的灯》(组诗)、莫少云的《偶尔》、晓晴的《表白》。

在《第三只眼》栏目里,刊登了杨牧的《等待》(三首)、车前子的《猫眼》(三首)、詹昌政的《金水火》(三首)、邹静之的《拆字》(五首)、于坚的《纪念碑》《以前我到过许多地方》《在漫长的旅途中》、何鑫业的《母亲》(外一首)、韩东的《古装摄影》《跨过公路》、程宝林的《水之湄》、西川的《西氏春秋》(六首)、松夏的《艺术》。

在《我们的心事》栏目里,刊登了范方的《南曲》(四首)、黎焕颐的《我是鹿》、子页的《昔日的狂草》(二首)、张子选的《忍受高原》(外一首)、姜桦的《怀念远村》(外二首)、戴达的《老人和钟》(外二首)、刘章的《寄山那边》(二首)、蓝疆的《钟楼》(外二首)、谢轮的《历史画》(三首)、夏新辉的《想想南方》(三首)、郭留红的《在温暖的土坎上》(三首)、谭清友的《丈量岁月》(外一首)、马永波的《秋天的空白》(二首)、万缘子的《在路上》。

在《我的红土高原》栏目里,刊登了陈衍强的《在滇东北》(二首)、拉木·嘎吐萨的《接新娘》(外一首)、张稼文的《那时我们住在山里》、郭斌的《大峡谷》(外一首)、密英文的《鹰》、徐刈的《山道》、张广生的《思念高原》、傅泽刚的《错位》、王子的《部落史》、高一飞的《女店主》、张仲全的《山》、李光星的《山魂》。

在《地上的太阳》栏目里,刊登了程维的《周恩来写真》、柯愈勋的《地层的记忆》(三首)、黄东成的《市长的凝思》、史光柱的《呼唤》(外一首)、潘上九的《军营》(二首)、田应时的《夜班路上》、茹茹的《轮椅》、倪秀华的《矿山床》、王学芯的《雪夜》。

在《绚丽的云雾——散文诗页》栏目里,刊登了李耕的《往事:蛾的选择及其它》(三章)、淡墨的《遥远的昨天》(二章)、川梅的《远山,那一片故地》(四章)、雪村的《择》《失》、亚楠的《爱的箴言》(五章)、郝铁红的《情怀》(二章)、湘女的《唱给十八岁的歌》(二章)。

在《孔雀翎》栏目里,刊登了刘自立的《小青虫》、项俊平的《家》、沈前祥的《岸》、肖力群的《锁》、周忠良的《陌生的城市》、周继才的《码头》、朱平的《诗历十一月》、石仔的《小别》、紫地的《百合》、西渡的《青草》、艾梅的《解釋》、李泽华的《涠洲岛》。

在这期诗歌专号上,还刊登了著名诗人晓雪的诗论《诗美断想》和区汉宗撰写的诗歌评论文章《滇池连接大海——《滇池》十年诗歌概观》。

《滇池连接大海——《滇池》十年诗歌概观》是一篇对《滇池》从 1979年创刊至 1988年十年间发表的诗歌作品所作的综述,更是一篇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的诗学文章。其中,最精彩的一段的文字是:“对生命、爱情、理想的珍惜,使《滇池》诗歌的编者以宽广的包容性和正直的宽容精神,像海纳百川一样融汇不同的诗美流向。无论是少年空灵、充满幻想的“校园诗”,还是洋溢着粗犷雄奇情调的“红土诗”;无论是沸腾着男儿热血和赤诚的“当代战士诗”,还是旖旎轻柔的“女性的天空”;无论是缤纷绚丽的“孔雀翎”,还是诗心突出阗寂的精神极地的“探索之页”;无论是充满高原乡土气息的“滇云诗卷”,还是糅杂五湖四海情调的“天南地北”……人类精神的太阳在这里一视同仁地照耀着姹紫嫣红、绚丽多彩的各种精神花朵。于坚的野性美和质朴充沛的力,刘扬平淡的情思和真率的心境,彭国梁幽峭的笔触和宁静的画面,邹昆

凌对民俗文化原始生命力的表現……在《滇池》诗坛上都一样受到尊重。

十年来,从《滇池》走出去了一批年轻的优秀诗人,不少在国内颇有名气,甚至有的在全国获奖,但他们都不忘这片发表他们处女作的园地。

十年《滇池》诗歌最令人瞩目之处,便是以它为主要阵地逐渐形成了一个云南高原乡土诗派。有人把这个诗派界定为红土诗派或高原诗派,其实,名称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看这一诗派有无大体接近的美学追求、情感流向与选材范围。

这期诗歌专号是《滇池》文学杂志自1979年创刊以来编辑出版的第一本诗歌专号,发表了众多优秀诗人的作品。此后,受这本诗歌专号的影响,《滇池》文学杂志形成了出版诗歌专号的传统,尤其是在著名作家张庆国的主持下,该刊在新世纪先后编辑出版了 7本诗歌专号以及增刊:2008年第 4期推出的《“中国·诗歌现场”特刊专号》、2009年第 3期推出的《特别策划·云南文学新版地图诗歌版专号》和《大型原创诗歌朗诵会特辑春城诵诗歌增刊》、2010年第 4期推出的《昆明成都重庆西南三城诗展专号》、2011年第 4期推出的《“新红颜写作”诗歌大展专号》、2012年第 4期推出的《“云南新生代诗歌大展”专号》、2013年第 4期推出的《“昆明新生代诗歌大展”专号》。由于编辑质量高、专题策划好、精选作品多,因此,每期诗歌专号出版后都成为当年诗坛关注的热点事件,并因此形成了高档、大气、上档次的滇池诗歌名牌。

谈到为什么要连续编辑出版诗歌专号,主编张庆国在 2012年第 4期《滇池》上刊发了一篇题为《我们为什么推崇诗歌》的序文,对这个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解答:

“每到四月,《滇池》文学杂志都要出版诗歌专号,这项工作我们已经坚持了五年。《滇池》比其他刊物更推崇诗歌,有几个原因:

一是《滇池》文学杂志从三十三年前创刊时起,就对诗歌格外关注,也因诗歌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并引起各界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滇池》曾开办‘红土诗专栏,倡导诗人在地域、自然和个人经验的特殊性中寻找原创诗意,推介和发现了不少好作品。后来在国内部分文学杂志减少诗歌版面的时候,《滇池》一如既往,每期刊发的诗歌数量坚持不变,为云南和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所以,重视诗歌已经成为《滇池》的传统。

二是根据扶持新人,推动文学发展的办刊宗旨,我们发现,不少文学爱好者初涉文坛,总是从诗歌起步,所以重视诗歌,也就重视了文学的后继力量。

三是诗歌具有微妙的二重特质,一方面诗歌很小众化,拒绝流俗,特立独行,另一方面诗歌又能体现出大众性的感染力,短小而容易理解。一首精干的好诗,有时比一篇长文更能打动人,也更能迅速点燃读者的感情。”

四、《滇池》文学杂志与早期昆明的几个大学文学社团

《滇池》文学杂志对云南昆明在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期成立的社会上的、大学里的文学社团也给予了各种方式的支持。他们采取选发学生刊物文学作品、参加社团文学活动、帮助作者提高创作水平等多种形式,给予了文学社团很大的帮助。

受到《滇池》文学杂志帮助的文学社团如下:

1、百草文学社。由云南大学中文系七七级七八级学生组建。1978年成立,创办社团刊物《百草》墙报。百草文学社是云南大学新时期以来创办最早的高校文学社团。该社成立十天后,由于在创刊号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病退》而停办。《病退》这篇作品以边疆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为题材,描写一个为办理“病退照顾退回”的知青,被迫用母亲卖血买的手表去行贿的悲惨遭遇。小说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阴暗面,较深入地触及了林彪、四人帮造成的精神创伤,它撼动了受伤的一代人的苦楚的心灵,喊出了千百万家长的共同的心声。作品贴出后,获得了校内外大多数读者的好评,也受到了少数人的挑剔和非议,并导致百草文学社因此停办。

2、《地火》文学杂志。是昆明市一批民主人士在 1978年底创刊并于 1979年油印出版第一期。该刊编辑部通讯地址设在云南省图书馆转《地火》编辑部。主要作者有:石安达、任庆等。仅出版一期即被迫停刊。该刊 16开本,刻字油印,34页。该刊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代发刊词《人》,共计设立了四个栏目。在《诗絮》栏目里,发表了昆仑、星的诗作《民主重新闪光的时候》、昆仑、白云的诗作《我到世界漫游》、渝儿(李勃)的诗作《涟漪》、赵坦的《睡美人》、许铮翻译的美国诗人理查·菲尔德的诗作《卖动物的小铺》;在《小说》栏目里,刊登了一粟的《搬家》(连载)、征夫的《喝醉了酒的法律》;在《短评》栏目里,发表了本刊编辑部的《为李一氓呐喊》、石花的《病退》不要“恶婆婆”》、山泉的《“暴露文学”小议》;在《作家轶事》栏目里,刊登了《要做雨果式的人》《巴尔扎克与银行家》《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真正的白天什么时候到来?》。

3、犁文学社。由云南大学中文系七八级学生创办。1979年成立。主要成员:李勃、费嘉、吴文光、南蛮、大卫(于坚)、邓启耀、海抒、郑海、洪波、廖婉霞、隋军、禾夫等。创办社团刊物《犁》。犁文学社是中国新时期以来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高校文学社团之一。1980年解散。

《犁》,由云南大学中文系 78级犁文学社创办,1979年创刊。16开本,54页,刻字油印本。主要编辑人员有:李勃、费嘉、吴文光等。在这本创刊号上,发表的小说、散文作品有:念笛 (李勃 )的《小公鸡的故事》、千夫的《一缕霞》、南蛮的《从冬日的蛰眠中》、蓝舟 (李勃 )的《再见了,大连》;发表的诗歌作品有:李勃的《木船之歌》、大卫(于坚)的《记忆》(外一首《滇池月夜》)、邓启耀的《构图》、费嘉的《答友人 SH》(外二首)、海抒的《诗两首》、郑海的《海的印象》、廖婉霞的《梦幻花》、洪波的《大青树和太阳》(外一首)、隋军的《咏物二首》、吴文光的《棕叶下》。该刊仅出版一期。

该刊出版后,不但在云南大学内引起了较大反响,更在《滇池》编辑部引起了高度关注。时任诗歌编辑的青年诗人米思及在读过这本刊物后,精挑细选,从中选编了邓启耀的《为自己的画配诗》、大卫(于坚)的《记忆》、李勃的《木船之歌》、费嘉的《答友人SH》、《至友人 L》、郑海的《海的印象》、吴文光的《棕叶下》等六位大学生的诗歌作品,辑成“大学生诗页”栏目编发在 1981年第 2期《滇池》,从此为他们走上诗坛、走上文坛的道路铺设了第一块厚砖。

4、《高原诗辑》。由云南大学学生于坚、费嘉、吴文光、朱小羊、陈卡以及杜宁等创办。1982年 9月 20日出版创刊号,16开本,打字油印本。创刊号发表了老卡的《瑞丽情》(外三首)、朱小羊的《关于黄河》(外二首)、杜宁的《童年》(外二首)、费嘉的《知青生活回忆》、大卫(于坚)的《无标题之歌》(外二首)、吴文光的《在高原,有一座山》(外二首),共计 17首。据陈卡介绍,该刊共计出版了 6期,后停刊。

5、银杏文学社。由云南大学中文系学生创办,1983年 10月 27日成立。社长:朱洪东。副社长:张稼文。主编:于坚,副主编:蔡翼、文润生。主要成员:80级:于坚、姜大才、韩旭、吴丹、王德明、李洪涛等。81级:朱洪东、蔡翼、陈建华、刘建国、赵小晋、恭文军、叶向东、李鸿宾(进修生)等。82级:张稼文、文润生、郭文平、田勇、杨浩东、錢映紫、杨黎坚、杨林青、陈俐媛、计思诚、王英、李宏等。83级:熊伟、潘燕、赵白帆、黑红兵(中途脱社)、潘先银(中途脱社)等。84级:李生森(李森)、庞文、辛开纯、仇雪琴、彭彬、刘文沫等。

在银杏文学社成长的过程中,《滇池》文学杂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除了于坚之外,该刊在八十年代发表了张稼文、朱洪东、蔡翼、姜大才、潘燕、李森等人的诗歌、小说、文学评论处女作,为他们后来走上文坛并在文学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提供了最早的帮助。

1985年 4月,在前四期《银杏》刊物(黑板报形式)出版之后,油印刊物《银杏》第 5期闪亮登场。1985年 10月,该刊又出版了第 6期,系云南大学银杏文学社庆祝《银杏》文学社成立两周年作品纪念专号(1983年 10月 27日——1985年 10月 27日)。16开本,打字油印本,66页。社长:张稼文,主编:文润生。该刊设立了小说、散文、诗歌。在这期刊物的开篇,是社长张稼文撰写的类似宣言式的文章——《我们,金黄的旗帜》。在诗歌栏目里,刊登了于坚的诗作《给姚霏》、张稼文的《再见,我的总统》(七首)、朵美(文润生)的《凡人生活录》(四首)、尹红龄的《有爱情的世界都很遥远》、陈莉媛的《我的酋长》以及刘文沫、仇学琴、梁晓莲、凌咏格、庞文、李永斌、齐庆梅、雨影、辛开纯、陈绍珍、潘可明、罗若虹、程阳等人的诗作;在小说栏目里,刊登了杨林青的《小心》、杨永坤的《星期天》、熊伟的《父亲的儿子》;在散文栏目里,刊登了潘燕的《长头发短头发》、山人的《烟·父亲·儿子》。

猜你喜欢
专号滇池诗歌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论五四时期的期刊专号*
诗歌岛·八面来风
滇池湿地,美回来了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中)
“特殊教育专号”征稿启事
“特殊教育专号”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