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结构化的策略探究

2019-08-30 09:51杨亮
考试周刊 2019年6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高考

摘要:促进知识的浅表性理解向知识的生活化运用是大势所趋。通过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问题和重点知识的结构化、与核心问题和重点知识相呼应的时政热点的结构化、对一般性知识的结构化优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深层理解,促进认知结构的提高。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结构化;高考

2016年10月14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这是呼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对《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的进一步推进,旨在通过对“高考指挥棒”改革改善课堂教学。这次修改强化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高考核心立场,引领教学深入研究“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内在联系和学生习得过程,挖掘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学科情境、学科知识和学科问题。

由此可见,促进知识的浅表性理解向知识的生活化运用是大势所趋。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如何才能符合学生深层理解的认知规律,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动,“教什么”是思想政治课老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人以加强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为突破口做了一些探索。

一、 理论依据

(一) SOLO分类理论

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首字母的缩写,意为“观察到的学习结果的结构”是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比格斯(Biggs)和他的同事科利斯(Collis)的研究成果。他们对各学科领域里的学习反应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发现了一个相似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反应结构,这一反应结构能说明学生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学习水平,取决于他(或她)对相关知识掌握的数量(学了多少)与质量(学得多好)。

SOLO分类理论认为学生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反应水平可以分为以下五个不同的层次:(五个层次体现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而且每一个层级的提高都需要伴随主体积极情绪和主动意识的参与)

前结构水平(Prestructural):学生对问题没有理解。

单点结构水平(Unistructural):学生从单一维度理解問题。

多点结构水平(Multistructural):学生从多维度理解问题。

关联结构水平(Relational):学生能结构化的思考问题,对问题有整体把握。

拓展抽象水平(Extended Abstract):学生在对问题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还能适用于新的问题情境。

(二) 建构主义的发生认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发生认识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方面,其中图式是核心。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个体所以能对刺激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反应,是由于个体具有能够同化这种刺激的某种图式,因而做出相应的反应。

二、 教学内容结构化的一般策略

认知结构是相对稳定的,而认知结构只有在不断地重复和经验积累的前提下,随着思维结构的不断完善、不断升级,从而建立起越来越复杂的认知结构。教师是否能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这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师提出一个重要命题和教学难题。一方面,现有的教材比较淡化知识间的联系,而改革前的高考命题思路仍然停留在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再认和再现;另一方面追求考分最大化的“应试情节”,让教师更多地去研究答题技巧和范式,而忽略了知识和技巧背后精神实质的理解。提升学生认知结构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也有这更高水平的认知结构,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处理通过教师便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

首先,学科核心问题和重点知识的结构化。

核心问题是指课程的核心问题,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都是基于某个核心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组织和建构起来的,它能对整个教学内容起到统领、主导的作用,既是学科知识产生的起点,也是讲授内容的关键。这需要教师有全局意识,对整个课程、某个模块的核心问题有清晰的定位。

如《经济生活》里涉及了各个层面的经济问题,如需求法则、需求弹性理论、需求交叉弹性理论、商品基本属性等属于市场经济一般理论;消费问题、就业问题、投资理财问题、企业经营问题等属于微观经济活动主干知识;资源配置、宏观调控、市场秩序建设、所有制问题、分配制度、汇率问题、国民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等属于宏观经济主干知识。在这众多的知识当中,挖掘属于经济领域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资源如何配置,由这个问题的思考推导出其他知识,从而建立基于模块核心问题的结构化知识体系(见图1)。

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是书本强调不多,但能推进学科思维彰显学科价值的重点知识,关注内在联系,并进行结构化处理,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迁移非常有益。

比如《经济生活》中的对宏观调控目标的认识。教材对其的呈现是一笔带过,教师在教学中要看到四大目标通过个人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国家来调控,而且它是有矛盾的。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是一致的,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是矛盾的最难协调的,它们在短期是对立的,经济增长需要宽松的经济政策,同时物价也会随之上涨;用紧缩的经济政策稳定物价,又会影响经济发展。从长期来看,它们有一致性,稳定物价需要增加供给,经济发展能增加供给。以一年来看,他们之间是对立的,稳定物价和增加就业是对立的,一个要宽松一个要紧缩,促进对李克强总理提出“让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的更好理解。(见图2)

其次,与核心问题、重点知识相呼应的时政热点的结构化。

立足于课本的主体结构,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材所呈现的概念、观点、原理,将教育的视野逐步拓展到基于学科基本知识延伸的整个大时代,大变革当中,从现有的社会发展趋势和知识运用的角度分析学科知识的价值取向,用不断“迭代”、推陈出新的新问题、新情况推动教材的“活化”。

以2016年为例,教师一定要关注: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财政的作用、依法治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的继承、抗战精神等这些重大的长效热点,并在关注的基础上重视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前因后果和纵深研究。如在对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理解中,可以将其看成是我们党继提出工业、农业、国防、科技,这“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遵循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径,推动现代化的有序进行。在这个基础上,便可以进一步理解,这是我国从国家统治、到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现代化,治国理念跨越式的飞跃。(见图3)

最后,对一般性知识的结构化。

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是现有的教材所强化的,教师要促进学生努力把握知识间的相互关系,要看到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是相互交融、逻辑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它实质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重视知识和相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了解相关时政的背景,让知识找到现实的载体,也让大政方针能回归到教材中的学科依据。

比如在《政治生活》中对我国外交政策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思考当前我国外交政策的取向和外交活动的立场。让同一命题在不同侧面的解读中更加立体和丰满,促进学生主动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学科素养。这一教学策略在新授课中就应该有所涉及。(见图4)

以知识的生活化运用为目标的学科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再现和单纯割裂的认知能力发展,而是强调学生获得能够灵活迁移、运用于新情境解决问题的知识。加强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处理不是对知识做终结性的解释,本身就包含了师生共同对既有知识和现有问题的交互作用,需要师生从历史的、现实的、国际的、比较的视野去更好地理解、探究、分析和发现,在不断提炼和歸纳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灵活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凌飚,张洪岩.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常经营,兰伟彬.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新发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84-86.

[3]姜钢.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6-10-11(3).

作者简介:

杨亮,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高考
PBL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探究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