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资源下陶艺课程的开展

2019-08-30 09:51许佳佳
考试周刊 2019年66期
关键词:社会资源小学

摘要:学生的陶艺学习,不应局限于美术教材、学校、家庭中,应积极利用和开发社会资源,包括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中心、陶吧等,从多重途径全面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构建陶艺课程,促进学生陶艺素养的提高与发展。

关键词:社会资源;陶艺课程;小学

本文探讨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陶艺课程,利用社会资源开发陶艺校本课程,外聘教师请进来、本校教师走出去,增强学校陶瓷教育的高度,开展丰富的陶艺创作活动四个方面推动陶瓷课程开展,推进陶瓷工艺的传承。

一、 博物馆资源与陶艺课程开展

学校的陶艺教育离不开各类博物馆资源等社会资源的配合,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的收藏场所,更是开展教育的良好生活资源,博物馆内蕴含着丰富的陶艺教学资源,拥有大量的陶瓷文物,有的博物馆中也已经建立了陶瓷窑址,学生们参观时可以参观体验陶瓷生产的真实现场,而且博物馆陶瓷都是按照主题进行陈列的,能够了解陶瓷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内在联系。

在博物馆或者美术馆开展陶艺制作课程能够启迪学生心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兴趣,走进鉴赏厅、历史厅、放映厅,通过陶瓷鉴赏、了解陶瓷历史,观看视频或参加参与性活动,从而深入了解陶艺内容,了解陶艺文化,培养学学生对陶艺工艺的热爱,增强学生对陶艺艺术的自主意识与投入感,自然深化对陶瓷文化内涵的理解,并为操作环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多视角、仔细欣赏陶艺作品,对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学生心中会烙下美丽影子,便会在自主创作时尝试摸索出美的造型,注重比例、重心、对比等元素的设计,从借鉴中获得启迪。

二、 利用社会资源开发陶艺校本课程

陶艺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陶艺素养的实践性课程,可充分利用地方社会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因地制宜拓展陶艺的教学内容,开展反映地区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使得学生明确美术、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了丰富陶艺课程资源,本校美术教师利用现有的地域陶艺文化和陶艺教学融会贯通。江苏宜兴最具特色的紫砂、均陶纯手工实践与本校陶艺教学有机结合,江苏宜兴丁蜀镇以盛产陶瓷闻名中外,制陶历史悠久,是我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和陶瓷产品销售集散地之一,紫砂陶、均陶、青瓷、精陶、彩陶被誉为陶瓷艺术的“五朵金花”,因此可以让学生欣赏或体验或开设美陶、彩陶、精陶等纯手工实践课程,将宜兴传统紫砂成型工艺,灵活地运用于现代陶艺的教学实践中,体验紫砂创作,感受陶都文化,引导学生将素描、色彩、书法、造型等知识与技能糅合起来,增强学生设计作品的新颖性。

利用社会资源开发的陶艺校本课程拓宽了陶艺课程的教育空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并成立了专门的陶艺准备室、陶艺体验教室、烧制电炉等基本设施,加之陶艺的技能培养、训练学生的创作观念和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到陶艺的独特价值。实践证明了陶艺校本课程的开设促使学生了解了陶艺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感受到了陶艺活动的乐趣,培养了爱陶艺、爱家乡、爱祖国的浓厚情感,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审美能力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表现与创作能力都得了相应的提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未来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三、 外聘教师请进来,本校教师走出去

从社区到社会各界,从校领导到校外专家,外聘教师走进来,为广大师生呈上陶艺文化。如聘请专家来校对美术教师进行现场培训,让美术教师初识陶艺,进而对陶艺教学有自己的想法,提升美育师资理论;邀请艺术或非遗文化传人或工艺大师走进校园,引入家乡的陶艺大师等人才资源作为育人师资,为学校的陶艺师资注入新的活力,为学生们的陶艺创造提供有效指导,让学生们感受陶艺文化的无穷魅力,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掌握更多的創作技巧,真正促进陶艺这项传统工艺得到传承,让宝贵的陶艺艺术在新时代中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面向外界招聘选拔陶艺领域的专业人才,也要对专业人才加强教学的培训,提升人才的教学能力,为本校的陶艺教学提供坚实的师资力量。本校开展了4年的陶艺社团课,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陶艺老师向学生们讲述陶艺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一边演示陶瓷制作步骤,一边讲授制作过程的注意事项,学生们依据老师的讲解,充分发展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积极地开始动手制作,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制作出一件件风格各异的作品,多方位地学习了中国传统陶艺知识,并进行陶艺作品的创作,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传统陶艺文化的热爱。

本校教师走出去是指学校应鼓励美术教师积极参加专家培训、实践指导、交流研讨会等,学校邀请专家来校举办学术讲座,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分析鉴赏能力及辅导水平。组织美术教师参与陶艺实践,增强美术教师的实践能力,并使其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深化,为陶艺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结构,不断摸索磨炼陶艺技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了解陶艺造型的规律方法,鼓励学生打破原有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积极改进陶艺教学。

四、 开展丰富的陶艺创作活动

丰富的陶艺创作活动,举办陶艺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课堂中开阔学生视野。学生在泥塑厅、彩绘厅、拉坯厅进行泥塑、彩绘、拉坯三个实践板块,将所学到的美术知识、劳技、实践有机结合,为学生创设一片自我的天空,加上学生自身的想象与主观创造,设计制作方案,学生自己做决定,创造性地解决和运用技术问题,学生在揉、搓、捏、撕、拧、接、压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了色彩搭配知识,增强了眼、手、脑的密切配合,丰富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在观察欣赏、动作实践中感悟到社会实践的快乐,在操作中真正找到自我,发挥天性,品味快乐。

陶泥在学生的手中犹如“黏土精灵”,学生将自己瞬间独特的感知通过陶泥加以表现记录,拓展了想象力、感觉力,提高了审美能力,锻炼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提升了综合能力。因此,学校陶艺课程的开展可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发挥社会资源在陶艺课程中的价值,推动陶艺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珞.山西省小学美术中现代陶艺教育的现状调研与思考[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6.

[2]张扬.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及其实践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161.

作者简介:

许佳佳,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香槟湖小学。

猜你喜欢
社会资源小学
资源依赖理论与乡村草根组织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山区经济开发如何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