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2019-08-30 17:59陆嘉铌
知识文库 2019年15期
关键词:图像思政时代

陆嘉铌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图像已主宰并充斥着每一个社会生活领域的时代,这也预示着新时代的叙事方式、表达方式有所改变。尤其自十九大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时代又有了新的要求,以短视频图像为主导的媒介交流越发主导人们社会生活的交往方式。如何在图像时代利用好网络图像媒介积极引导曾被冠名“枯燥”、“无聊“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方式、方法与路径的转变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即是在图像时代的背景下,适逢时代的新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在新一时期如何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相应的探析。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曾提出一个具有前瞻性的预言:“人类社会的图像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已经进入了视觉图像时代。”而在新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已经不满足传统的文本叙述和话语叙述的表达方式,更加倾向用图像来叙事。在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教党〔2017〕62号)的通知中便可体现这一点。通知明确表明:“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如何将已被分割成碎片化的时间重新集聚起,利用好图像媒介来将思政教育表达出新意来显得非常困难。

1 图像时代的思政教育应以形象感知教育为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表明,一种行为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一种行为的养成大致是从形象感知作为第一站,其次再为形象所激发共鸣的情感,再者便上升到更高的阶段即价值引领,一旦人开始认同这种价值便会构建相应的品德,然后将内化的品德在潜意识中外化成行为的履践,以此循环往复,不断更新变化。而在新时代,我们就应在各个环节中逐个击破,贯穿一体,不断转变图像时代思政教育的路径选择,以下我们就从这些方面进行相应的论述。

1.1 什么是图像时代

1.1.1 图像时代的含义

图像时代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以图像文化为主导文化形态的时代。以电视、电影、报纸、书刊、互联网、广告等为代表的大众媒体,特别是影像媒体,制造和传播视觉符号从而逐渐以图像代替传统印刷文化。图像以自身的优势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压倒文字,转而成为一种文化“主导”。而文字在交流、传播、表现中的比重越来越小,逐渐被边缘化。

“圖像时代”,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曾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到来的著名预言,他说:“从本质上来看,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世界被把握了的图像。”随后,本雅明在其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分析了传统艺术向现代大批量复制的文化艺术形态转变的历史态势,分析了像电影这种视觉艺术的“展示价值”。

1.1.2 世界被把握了的图像

要谈及图像时代,不得不提及碎片化时间,两者彼此共生,相互成就。

碎片化时间是指受众群体工作生活所呈现出的零碎时间段。具体而言即指,人们排队等待、吃饭间隙、洗澡沐浴间隙等一些分散性的时间,这个时间段既可以利用起来,也可以让两件事同时进行。而生活的有心人就可以利用互联网终端设备来及时的充分利用起这碎片化的零散时间,他们可以利用排队等车的时间来阅读一篇新闻,背诵一则任务要求等等。这些零碎时间分散开来虽不起眼,但如果可以被有心人重聚后便能够产生巨大的效果。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碎片化”时间的重要性在新图像时代也日益重要起来。而图像可以完美的与碎片化时间结合,在相同的时间可以传递出更多的能量与价值。把图像当作引线,将碎片化的时间当作珠子,用引线将零碎的珠子逐一串起来,如一则头条新闻、一期推送、一个短视频、一篇小阅读等等,不仅对于用户来说,对于很多新媒体公司、新闻公司、APP开发展来说,这些碎片化的时间给他们所带来的价值也是非常值得去利用与投资起来的。

1.2 形象感知教育与情感激发教育

在图像时代,任何社会的主流思想要取得人们的有效认同,都离不开形象感知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谈到这一变化时指出,每一个人的世界已被视觉的表达方式所侵入,现代生活方式已被图像所渗透。今天,形象,无论作为知识的媒介,或者作为娱乐的媒介,或者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甚或是在文化经验的各个阶段上,都已凸显。”

1.2.1 运用视觉图像包装典型事例进行思政工作的形象感知与情感激发教育

在生活中,很多事例都有典型的正面形象,也有典型的负面形象,不同的形象,承载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这些也是进行思政工作需要把握的生动教材。正面的典型形象,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体现,反应并代表着社会中先进的价值观念和处理利益关系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无私奉献的雷锋、“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焦裕禄” 等等,这样的正面典型形象越丰富多样就越能够引领社会步伐,带领校园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当然,生活中负面典型形象也不乏存在,在这些负面典型形象的“熏陶”下,不少人会走上人生错误的道路,这些与主流社会站在对立面的负面典型形象也需要适当运用来加以警戒,以防道德行为的缺失。要真正做到“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知其可为而定为之”。

信息传播越发快速的图像时代,这就要求教育主体运用多媒体、“互联网+”技术,有选择的将正面的典型案例加以生动化和形象化包装,打造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图像人”、“图像故事”,激起学生的共鸣,并利用学生间媒体传播快的特点,加速传播,以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促进这样符合社会正能量的情感共鸣在学生中传播。如,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不少官方媒体也争相报道,此外更多的人民群众也体验了一把拍摄者的角色,他们在旅途出行之际用自己的手机记录港珠澳大桥的恢弘气势,有的短视频甚至在抖音上引起火热响应与广泛传播。运用视觉图像所呈现的直观的社会热点,用视觉冲击来引起被教育者对时事的形象感知,利用大家会选择到火热地点打卡拍照的从众心理,激起被教育者对时事热点与典型事例的情感共鸣,这也实现了被教育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了解时事政治的成功转变。

1.2.2 运用视觉图像表述红色文化进行思政工作的形象感知与情感激发教育

红色文化因其蕴含的丰富的革命精神,不管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思政工作教育重要的资源。如何将沉淀的红色文化与新时代接轨,需要密切联系当今时代最火热的表达方式与表达技巧,即通过运用视觉图像,将尘封多年的红色故事、红色事迹,以及现在仅存的红色景点等加以重新表述与重新包装,旨在能够以新颖的图像表现手法让受教育群体率先通过形象冲击进行感知认同,再逐渐上升相应的情感激发。近期在央视出品的一档《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中,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因为纪录片而走红,五十五岁的他意外成为“男神”“网红”,近四十年坚定的文物修复生涯,使他吸引了许多90后粉丝。更多的90后通过观看这档节目也了解到故宫修复文物这项工作与职业,以“修复师”这样特定的角色来进行记录与表述,给予沉默的红色文化和红色文物有了“说话”的机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未了解的红色文化、开始对红色文化感兴趣,以“修复师”的个人事迹,塑造红色形象,讲述红色故事,并以此来传扬精神,通过视觉冲击,促进学生们的形象感知,拉近了同学们对远在北京的红色经典的距离,同时也激发起他们的认同情感,促进了他们对这一职业的了解,这对新时代进行思政教育有着非常好的启发意义。

1.2.3 运用视觉图像推进艺术形象进行思政工作的形象感知与情感激发教育

艺术形象,往往是现实社会中真实形象的艺术反映和创作者想要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系列艺术创造,这种艺术形象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由于艺术形象总是运用一定的艺术方式创造和表现出来,其表现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总是受到艺术方式和载体的限制,如电影创造的艺术形象受到电影放映条件的限制等等。而在图像时代,我们可以利用视觉图像再次推进艺术作品与艺术形象与新时代融合,如艺术形象的演绎直播,如湖南卫视打造的“声临其境”真人秀栏目,通过将幕后的配音搬到台前,以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到每一个艺术形象的背后,需要如何的付出与努力。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挑选优质的典型案例,在配以优质艺术家来塑造艺术形象的真实演绎的过程来推动对观众这一群体的思政教育。

与此同时,在2019的春节期间,有一则名叫“啥是佩奇”的短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短视频通过塑造寻找佩奇的爷爷这则形象,向观众传达出符合春节氛围这个特定主题的,同时又向观众传达出敬老爱老的主题,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响。而这类宣传片也是遍及文化市场,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是用互联网多媒体图像等表现方式,搭建艺术形象或是重塑,然后找到观众喜爱的点,快速进行传播与普及,以小见大,让受众群体通过图像触发视觉的震撼,以小的窗口来打开接触更多的讯息引起更多的共鸣,以达到受众者可以自觉主动的去反思自己,去以其为学习楷模,来促进自己的成长,这样才是实现举一反三的思政教育。

2 图像时代的思政教育应以价值引领为着力点

2.1 价值引领

第一,图像时代呼唤主流文化价值引领

图像时代纷繁复杂的图片、广告、文字充斥着日常生活,更有甚者将很多典型形象、红色人物、红色故事加以误读,有的家长呼吁新时代孩子们没必要也不需要学习黄继光炸碉堡的精神,也不要学习刘胡兰英勇就义的革命勇气,甚至出现了“请刘胡兰离我儿子远一点,不想让孩子这么小就参与残酷政治斗争”一文的疯狂转发。历史虚无主义已经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中国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文化底蕴的仅存国家比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不该出现历史虚无的现象,这是令人震惊的。从另一教育也反映出,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刻都需要主流文化引领我们的价值取向,加强思政引領,要让新一代在我们健康引领下全面成长,而不是站在历史革命先烈的坟头而对其嗤之以鼻,图像时代呼唤主流文化的价值引领。

第二,图像时代的人需要主流文化价值引领

人是社会中的人,图像时代的人更有这个责任与义务响应时代号召。不仅我们的受教育者需要学习主流文化,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握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因为只有把握住主流文化的前进方向,才不至于在新的充满诱惑的时代迷失了自我。图像时代,人们几乎在一天三分之一的时间都会接触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如何在可以细分出用户个人爱好的大数据面前把控住自己在这个时代显得非常不易。因为大数据有时甚至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很多网页甚至是App会精心挑选迎合用户胃口的视频、文章、推送等等,让用户久久无法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而如何克服这一弊端,那就对新时代的人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不仅我们的教育者需要有较强的思政素质,同时也要有良好的自我管控意识,每个主体努力弘扬主流文化并进行价值引领,避免出现历史断层、历史空虚,在新的历史起点做一个真真正正传播正能量的爱国公民。

2.2 品德构建

除了价值引领,我们更应将这种主流价值内化于心,而如何做到内化于心呢,那便需要构建良好的品德。图像时代的思政教育更要求社会群众构建良好品德,弘扬社会正能量。

第一,图像时代构建良好品德的紧迫性

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个人良好品德的培养有利于提高社会公德。公民的个人品德高,会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和谐稳定。

在我们身边也不乏发生很多违背道德的案例发生,如最近曝光的安徽注水牛肉事件、盒马鲜生标签门事件等。自十九大以来,人民的主要矛盾也已转变,现阶段已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也成了第二大经济体,国人的消费能力越发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在新时代吃得健康、喝的健康、权益能得到保障、人权可以得到尊重等方方面面。自媒体的广泛传播、微视频的便捷拍摄,每一位体验者都可以充当曝光者的角色。社会生活中的细小问题被网络用户曝光出来,侵权和违背道德的事迹也会引起网络用户的激烈讨论。图像时代不仅仅对明星偶像、政府官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对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位群众提出了一定的道德素质与言行举止的要求。如若谁违背了道德准则,那他便会被贴上标签,舆论会将其推上风口浪尖,如若谁做了正能量的事,他的事迹也会为大众所传唱。前不久的DG事件也引发热议,不少明星也是拒绝出席DG的上海大秀的消息疯传网络,爱国情怀在此时上升到新的高度。对祖国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一名合格中国公民该有的底线,也是这个时代急需召唤良好品德的形成。

第二,图像时代的人构建良好的品德的重要性

图像时代网络媒介的快速传播,我们可以通过更微小的细节来全面审视与考验彼此。任何一个微小的瞬间都可以被放大并进入公众视野,所以,时代更需要正能量的传播,时代便更需要公民树立良好的品德。不仅教育者需要扮演一个帮助被教育者养成良好品德的角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这两种身份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化。我们通过自我自觉主动的构建良好的品性,争做一个合格而又品性纯良的新时代新青年,以致在各方方面面可以体现出为人的本真、得体、大方与自信,不致于畏对镜头、羞涩表达。如近期热播的选秀节目“创造101”,因这档节目而迅速走红的杨超越引起了朋友圈的疯狂转发。只要不畏惧失败,只要敢面对自我,只要可以表现本质纯粹的真实自我,这就是图像时代需要的。

不仅如此,图像时代的思政教育也需要品德模范树立起良好榜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优秀之星”、“先进个人”、“榜样的力量”等网络评选活动,虽然名称各异,但活动的目的都是共同的,都是在学生群体中选拔出具有典型代表或在某方面具有先进成就的同学作为榜样,在同学中树立起效仿的对象,让这些拥有特长或者专长的“优秀之星”发挥他们的个人魅力与良好品质,以带动更多学生群体努力发扬这类优秀精神,从而助力高效思政教育的良好开展。

3 图像时代的思政教育应以行为履践为落脚点

思政教育的目标不仅是需要受众群体可以将主流文化、主流精神“内化于心”,更重要的是需要“外化于行”,而图像时代更需要用多维度的并且带有感染力、抨击力的视觉、听觉效果来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以新的形式进行新的表述。

3.1 图像时代号召良好行为的履践

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者,同时他们的伟大实践也是思政教育的源泉。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与摸索中确定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衡量品行的标准。而身处图像时代,也必须明白这一点,不管是何种图像、视频、还是H5,它们所展现的都是想传达出他们自己的“声音”。面对良莠不齐的讯息要加以甄筛选,这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已是一项必备技能。但无论如何,都需将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态势。所以图像时代比任何时刻更召唤良好行为,并将行为内化于精神,形成自己的独特品质,同时也以生动的实践来说服人、感染人、育化人。

据媒体报道,2018年习近平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一桥拉动,珠三角西部棋子全盘皆活。”对于珠海、珠三角西部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而言,被项工程被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随后各种大众传媒综合运营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借助微博、抖音、快手、梨视频、拍客等软件,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实时性的发布、报道港珠澳大桥的通车情况,以第一视角向国内外友人展示这“桥—岛—隧”合为一体的别样而又迷人的大桥。5年规划、9年建设,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同时各大媒体也用图像记录了大桥的总工程师林鸣以跑完大桥的方式来纪念大桥完工这一过程,再一次让人感受到工程师在国家建设、祖国复兴的过程中付出的青春、汗水与心血。

这些所传达出的信息已经不仅仅是文字的震撼,更多的是通过图像产生了直观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撼,这是前所未有的,也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不僅如此,更多的思政工作者也是将这一事例运用到日常教学、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来,充分运用图像时代多媒体尤其是互联网传播图像视频等快速的特点,及时将国家大事以图像的表达方式展现给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震撼他们,鼓励他们,在认同的过程中塑造良好品行;在体悟的过程中践行良好品德。融入生活,融入生命,以达到改变世界,振兴中华。

3.2 图像时代的思政教育指导的实践更应鲜活

图像时代的思政教育不应是“填鸭”“说教”“划重点”式的教育,而应更加鲜活。

在满是厚厚白雪的草地上,在陡峭的悬崖山路上,在泥泞的羊肠小道上,在搁浅的沼泽地里,我们跟着战士的脚步,重走与体验长征之路……通过VR技术和现场讲解,一场身临其境的思想政治课正展现在学生面前。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裴振磊说“过去了解长征历史大都是靠书本和课堂讲授,印象不深,现在竟还能戴上VR眼镜进入长征情境来了解,书本上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

图像时代的思政教育有了VR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等技术的匹配,技术方面越为鲜活。而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思政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将更好的行为与品性进行弘扬与传播,不仅仅是在技术方面进行突破,更要赋予表现方式更多鲜活的特点。用不同特色的行动将正能量传播覆盖更多类型的群众,如音乐专业的人士可以以歌颂、朗诵的方式来将歌颂融入思政教育;而表演专业的同学可以通过舞台剧或者电视作品等结合思政教育来传达更多的时代精神;而马学科相关专业的同学可以通过理论宣讲的巡回宣讲,校园闪读或者微课堂的录制等等来进行富有学科特点的鲜活的思政教育。而所做的这些都是要结合各个学科专业的专业特色、学科优势,发挥学生们的创造性,并在新时代通过各种形式演绎红色经典、宣传道德模范、培育时代正能量的良好品行,让身边参与者、学习者在耳闻目见中熏陶感悟,潜移默化中感受鲜活的力量。

4 图像时代的思政教育应以制度及物质保障为提升点

图像时代要进行好思政教育,不仅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任务,更应覆盖至整个社会范围,这是需要社会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实现的目标,应群策群力,各抒己见。

4.1 图像时代相应需优化相应的基础设施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是放在没有网络的年代,几乎不能想象图片快速传播所带来的价值。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良好外部条件改善了,我们才可以在此基础上施行人的再创造,思政教育不仅要从人的自身条件出发,更要注重教学硬件设施的图像化升级。要利用各种教学媒介,结合大学生日常生活特点来进行资源的一个优化配置。新时代要突破此瓶颈,并结合图像传播的特点来进行思政教育,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进行。

一是需要优化网络主体的基本物质设备,给以专门从事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者配备一定标准的网络硬件设备和软件功能,使其可以在基本设施能够跟上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创作。

二是需强化从事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这就要求从事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使用网络硬软件水平的能力,包括基本的秀米制作、H5制作、视频剪辑、图像修饰等能力。

三是促进受教育主体接受教育方式的转变,强化网络媒介教育的课程的推进。现在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已經不仅限于书本课堂教育,更应是贯穿至我们日常生活中,小到一条朋友圈的浏览,再扩大到一条微信推送的阅读与转发,再大至微博头条、人民新闻的新闻视频的点评等等。学校要努力组织学生多去开展关于互联网的相关课题与研究,让学生们掌握“网情”、把握“网律”,主动鼓励学生们编撰、开发新的网络产品与学习研究新的网络读本,并匹配开设一定的网络选修课、公共课,使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与更多的网络相结合来适应互联网带来的新变革。

4.2 图像时代相应需要匹配的制度保障

除了上述的基础物质要求,图像时代的思政教育还需要相应制度的匹配。只有充分鼓励并营造思政教育与图像相结合的社会环境,才能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就要求要一系列的制度与体系与之匹配,以此来充分激发思政工作者突破传统的再新创造。

首先,便是要优化主体网络素养,提升培训体系。网络虽然与现实实际有所分离,但作为一位合格的网民也需对自己的言论负责,都不仅是扮演键盘侠的角色。政府部门或学校有关监督部门建议出台相关的制度标准,在校学生及老师也需要以此标准要求自己,更要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而不是随意跟风谩骂与指责。

其次,需要强化网络舆论引领和引导机制。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学校有责任扮演引导舆论的角色。对于官方正式发布的信息可以予以大量转发,对于学校内部竞赛获奖可以提现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的积极向上的风貌或者身边的好人好事等等此类信息可以引导大家积极转发。对于恶意评论引起不良影响的信息应以适当的方式制止其任自发展。

再次,需要大力实施网络服务平台的监管与管理机制。随遇监督与管理机制也是十分有必要加以重视对待。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在进行图像教育的时候,也应建立相关部分负责起督查监管。对于不适宜发布公众的信息应及时通过过滤加以删除。对于恶意损害学校公共秩序的行为根据情节严重也可以予以适当的惩处。同时也需要进行设岗定责,由专人负责进行监督。以期达到学生老师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及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发展的良好循环。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图像思政时代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A、B两点漂流记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