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

2019-08-30 18:12刘玉芝
知识文库 2019年15期
关键词:现代化信息化服务

刘玉芝

我国教育体系整体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了这一转变的必要条件。如何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从高校领导信息化意识、高校治理合力、信息化系统建设及应用等方面深度挖掘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我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革。同时,信息技术也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斯坦福大学的“开环大学计划”(开放和流动,轴翻转,使命学习)、美国密涅瓦大学(基础、专注、综合、实践)的O2O式办学体制、牛津大学“区块链开放大学”等,都在呼唤一种新型高校治理规则的出现。在此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倒逼党政管理、教学科研、保障服务等领域发展,促进管理模式、教育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知行合一的实干型人才成为了大学必须关注的核心议题。

1 信息化背景下制约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1.1 高校领导信息化意识不足

部分高校领导对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真正从战略高度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推动作用,导致出现政策上不予倾斜,经费投入不与需求匹配等问题,还有一般工作人员的不配合,引起各方面的阻力或潜在阻力,使信息化无法落地,难以发挥其功效。

1.2 高校治理合力不强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庞大的项目,需要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协力合作。高校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参与意识和执行动力缺位,导致在信息化进程中缺乏统一规划和保障机制。许多高校尚未成立信息化建设常设机构,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校内各部门各自为政,业务系统建设程度不均衡,跨部门的流程繁复臃肿,缺乏整合与优化,加大了捕捉教育教学规律难度。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高校网络安全问题多数来自于软件漏洞,由于软件多为各部门自行建设运维,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同时,当前国内高校缺少健全的治理机制,现有的管理体制也已成为僵化的運行模式,前行动力不足。

1.3 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

多数高校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标准,使各部门的应用系统形成“信息孤岛”,数据冗余度大,信息之间没有建立衔接与关联,而没有联系的数据利用价值大大降低,因而不能产生开放、协作性质的大数据;各种信息不能共享,不能统一认证;高校信息化对教育变革和决策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教育信息化在引领高校改革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还未完全显现。

在应用建设方面,系统多以信息系统理念建设,以管理者的思维而不是以人为本、从用户需求出发的思维建设的系统,造成严重的重管理轻服务现象,信息系统利用率低,效果不明显;现有的信息系统服务都是以重应用方式开发,难以做到“向上融合”;大部分系统只支持桌面端,缺乏对移动端的支持,也不支持多屏自动适配,如台式、平板、手机。

1.4 引领党政管理、教学科研、保障服务等领域的优质特色系统(资源)建设及应用缺位

党政管理方面,高校缺乏采集办学过程中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全样本的沉淀数据,无法有效支撑分析人、资源、行为之间的内涵和联系,以打破工作壁垒;教学方面,传统的在线教育与资源平台使用效率不高,学生必须使用整段时间学习,不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易使学习者缺乏兴趣。同时,也缺乏创新的信息应用教学手段,传统的远程教育已经不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科研方面,缺少全过程管理信息系统,不利于开放合作型科研机制的形成,以引领科研工作方式向现代大学的转变。保障服务方面,多数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控能力较低。信息系统安全建设规范制度和网站管理规范制度不健全。校园网缺乏安全防护统一部署,不利于维护和统筹管理。目前,不少高校在日常事务办理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事难办、脸难看”的现象,“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被束之高阁,亟待惠民利民的新型服务模式出现。

2 信息化视域下实现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分析

2.1 转变观念,强化教育信息化意识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需要深刻认识并定位综合治理,深入把握、科学认识信息化建设具体要求、任务,同时增强信息化管理意识,巧借多种新媒体手段,大力宣传信息化建设,也可将信息化融入到校园软硬件文化建设中,营造“和谐、宽松”的信息化建设氛围,对学校教职工进行有效教育、引导,从思想上、行为上深化认识教育信息化,将“以人为本”的信息化理念融入到具体工作中,强调自身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时积极参与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服务与管理整体层次。

2.2 成立信息化常设机构,统筹高校信息化建设、实施、运维,以推动高校治理的创新与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对各领域的广泛渗透,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大学治理的核心议题。对高等教育来说,建立信息化常设机构,是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乃至实现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信息化常设机构要全面负责管理高校的各类网络系统、软件信息系统等,对接上级信息化部门、网信部门和公安网警等部门工作。通过定期召开跨部门联席会议,加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使相关业务流程的设计和开展与信息化要求形成高度互动,提升高校的信息化领导力。

2.3 建立多渠道、可持续的信息化建设的财政经费投入机制和合作方市场投入机制,通过支持和鼓励自主研发、增值服务和产品推广、社会化服务等形式,共同形成多元健康的经费补充渠道

在信息化建设视角下,高校设备设施完善以及系统平台构建等都离不开良好的资金保障。高校要在综合把握各方面财务收支具体情况基础上不断拓宽资金获取渠道,在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科学安排信息化软硬件建设方面的资金,在持续投入过程中确保各项信息化工作高效开展。

2.4 建立特色信息系统,引领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发挥信息技术在深化改革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坚持科学规划、顶层推动,从高校实际需求出发,构建技术、数据、软硬件资源和参与者相互促进、融合共生的智慧教育服务管理体系。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建立健全大数据智能决策系列平台,采集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全领域沉淀数据,分析高校办学过程中人、资源、行为之间的内涵和联系,打破校区、部门、角色壁垒,深度掌握学校运行规律,引领大学治理模式变革。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倒逼党政管理、教学科研、保障服务等领域升级,支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创新,引领数据转变为决策的智能化管理变革,推动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3 结论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同时,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信息化正面临着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引领科研工作方式变革、全面优化高校治理体系,最终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难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通过建设信息化教学科研管理平台,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将部分办学活动移植到网络空间中进行,以引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模式向现代大学转变,最终全面提升高校治理能力。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现代化信息化服务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我的女巫朋友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