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2019-09-01 12:11卫倩倩
大观 2019年6期
关键词:孟子

卫倩倩

摘 要:读书可以促进人们综合素质的提升,改变人们原有的精神面貌。读孔孟会让人变得更加严谨,懂得怎样去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做到对待生活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还可以随心所欲,不会因为功名利禄而焦心。孟子追求的志向远大,其远大志向的形成离不开其对儒家道义的坚定信念,孟子自身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处事刚正不阿,对自己的行动也有一个全面的准则概括,所以在读孟子散文之时我们能感受到孟子的浩然之气。

关键词:孟子;浩然之气;简述分析

一、浩然之气的相关定义

孟子散文中所出现的浩然之气在历史中有着很多的解释,很多学者都纠结于浩然之气是归于物质性还是精神性的事物,本文也将会对此观点进行叙述。在对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进行探究时需要对“气”先进行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浩然之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最初的记录中,甲骨文是将云朵的形状作为气字,其指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后面的《左传》中也有关于气的记述,其中的六气指的是自然界中的现象,经过时间的转换也就形成了不同季节之后其促进了人的生理和情感反应的产生。但是在《老子》的记述中,对于气又有了更为复杂的解释,老子认为其指的就是人的生理之气。孔子曾经也对气进行了很详细的描述,其描述和孟子所定义的气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孟子提出浩然之气之前,我国对于气的研究就已经不断发展了,并且因为不同文化的渲染,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派系,因为各学派所关注的重点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其关于气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这些派系都有着一致的观点,那就是气是一种自然之气。

一是物质性的浩然之气,北宋许多的学者认为浩然之气是物质性的东西。当时有名的诗人张载、二程等都有着相似的观点,他们认为浩然之气是实质的物体,因为 “气”本来就是存在天地之间流通的,由于人因其不能合理地流通,但是它还是存在,所以需要对其加强培养。作为自然的气,其肯定具有良好的流通性。到了清代的时期,仍有学者持着这个观点。现代的钱穆先生对此有着自己的理解,对这个观点进行了概括。二是精神性的浩然之气,宋代的沈括认为浩然之气具有极强的精神性质,他认为浩然之气和义有着很紧密的联系,这种“气”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中。物质的东西是不会存在人们心中的,只有精神才能够长久存于人们的心中。苏辙在论述浩然之气时,认为浩然之气和子思所说的诚具有相同的意思,只是用不一样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诚在子思的解释中是一个具有极强精神性质的物体,苏辙对此也有相同的看法。现代的许多学者对于浩然之气的认识更多是偏向于精神性方面的,张文立先生曾指出浩然之气不仅仅包括了自然界存在的气体,也不仅仅是人体内的气息,其指的是人最为重要的道德精神。还有一种思想则是认为浩然之气既包括了物质性也包括了精神性,是物质和精神性的结合,诗人朱熹一直坚持着这一观点,当别人问到他对孟子浩然之气的了解时,朱熹很直接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浩然之气不仅具有着极强的精神性,还拥有着物质性的基础。因此从本质上看,朱熹认为气是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

(一)孟子长期居住在齐国

孟子曾在齐国长期居住。齐国在当时是十分强盛的国家,国内的教育、政治、思想发展活跃。孟子在齐国的这段时间道家发展速度极快,并且稷下道家对气的理解是其具有物质性。孟子作为一个具有博学知识和善辩能力的人士,和稷下道家的一些人士有着很紧密的来往,在交往的过程中肯定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因此孟子居住在齐国时,由于和稷下先生们的交往频繁,经常做学识问题的探讨,所以孟子受到他们的影响巨大,经常将他们的思想带到自己的文章中。孟子虽然是子思的门人,但是其思想并不會一成不变,在受到其他思想的长期渲染之下,必定会有所变化。并且稷下道家的气论是唯物性的,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发展。

(二)浩然之气与《管子》一书有一定的联系

孟子的浩然之气和许多书籍都有着共鸣之处,特别是和《管子》一书,两者对于气的概括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管子》书中的精气反映了穷尽物质世界深微之处。通过对其引文的相关分析,再加上后期学者的深度研究,《管子》中的“精气”具有较强的物质性,同时其和孟子所提到的浩然之气也有着很多的相似点,都有谈到气的广阔性等。

二、浩然之气养成方法

根据孟子的阐述,浩然之气的主要形式是“至大至刚”,从其中的详细内容看,其和“配义有道”有着一样的性质,孟子则认为气既然存在于天地之间,那么肯定会有很强的气势,产生强大气势的原因是因为气的生成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直养出自《孟子》的“正直之气”和“养之以义”。所以后人将“直”都解释为义,虽然义和正直在意思上有着详尽的地方,但是从其本质意义上讲,都是指直接、不邪、顺者的意思,从而引发出正直、挺直等义项。“无害”在后儒中经常用损害来理解其中的害,虽然字体相似,但是其意思有着很大的差别,这里的害应当是自然的,是由人自身的“四端”所产生的,并没有外力的任何干涉,拔苗助长这一文也正是为了强调这一道理写出来的。对于这个“害”,指的是人们的“四端”在进行扩充的时候,人们需要顺其发展,不能使用外力去干涉,去阻碍它。如果用损害来解释这个字,则应当从相同的角度出发,指出自己的浩然之气在人们自身的“四端”那里,需要自然而然地顺直生长出来,在浩然之气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能去干涉其发展。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的养成中,义有着很强的作用,并且孟子对于告子的“仁内外义”秉持着自己独立的态度,但这并不能表示孟子没有心外之义,孟子主张性善论,对道德标准中的义认为是每一个人都该拥有的。孟子认为的义是从内心萌发增生,一直存于自己内心,对个人对外在事物和社会的认识有着较高的强调作用。因此他所说的义就是根据自己的想法,遵循“四端”的基本道义,做自己该做的事情,集合起来就是“集义”。道即是天道,孟子对于天地间事物的认识有一套自己的体系,他认为人性、人道、天道,具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极力主张性善,对于人性善的理解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阐释的,孟子认为人心天生具有四端,这是人之性情的根本所在之处,所以人心向善也代表了性善。因为孟子人性论的基本原则就是通过人性论去展现心性,通过对心善的合理使用证明人的性善,并且这两者并不是从外获得的,而是从自身内心迸发的,要求人们需要遵从人的善性引导与规范。“知言”也和浩然之气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知言”并非是知道自己所说的,而是知道别人表达的意思,在和他人交流的这方面,孟子是善于理解他人的,并且孟子也有着很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猜你喜欢
孟子
孟母戒子
杯水车薪
柔软生活
磨刀不误砍柴工
大郭小郭行军锅(连载二)
如花绽放
漫画
孟子说仁德
孟母教子
漫画《孟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