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英雄视角下凯鲁亚克小说中“垮掉一代”与王朔小说中“顽主”之对比

2019-09-01 12:11才卓男
大观 2019年6期
关键词:凯鲁亚克王朔

才卓男

摘 要:凯鲁亚克作为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在其小说《在路上》中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刻画了反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追求自由个性的人物形象。中国作家王朔自1988年以来成为中国文坛反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中国的“垮掉一代”。其小说中的人物多出身部队大院,却因为社会的变革从而变得无所适从,慢慢沦为“顽主”。两种角色人物都是反英雄。文章旨在从反英雄人物视角切入,对比二者的异同。

关键词:“垮掉的一代”;凯鲁亚克;王朔;“顽主”;反英雄

一、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尤其是指经历战争之后,面对极大地生存压力,对生活感到绝望而消极避世的一群人。“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美国社会中的压抑程度远远超过公共利益的需要”,迪克斯坦在《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一书中写道。因此,垮掉一代应时而生。为了体现自己与社会的相悖,这群人自愿过着贫穷的生活,四处流浪。他们沉迷于烟酒、毒品,解放性欲,纵情享受,追求荒谬刺激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垮掉的一代”这个名词最早起源于文学、文化领域,主要指诗人和作家,后来它在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垮掉”一词“就像一把伞那样展开,几乎覆盖一切”。青年人纷纷效仿他们反抗传统的生活方式。 “垮掉的一代”文学家主要包括:艾伦·金斯伯格、杰克·凯鲁亚克、威廉·巴勒斯等。

二、凯鲁亚克与《在路上》

作为“垮掉派”的核心成员之一,被称为“垮掉之王”的杰克·凯鲁亚克,长期以来更多地被认为是一个“垮掉现象”的产物,而不被看作一个严肃作家。事实上,他的代表作《在路上》,无论在主题上还是形式上,都与主宰那个时代的正统小说截然不同,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本小说反映了“垮掉的一代”对真理和价值的求索。

《在路上》第一人称叙述者为萨尔·帕拉迪斯,他是一个年轻的作家。萨尔在纽约的时候认识了从丹佛来的迪恩·莫里亚蒂,一个因偷车数次进入少管所的年轻人。迪恩精力充沛,活力四射,举止疯狂,很快便成为了萨尔心中的英雄。而萨尔与迪恩的故事也贯穿全书,迪恩也是经典的垮掉的年轻人的代表,是凯鲁亚克笔下经典的反英雄人物。

《在路上》的大获成功也归功于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吉尔伯特·米尔斯坦对《在路上》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路上》写得十分出色,……就如同《太阳照常升起》比20年代的任何一本小说都更能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一样,《在路上》将被视为‘垮掉的一代的宣言。”

三、王朔与中国文坛反文化思潮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焕发了生机,各个领域都百废待兴。中国当代文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重新回暖,万象回春,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新写实主义等文学流派,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文学作为社会存在的独特反映,也需要通过调整自己的形式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坛在解放思想的大环境中呈现出多元化的飞速发展趋势。

王朔自1984年成为中国文坛反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1984年发表小说《空中小姐》之后,他又发表了《浮出海面》《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脍炙人口的作品。相对于传统作家,王朔的创作更加离经叛道,却又直击人心,耐人寻味。然而在学术界,特别是学院派的一些老教授、评论家对王朔褒贬不一,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王朔没有人文追求,没有文化理念,他的作品就是“痞子文学”,他的小说里的人物是“痞子英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反英雄。

王朔以反文化思潮领袖的身份,打着“反文化、反英雄”的大旗,以“玩文学”的心态开始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也创造了一股热潮,其在众多经典小说中描绘了“顽主”的形象,创造了众多具有反英雄特性的人物。

四、“顽主”——可悲的文化边缘人

“顽主”是十年浩劫中长大的一代人,他们的父辈是为祖国解放和国家建设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老一辈革命英雄,优渥的家庭背景使他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着超乎常人的优越感。然而,“文化大革命”这场社会的洪流,打碎了他们的梦想。他们被新社会无情唾弃,从而茫然失措、无所适从。“当年,我们是作为最优秀的青年被送入部队的,如今却成了生活的迟到者。”于是,他们开始玩世不恭,拒绝任何传统的道德与文化价值观念对他们的压迫。因此王朔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这样一类人:他们玩世不恭,不拘小节,浪荡不羁。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端的小人物,却反映了最真实的人生,王朔笔下的这一类人统称为“顽主”,而这一类“顽主”人物正是被正统文化所唾弃、逐步丧失自我的可怜的文化边缘人。这些文化边缘人与主流文化的相悖和反叛主要体现在对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抵制上。这与凯鲁亚克笔下的垮掉一代极其相似。

五、凯鲁亚克与王朔作品中的反英雄形象

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提出:“现实主义派抛弃过去专写伟大人物,和非凡事迹的习俗,有意识的描写下层人物。”无论是凯鲁亚克还是王朔,都专注于对于这类小人物的描写,因此塑造了众多反英雄形象。

反英雄是“英雄”的对立面,是小说、影视、戏剧中的经典角色类型之一。作者通过对这一类人物命运的起落的描寫,来反映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正确性。反英雄是电影、书籍或戏剧中缺乏利他主义、理想主义、勇气、高贵、坚毅和道德善良等传统英雄品质的主角。

然而,在凯鲁亚克和王朔的小说中,这类本应是传统意义上的反英雄却成为了英雄。

《在路上》中凯鲁亚克所描写的“垮掉的一代”,迪恩这个角色给读者留下的最直接的印象就是疯狂。他对于汽车的疯狂喜爱,对于性爱的疯狂沉迷,对于大麻以及永远地行走在路上有着近乎疯狂的迷恋。他游走在两个女人,即玛丽路和卡米尔之间,背叛了爱情,他在萨尔高烧昏迷的时候抛弃了萨尔,背弃了友情,他过着一种只忠于自己的生活,与自己无关的一切,包括社会规范、道德准则、习俗文明等所有都被抛在脑后。这样一个完全没有任何传统英雄品质的反英雄却在凯鲁亚克笔下熠熠生辉。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张明、方方等人已经从欺瞒、狡辩,一步一步变成了诈骗勒索、倒买倒卖的罪犯。张明这类人早已对于普通人的正常生活无所适从,就像他自己所说:“我不喜欢晴朗的早晨,看到成千上万的人兴冲冲地去上班、上学,我就感到形孤影单。白天我没什么事干,也没什么人等我,我的朋友们都在睡觉。”

六、结语

为什么反英雄最终会摇身一变而成为英雄?这或许是一个心理学的难题。弗洛伊德认为,文艺本身受到压迫的时候根据自身需要所产生的。而文艺的功能则在于使读者和作者在所受到的本能的压抑时,能得到一种补偿,或产生变相的满足。战后的美国社会对于传统英雄信任的缺失以及青年人受到生活的压抑,“垮掉”的反英雄形象自然受到追捧。而在中国,最直观最根本的理由是我们的当代文学太缺乏一个唱反调的人。中国的文坛一直以来被正统的、乐观的、完美无缺的主流英雄人物所占据,突然出现一个打着反英雄旗号的角色,自然会受到年轻读者的拥趸。

尽管评论界对凯鲁亚克与王朔,以及二者笔下的人物常有对比,认为其在本质上并不完全相同。如两类人群的出身背景不同,对于金钱的态度不尽相同,等等,但这不能否定二者笔下反英雄人物形象塑造中的极大相似性。

因此,从对反英雄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二位作家还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的。

参考文献

[1]Barry,Miles.Jack Kerouac, King of the Beats: A Portrait[M].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 Inc,1998.

[2]Charters,Ann, ed. Beat Down to Your Soul: What Was the Beat Generation? [M].New York: Penguin,2001.

[3]Charters,Ann.The Beat Reader[M].New York: Penguin Books,1992.

[4]Millstein,Gilbert,“Review of On the Road,” in New York Times, 5 Sept.1957.

[5]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M].方晓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6]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M].王永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7]王朔.过把瘾就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8]王朔.我是王朔[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2.

[9]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0]賴干坚.反英雄-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角色[J].外国文学评论,1995(1).

[11]王海燕.从《在路上》看“垮掉派”的文化身份困境[J].当代外国文学,2008(1).

[12]赵梅.美国反文化运动探源[J].美国研究,2000(1).

作者单位:

南宁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凯鲁亚克王朔
金庸坦然面对王朔批评
把沙发往前挪一挪
把沙发往前挪一挪
《在路上》中美国精神解读
自由之路
继承与创新:杰克·凯鲁亚克的俳句创作
杰克·凯鲁亚克:流浪者在路上
罗大佑:流行音乐教父等
如果王朔遇上韩乔生
当王朔撞上韩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