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下消炎方治疗慢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观察

2019-09-02 07:14徐小盛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柴胡阑尾阑尾炎

徐小盛

阑尾炎是因多种因素而形成的炎性改变,为外科常见病,以青年最为多见,85%好发于10~40岁,男女比例为2~3:1,约占普外科住院患者的10%~15%,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1%。阑尾炎可分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而慢性阑尾炎多为阑尾急性炎症消退后而遗留的阑尾慢性炎症病变[1]。慢性阑尾炎起病隐匿,症状发展缓慢,间断发作,病程持续较长,经非手术治疗而愈或自行缓解,其后遗留有临床症状,久治不愈,病程中可再次或多次急性发作。而部分患者因各原因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因此,运用中医药治疗该病日益受到关注[2]。作者采用通下消炎方治疗慢性阑尾炎(湿热壅滞证)患者20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4年3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普外科门诊确诊为慢性阑尾炎患者200例分成2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男47例,女53例,平均年龄(40.67±5.43)岁;治疗组男48例,女性52例,平均年龄(39.74±6.3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常见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3]。(1)曾有典型的急性阑尾炎病史。(2)经常有右下腹疼痛。(3)钡灌肠检查可见阑尾腔钡剂排空缓慢或充盈不全,阑尾腔不规则,72h后透视复查阑尾腔内仍有钡剂残留。(4)平时可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5)辅助检查排除消化道疾病及妇科疾病等。中医诊断标准[4]:选择湿热壅滞证肠痈患者,症型:湿热壅滞证。症状:转移性右下腹痛,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舌红,苔白腻,脉滑或滑数。

1.3 纳入标准 (1)符合慢性阑尾炎西医诊断标准以及中医诊断标准;(2)1周内未使用抗生素;(3)无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慢性阑尾炎中西医诊断标准;(2)对治疗及用药过敏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3)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病性疾病,精神病患者。(4)同时接受与试验相类似的药物或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

1.5 治疗方案 两组均依照慢性阑尾炎常规治疗方案进行诊治。对照组:使用头孢西丁针2.0g,2次/d,静脉滴注(国药集团,规格为0.5g),疗程为10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张云鹏通下消炎方[柴胡10g、黄芩20g、白芍20g、枳壳20g、姜半夏10g、生大黄12g(后下)、连翘30g、蒲公英30g、生薏苡仁20g、延胡索20g、郁金15g、丹参15g、当归10g],水煎服,1剂/d,2次/d,共服10d,每周调整一次处方,基本处方不变。

1.6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比较: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为标准。疗效观察:显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复查B超[5],B超提示阑尾区无异常,麦氏点压痛完全消失;好转: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无腹痛腹胀,麦氏点压痛不明显,B超提示范围明显减小;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改善,麦氏点压痛较前减轻,B超提示范围明显缩小;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2)观察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10d后白细胞计数(WBC)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NE%)的比较情况。(3)观察治疗后半年内患者的复发数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材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WBC、NE%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WBC、NE%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半年内复发数的比较 治疗10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数对照,治疗组的复发数[10例(10.00%)]低于对照组[18例(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阑尾炎为阑尾急性炎症消退之后遗留的阑尾慢性炎症性病变,该病常遗留有右下腹隐痛,病程可再次或多次急性发作。现代医学认为,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是腹痛的主要发病原因。其病理变化主要是指阑尾壁上有较多的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浸润,无明显水肿以及充血,但是有不同程度纤维组织增生,妨碍炎症消退,转为慢性。慢性阑尾炎可以转化成为各种急性阑尾炎,并且是以化脓性的阑尾炎为主,易发生张力性阑尾穿孔。

慢性阑尾炎病位在肠,故属中医“肠痈”范畴,肠痈病名最早见于《素问·厥论》:“少阳厥逆,机关不利…发肠痈。”该病常由于饮食不节,嗜食肥甘、醇酒厚味,生冷不洁,或者外感风寒湿邪等诱发,导致脾胃功能紊乱,气机升降失调,升清降浊障碍,湿热壅滞中焦,气血运行受阻,瘀郁不通,不通则痛。考《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云:“按之心下痞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使用名老中医张云鹏教授的通下消炎方来治疗慢性阑尾炎,以达到清化通里,活血理气[6]。此方源于张仲景[7]的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并,表邪生内实者,急以下之也。从现代药理学来说,感染性的疾病多具有热毒壅盛的特征,大柴胡汤方中以柴胡为君,和解退热、疏肝解郁,黄芩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活血祛瘀解毒。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黄芩、大黄、枳实三药共为臣药,与君药柴胡相配,共奏能和解清热,疏肝泻热,行气通腑之效。尤其是大黄一药,其泻下的有效成份为番泻叶以及黄酮类的衍生物,其主要作用是增强大肠的蠕动,并且促进排便。同时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有抗炎、镇痛、解热、改善微循环等作用。黄芩的黄芩苷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白芍有缓急止痛之功效,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泄血中之热。与枳实相配可治疗气血不和的所导致的腹痛。白芍、枳实、半夏三药为佐,能理气和血、缓急止痛。大枣调营养血之效。同时予以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药理研究认为连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内毒素、解热的功效。而蒲公英含有蒲公英多醇,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张教授在此基础上加入连翘、败酱草、薏苡仁,加强清热解毒化湿之力;延胡索、郁金、丹参、当归以助理气活血,调畅气血之运行,延胡索具有明显的镇痛解痉的疗效。而郁金、丹参、当归又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诸药合用,起到清热解毒止痛、内泻热结、活血化瘀的作用。

根据研究证实,治疗组使用的中西医联合的方法治疗慢性阑尾炎(湿热壅滞证)患者效果明显,其临床症状显著好转,对临床疗效、WBC、NE%、复发数也有明显改善。

猜你喜欢
柴胡阑尾阑尾炎
基于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的北柴胡与藏柴胡鉴别
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在老年复杂性阑尾炎诊断中应用
柴胡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管理
柴胡种间序列差异及其遗传分化
阑尾真的无用吗?
阑尾炎能自愈吗?
根部穿孔性阑尾炎的腹腔镜治疗策略
腹茧症合并急性阑尾炎并腹股沟斜疝1例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30例临床观察
高手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