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建筑60秒

2019-09-02 05:48栏目主持叶扬
世界建筑 2019年8期
关键词:城市形态林奇凯文

栏目主持:叶扬

我们仿效BBC的广播节目“60秒改进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进建筑60秒”栏目,每期将在世界范围内采访两位人物,请他们就建筑、城市、景观、技术等相关问题在60秒的时间里讲出一个或两个有启发性、批判性甚至有争议性的观点。本栏目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话,采访所拍摄的视频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相关网页上。所述观点只代表嘉宾本人,与本杂志立场无关。

汪恒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WANG Heng Chief Architect,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 Research Group

严伟

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园林师、专家工作室负责人YAN Wei Chief Landscape Architect, Director of Experts Studio, Beijing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建筑关系论

最近这些年做高层、超高层、综合体项目比较多,这类项目的特点是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充满各种复杂、矛盾的关系;建筑就是世界,是人、社会、自然时空关系的反映、载体,特别是大型的复杂建筑。

建筑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是从无穷可能的各种关系中寻找、梳理、选择、确定、协调、构建具体建筑对象的具体关系,比如,客观的、主观的,技术的、艺术的,物质的、精神的,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场所的、地域的,中国的、世界的等等这些关联关系。

我们的设计是要努力进行,达成因时、因地、因人的综合平衡,先解决主要的矛盾、关键的矛盾,也不能放过次要的矛盾,随着设计的深入,逐渐地解决,磨合至最佳的平衡点,取得最大的公约数。这是我的理解。

我们的设计目标是通过综合平衡,达到以人为本可持续的文明发展,每一次的设计都不能忘了初心,努力而为,让每一次建筑的进步积少成多,使我们的城市和世界会越来越美好、美丽。

改进建筑在于积淀

城市中的一个设计可能需要花几年时间把它做出来,但它要面对的是几十甚至上百年的考验,越是惊艳的东西往往越经不住时间的冲刷,我觉得这就像北京城,北京城的美在于她不断的积淀——香山、北海、颐和园,三里屯、798、人民英雄纪念碑,因此一个好的设计作品也应该是积淀出来的,积淀出一个目标和合适的表达方式,让它成为城市一个新的骄傲。所以我认为改进建筑在于积淀、不断地汲取能量,在某一时刻释放出来,不要着急发力。

城市形态

Good City Form

作者:凯文·林奇/Kevin Lynch

出版:The MIT Press, 1984

作为城市设计先驱和当代最重要的城市设计理论家之一,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City,1960)一书广为人知,“意象五要素”和“认知地图”成为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广泛运用的方法。但或许正因为《城市意象》的光芒,使得大多数人对林奇的其他著作和成果知之甚少。林奇一共出版了8 本专著,25 篇文章。此外,特里迪布·班纳杰(Tridib Banerjee)和迈克尔·索斯·沃斯(Michael Southworth)于1990 年出版了《城市感知和城市设计:凯文·林奇的文章和作品》(City Sense and City Design: Writing and Projects of Kevin Lynch)一书,汇集了凯文·林奇早期发表在期刊和文选上和一些未出版过的文章,也包括图纸、草图、专业报告及游记摘要等,从城市形态、城市体验、视觉形态的分析、城市设计理论、城市设计实践和城市设计理想等6 个方面展现了林奇较为全面的城市设计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

总体来说,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思想是建立在对城市形态、城市空间,以及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的充分理解之上的,其价值观和哲学基础是对重视城市中人类最基本价值的实现。他的城市设计目标理论集中在为建立一个城市的“规范性理论”(normative theories),即如何把城市空间和人的价值联系起来的理论。他在书中写道:“人们普遍会接受下面这样的说法:如不了解‘城市是什么’,是不可能解释‘城市应该是什么’。但如果遇到另外一种说法,人们可能会感到奇怪了:对‘城市是怎样的’的理解,是建立在‘城市应该是怎样的’的价值标准上的。”正是因为这样,大多数的城市理论只是从不同角度看待城市,首先是回答“城市是如何成为它现在这个样子的?”和 “它是如何运转的?”,进而回答“什么是一个好的城市?”的问题,然而,这个“好”的价值标准又是什么呢?很少有人真正关心和回答。林奇就是在努力回答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发展他的城市设计思想的。中国台湾学者夏铸九曾写道:“林奇发展出一个规范性的理论,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实践的过程,而且为沟通开启了价值判断的黑箱”。这本林奇晚期的著作是他对城市形态、城市设计哲学最全面的论述,是他几十年来为了人类美好的目标和价值,对城市形态的表象特征进行研究、思考、写作的最高成就。他提出了一种基于人类基本价值观的城市设计理论,并探讨了这些价值观如何塑造“美好城市形态”。在城市设计领域内,学者往往倾向于冷静、客观的评判,从业者又往往表现出对形态“最佳实践”的追逐,林奇的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的框架,提出了活力(vitality)、感知(sense)、适宜(fit)、可达(access)、管理(control)以及效率(efficiency)、正义(justice)的绩效维度,来判断不同类型城市形态的有效性,并能够有效指导城市设计实践。我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在此时,这本书都具有一种深刻的反思力量,并且经久不衰。

此外,让我钟爱此书的一个原因是它的语言简单直接,但就是这些简单的语言,却能够激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简单的语言传达出对城市的真正热爱——如果想要成为好的城市设计师,就需要去认真理解和探究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所包含的方方面面。(撰文:董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被暗杀的诗人

The Poet Assassinated

作者: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

出版:The Broom Publishing Co., 1923

近代法国诗与艺术中的现实解构

《被暗杀的诗人》(The Poet Assassinated)的开篇,从世界的角度,评述了诗人康尼尔曼托(Croniamantal)的身后名。作品以诗人为隐喻,对一战进行了诗意的概括,呈现了一战独有的超现实主义的画面: 以欧洲为主的各语系之间的对立与纷争。不同语系定义的支离破碎的侧面,拼凑了康尼尔曼托的整体。于作者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而言,这是一场语言结构的战争,一场意识形态的战争。

战争打破了艺术家们对次序的认知。艺术家们思索着:无序的世界是否成立?毕加索(Pablo Picasso)也以《格尔尼卡》(Guernica)回应了这一时代思考。正如罗伯特·斯拉茨基(Robert Slutzky)所言: “艺术史即社会发展史”。在立体主义的基础上,战争促使了超现实主义的萌发,而超现实主义最早始于文学,以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和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为代表。《被暗杀的诗人》是阿波利奈尔于1916 年,从一战归来疗伤期间的作品,是以他个人经历为起点加以幻想创作的超现实主义小说,而作者本身死于战后旧伤导致的1918 年的一场流感。

主人公康尼尔曼托诞生于富裕母亲与流浪乐手的欢情,而为了让他能在罗马教皇的洗礼下诞生,母亲嫁予了有名无实的贵族。母亲生下他便离世,继父也在耗尽了母亲的财富后饮弹自尽,康尼尔曼托辗转由一位荷兰科学家抚养成人,在养父辞世后,回到巴黎,成为了一名诗人。在获得名誉与爱情之后,为了追随抛弃他的恋人,他来到了马赛,在与被煽动的仇恨诗人的民众的对抗中牺牲。当社会环境从歌颂诗人中反转的时候,他的商人情敌撇清了自己与诗的关系;他的恋人与盲目的人群一起相信诗人是有罪的;只有他,表现得比任何诗人都勇敢,直面反诗人运动的始作俑者,致死忠于自己相信的爱情与信念。他的生是偶然的,死却是必然的:诗人与诗的使命就是捍卫人类精神实质中最纯粹的部分。

作品由18 个片段组成,时间、空间与情节反复地解构重构。“诗人之死”的现实被构筑了4 次:第一次在开篇,第二次是他与情敌的对话,第三次是老犹太诗人的预言,第四次是他被杀害的过程。颠覆了时间的次序,从看似无关的未来慢慢接近现实,阿波利奈尔在构筑现实的方式中开拓性地引入了潜意识,让现实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徘徊。

同时代的以法国为中心的艺术矩阵,执着于对现实构成方式的探讨,于此带来了文学与艺术上革命性的突破。罗丹(Auguste Rodin)认为,每偏移5o视角,就会呈现一个新的现实。他形象完整的雕塑,其实是多重现实的组合。从蓝色时期-玫瑰时期-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毕加索的每一次艺术蜕变,都源于他对现实的重新认识。杜尚(Marcel Duchamp)以反艺术的方式定义艺术媒介,从现实的悖论走向现实。当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的象征主义背离传统审美,构筑现实中不堪的一面的时候,兰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的象征主义却强调以触觉的交感呈现完整现实,而阿波利奈尔则走出了象征主义,打破了以往时间与空间边界,用潜意识重组了时间与空间,赋予现实一个允许创造性解读的结构。(撰文:张继元,时境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猜你喜欢
城市形态林奇凯文
肿瘤也有可能遗传——林奇综合征
会飞的机器人
KEVIN LOVE'S OUTLET PASSES 凯文·勒夫 快攻发动机
凯文·杜兰特 危险关系
高密度城市形态下的规划探索
抽象与现实
恍若隔世 凯文·加内特
长三角地区城市形态对区域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分异研究
无 面 岛
捡臭球的成功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