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浅”入“深”看包装
——关于《包装的学问》引发的思考

2019-09-09 06:04代洪艳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远东第二小学
消费导刊 2019年33期
关键词:包装纸重合学问

代洪艳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远东第二小学

一、课前预想

“包装的学问”一课,教参的建议学时是1课时,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遇到,我的头脑中立刻闪现“天价月饼”新闻、长条的餐巾纸、精美的端午节礼品盒等等,所以学好本节课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所以在备课方面我做了精心的准备。

以往的教学大多是先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相同的长方体,然后动手拼摆、小组交流、评价反馈、验证结论等环节,理解重叠的面最大可以使得表面积最小。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需要通过对2个长方体的动手操作和分别计算,再研究4个长方体的包装问题时,时间显得很仓促,达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我在想:包装的学问,这个“学问”到底是什么?难道只是隐藏的“大面”?研究的重点到底是2个长方体的包装问题还是4个呢?需要3个长方体的叠放问题进行过渡吗?表面积大小比较探索背后的奥秘是什么呢?通过短短的40分钟,能让学生从“一道题”变成懂得“一类题”吗?就一节课而言,从数学的角度应该让学生关注什么,从教育的角度又应该让学生获得什么,不是如何“取”,而是如何“舍”,这一点考量着身为人师的智慧的胆识。

当我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我首先想到了我们课堂的主人——学生,学生往往能给我们灵感和启发。

课前,我对全班60名同学进行了随机访谈:给出两个相同的长方体学具(长10cm,宽6cm,高4cm),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如何拼,能使表面积最小?

其中55名同学能够想到把两个“大面”重叠在一起,有5名同学觉得还需要计算不同的包装方案,再比较表面积。基于此,2个长方体的拼摆,显然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探究4个长方体拼摆方面的优化策略。

二、课堂实践

(一)情境引入,感受生活中的包装

师:教师节快到了,老师想给自己的好朋友邮寄家乡的茶叶,为了增强礼物的神秘感,我们需要给它?

生:包装一下!

师:如果两盒茶叶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包装纸?(茶叶盒长10cm,宽6cm,高4cm)要想知道需要多少包装纸,从数学的角度,实际上就是求它的什么?

生:表面积!

师:“节约”指的是什么?

生:使表面积最小。

师:那如何摆放能让表面积最小呢?

生: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越小。

师:什么道理呢?为什么呢?

生:新的长方体表面积等于12个面积之和减去重合的2个面积,也就是露在外面的面积之和。重合的面积越大,减去的越多,那么差越小。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看穿了,那如何求呢?(学生回答,我板书)

(10×6 + 10×4 + 4×6)×2×2-10×6×2=376 cm2

(二)探究新知,创设冲突

师:如果我要送给朋友4盒茶叶,那如何做才能节约包装纸呢?

师:你们觉得呢?大家都同意吗?

生1:同意!

生2:(眼神有迟疑,思考片刻)我觉得对。

生3:4个盒子和2个盒子不一样,有不同的摆法,我觉得还是要先摆一摆,再算一算重合的面积。

师:现在四人一组,先拼一拼,说一说有多少种摆法,再算出不同方案所需要的包装纸的面积。(汇报交流)你们小组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

生:我们组分工合作,把所有的包装形式先摆出来,2个负责摆(或画草图),2个学生负责计算。

通过全班交流,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摆法。

方案一:

(10×6 +10×4 +4×6)×2×4-10×6×6 = 632 cm2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拼的,结果才592 cm2

方案二:(10×12+10×8 +12×8)×2 = 592 cm2

师:那现在谁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呢?

生:这样拼的好处是隐藏了4个“大面”,4个“中面”。4个“大面”和6个“大面”相抵消,只需要比较2个“大面”和4个“中面”,也就是比较1个“大面”和2个“中面”就可以了。1个“中面”是10×4=40 cm2,2个就是80 cm2,而一个“大面”才10×6=60 cm2,所以这种拼法表面积更小。

计算方法如下:

(10×6 +10×4 +4×6)×2×4-10×6×4-10×4×4=592 cm2

(三)交流反思,验证结论

师:同学们表达的太清晰了,逻辑清楚!看来4个长方体包装和2个不一样,也不是只算隐藏的大面,还要观察“大面”,“中面”和“小面”的关系。也就是说,还要看题目给你的具体数据,比如长10cm,宽6cm,高2cm,怎样包装更节约呢?

生:那就直接隐藏“大面”,因为一个“大面”是60 cm2,而2个“中面”才40 cm2。

师:那这里面数据的奥秘是什么呢?

生:如果长、宽、高的差距比较大,那就隐藏“大面”;如果差距比较小,就要计算验证。

师:那相差多少,可以称得上“差距比较大”呢?基于同学们的交流讨论,老师用推理的方法验证如下:

证明:假设长方体的长为a,宽为b,高为h,不妨设a > b >h

S1=(a×b + a×4h + b×4h)×2 = 2(ab + 4ah + 4bh)

S2=(a×2b + a×2h +2 b×2h)×2 = 2(2ab + 2ah + 4bh)

S2-S1= 2(2ab + 2ah + 4bh) -2(ab + 4ah + 4bh)

=2(ab -2ah )= 2a (b-2h )

当b -2h>0即b >2h时,S2-S1>0即S2> S1

当b -2h<0即b <2h时,S2-S1<0即S2< S1

当b -2h=0即b =2h时,S2-S1=0即S2= S1

也就是说,长不变,当宽比高的2倍还大时,那就隐藏“大面”即可;当宽小于高的2倍时,那就隐藏4个“大面”,4个“中面”即可。

例如,长是20cm,宽是12cm,高是8cm,因为12 <16= 8×2,那就隐藏4个“大面”,4个“中面”即可。

(四)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第81页,包装4盒磁带。

不计算的话,你知道怎样最省包装纸吗?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知道!因为一看数字特点,16的2倍还小于70,所以直接隐藏最大的面即可。

师:表面积看似简单,其实,可供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由浅入深看包装,也许就是包装的“学问”。

三、课后反思

《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也。叶澜教授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五个方面:有意义的课、有效率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常态下的课、有待完善的课。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与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收获想与大家分享:

(一)找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课前我对孩子们的情况进行摸底,出乎了我的意料,研究2个长方体的情况,对孩子们的思维训练意义不大,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跳出课本,以学生为本。

(二)由生活中的表面现象看数学的思想本质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个结论,关键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积累思维的经验,感受数学的挑战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思考远比知识更重要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道理,以前并没有那么深刻的体会。直到成为一名教师,才理解的如此通透。一节简单的“数学好玩”实践课,竟然蕴含着深刻的数学道理,这节课,让我对自己的这份教师职业多了一分敬畏,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我希望,学校培养的孩子,能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看世界;能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生活中的问题;能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热爱,我愿意倾尽全力。从教之路,我会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猜你喜欢
包装纸重合学问
站立的迷你小怪物
比多少的学问
“一”的学问
食品包装纸中铅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电力系统单回线自适应重合闸的研究
风车转转转
考虑暂态稳定优化的自适应重合闸方法
大嘴小怪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