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变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实证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

2019-09-09 06:43化玉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消费导刊 2019年33期
关键词:纯收入产业结构城镇

化玉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农民向乡镇、城市的企业流动,不再固守在农田劳作。通过查阅相关文献[1-5],已有研究认为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包括:一是制度因素,亦称为政策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出台的各种鼓励及抑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类行政政策,包含明晰产权制度、户籍制度确定等;二是经济因素,包括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地区失业率水平、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等;三是农村劳动力本身的因素,主要是指劳动力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受教育水平等。

但是以上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又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产生了显著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均收入明显提高。乡村地区不再像传统意义上仅仅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而是呈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产业结构发生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多样化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进而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量发生变化。为了研究乡村出现的这种新变化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产生的影响,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相关因素相关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假设的提出

(一)解释性因素分析

农村自身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数量有较大影响,一般而言,第一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吸纳作用远远低于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农村长期以来是以农林牧副渔等第一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随着机械化进程的推进,第一产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出现,并出现向城镇迁移的现象。而农村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能够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因此农村自身的产业结构变化也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重要因素。

城乡收入差距。众多学者研究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主要受城镇“拉力”和农村“推力”的影响,其中城镇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有着更高的收入水平。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市场配置中会由价格低的区域和部门向价格高的区域和部门流动,而劳动力要素的价格表现为劳动力的收入,因此城乡收入差距会使得农村劳动力发生地域之间的转移。

(二)控制因素分析

除了上述主要研究的因素之外,已有研究还证实转移成本及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也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因素。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需要付出大量成本,其中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由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引起的直接花费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成本。直接成本由转移费用和生存费用两部分构成。其中,转移费用指因外出就业而异地转移所形成的交通费、职业介绍信息费、学习培训费和变卖旧房屋、购置新住宅带来的损失费用等。生存费用指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费用,即生活费用。只有转入地与转出地之间生活费用的差额才是由异地转移所引起,才能构成农民异地就业的成本。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具有机会成本,即由于异地就业而放弃的在原就业地能够获得的收入。这部分收入一般包括农民在家的务农收入和农闲期间的短期务工收入。该部分成本的大小也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如果机会成本过高,或者农村劳动力通过在家务农或务工就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则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其在就业时竞争力,它一般包含三方面内容: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和身体素质。智力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非智力心理素质是指人们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程度,亦即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身体素质则是劳动力本身的身体健康状况。这三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农村劳动力在迁移到城市之后,进行就业选择时的个人竞争力,已有文献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提高会使得就业时竞争力更强,更偏好于向城镇迁移寻求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劳动收入。因此自身素质高低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重要影响,但具体的作用方向仍需进一步考察。

(三)假设的提出

通过对以上影响因素进行经济学理论上的推演,结合本文着重研究的解释性因素,提出以下假设:

H1: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数量减少

H2: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数量减少

二、实证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为了研究各变量因素对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具体影响,本文结合前人已有研究,选取适当指标实证分析影响山东省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因素,本文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山东省统计年鉴》及山东省各地级市统计年鉴。由于主要研究山东省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影响因素,本文选取山东省17地级市的相关指标数据,并搜集2012年至2016年五年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但由于莱芜市统计年鉴中劳动力转移数量的统计缺失,本文将莱芜市的各年指标数据剔除,因此最终本文选取的变量个数为485个,样本数为80个。

具体指标变量列举如下:

变量 变量名称 变量符号 变量定义被解释变量的转移量TRА年末城市劳动力的变化量与年末农村劳动力变化量的比值解释变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农村工业化率 IND 农村非农就业人数比农村社会总劳动力农村人均纯收入 NetINC 农村人民总收入比农村人口数控制变量转移成本 TrаCOST 客运量比总人口教育投入 EdINV 教育投入支出比总财政支出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量(TRA),本文旨在研究影响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因素,但由于统计标准的差异,目前还没有统计口径一致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的统计数据。参照已有研究,程名望[6]等在其研究中使用城镇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来表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数量,这里的城镇单位指的是城镇国有单位、集体单位与其他性质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指的是户粮关系在农村的职工。关海玲[7]等在其研究中,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是在两个时间点上城市人口的存量差与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量的差额,以此表示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关于这一指标的表示尚未形成统一看法。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使用年末城市劳动力变化数量与年末农村劳动力变化量的比值来表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强度大小。

2.解释变量

农村工业化率(IND)。为反映农村自身产业结构的转型,本文选取农村工业化率指标进行衡量。已有研究中对于工业化发展程度的衡量,一般认为有两种方法,人口比重指标法和产值比重指标法。本文主要使用人口比重指标表示,农村工业化率的计算为乡镇企业中农村非农就业人数占农村社会总劳动力人数的比值,该指标反映的是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农村人均纯收入(NetINC)。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衡量可以有多个指标,例如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比值等。本文主要使用与农村居民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农村人均纯收入指标。农村居民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在统计年鉴中的计算方法为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

3.控制变量

转移成本(TraCOST)。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本可由多个部分构成,指标衡量也具有多样性,已有文献研究中,可以衡量转移成本的指标包括因外出就业而异地转移所形成的交通费、购房成本等。本文借鉴赵成柏[8]在其对江苏省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使用的变量指标,使用客运量除以总人口表示劳动力的转移成本。

教育投入(EdINV)。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可以从多个方面设立指标,从农村劳动力自身来说,包括文盲率、中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比、进入企业高层管理者中农村人口的占比等,也可以从政府角度衡量,即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占总公共支出比重的大小、地区高等学校数量等指标。本文主要使用政府教育投入比重的指标,计算方法为各地级市教育预算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该指标反映政府对于人民教育的支持力度,教育支持力度越高,人民受教育水平越高,竞争力越强。

(三)模型设计

根据上述变量分析及定义,设计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TRA=β0+β1IND+β2NetINC+β3TraCOST+β4EdINV+ε

其中β0是常数项,β1、β2、β3、β4是待估参数,ε是误差项

三、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

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农村工业化率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强度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农村工业化率、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与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强度呈负相关,说明农村工业化率越高、农村人均纯收入越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越高,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强度越弱,即向城镇的迁移数量越少。

教育投入与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强度呈正相关,表明政府在教育上的公共支出越高,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二)回归分析

以下为使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果:

系数a

模型汇总表中,R表示拟合优度,可以用来衡量估计的模型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它的值越接近1说明模型拟合越好。调整的R方比调整前R方更准确一些,消除自由度的影响,图中的最终调整R方为0.263,表示自变量一共可以解释因变量26.3%的变化。德宾-沃森检验值DW=2.363,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

第二个表格Anova表示方差分析结果。F值是一个对整个回归方程的总体检验,F值对应的Sig值小于0.001,可以认为变量总体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

系数表格列出了自变量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最后一列为T检验的sig值,表中均小于0.1,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显著影响。B表示各个自变量在回归方程中的系数,负值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的负影响,但是由于每个自变量的量纲和取值范围不同,可以借助标准系数反映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程度的大小。由图中可以看出,农村人均纯收入对于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农村工业化率次之。表中VIF值均小于10,说明变量间无显著共线性,回归效果较好。

(三)稳健性检验

在完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后,为了检验实证结果是否随着参数设定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防止结果的偶然性,本文又对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

进行稳健性检验的方法主要包括替换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或者进行滞后一期检验。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衡量城乡居民收入的指标中,包含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比值等等,本文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替代原解释变量农村人均纯收入,检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普遍适用性,需指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对于农村劳动力迁移影响的方向相反,即在输出结果中,城市人均纯收入的系数为正即为通过检验,这是因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越高,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拉力作用越强,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迁移量越多。

替换变量后,重复进行前述过程,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模型汇总b

系数a

由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新替换的解释变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sig.值较原来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增大,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城镇劳动力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于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是间接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信息传递的滞后性等原因,农村劳动力对于自身纯收入的感知程度强于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的感知程度,因此在此次稳健性检验中,将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引入进行替代后,系数的显著性影响降低,但sig.值仍控制在10%左右。

另一解释变量农村工业化率在稳健性检验时,sig.值为0.001,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除此之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系数为正,而模型其他变量系数的符号没有变化,与原模型系数符号一致。在原模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的解释变量为教育投入,在替换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时,该因素的系数仍是所有变量中最大的,证明原模型较为稳定。

因此,该模型可以通过稳健性检验。

四、结果分析与建议

(一)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相关与回归分析,可以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写成如下形式:

TRA=-0.146IND+-0.001NetINC-0.037TraCOST+0.469EdINV+2.072

经过以上分析,农村出现的新变化即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均收入提高等,对于农村地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产生了影响。

农村产业结构升级表现为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经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农村自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能增加对农村本地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数量减少,因此假设H1得以验证。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是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一个体现,经上述分析及稳健性检验可知,居民收入对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存在一定影响,农村居民纯收入提高会减少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数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数量减少,假设H2得以验证。

(二)政策建议

随着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之一为向城镇转移,经过以上分析,为减少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壁垒,推动劳动力转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大政府对于教育的公共财政支出。政府增加教育层面的公共财政支出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能使农村劳动力在迁移至城市后有更强的竞争力。当前劳动力市场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择业空间和范围越大,收入也越高,就业越稳定。政府要继续抓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还可以针对农民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如加强农民的专业知识培训,开办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岗位定向培训等等。

二是降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成本。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成本除了包含交通运输费用、劳动力培训费用、转移至城镇后必须承担的更高的房屋租金成本等显性成本,还包含寻找工作较城镇居民更加困难、背井离乡的情感成本、工伤等不能得到很好保障的成本,这些成本的存在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因此,一方面可以为农村劳动力的专业培训、住房等提供便利化的服务和一定程度上的优惠,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改进户籍制度和不稳定的土地产权制度,让农村劳动力可以享受到与城镇劳动力同样的福利条件,提高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积极性。

而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另一条途径。除了向城镇转移,农村也可以通过推动自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来增加农村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而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可以在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工业产业或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在农村聚集也有利于在农村形成规模效应,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也能提高农村劳动力收入,将农村劳动力进一步留在农村,支持农村建设,实现良性循环。

但是乡村的乡镇企业是否能够创造这么多的新的工作职位仍具有不确定性。一个替代性的发展战略是鼓励在小城市和城镇里发展工业企业,以便使得多数农村人仍可继续生活在乡村但每天却能够乘车往返于家庭与上班单位之间。这与通过把劳动力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来转移农业劳动力相比,会大大减少吸纳这些转出劳动力所需的投资量。在小城市和城镇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档次、规模化、集团化。

猜你喜欢
纯收入产业结构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