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019-09-09 05:56高铭昱
文苑·经典美文 2019年9期
关键词:高声蝉声高雅

高铭昱

炎夏酷暑,喧嚣热闹的声声蝉鸣似乎成了高温燥热的标配。才欲高卧午眠,却听得群蝉齐歌,颇有扰人之嫌。然而,芸芸众生却多有喜欢蝉鸣者,说它给人带来的是野趣、宁静和凉意。蝉串起了多少人的童年?

蝉在各地名称不同,如爬拉猴、结了龟、肉蛋等等,“知了”是为人所共知的别名。它是人类较早接触认识的昆虫之一,与人类关系密切,在我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蝉文化。蝉谐音“禅”,自古以来,以蝉为题材的器物、画作、诗文俯拾皆是,高雅脱俗、可鉴可赏。因蝉的幼虫生长于黑暗潮湿的地下,历经数年艰辛,方破土而出,褪壳成虫,故蝉在人们心目中,一直象征着复活和永生。古典名著《西游记》中说唐僧是金蝉子转世,吃他的肉长生不老,借用的正是“金蝉脱壳”、再生永生之意。

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青铜器上,已可见蝉的幼虫形象。自周至汉,人们在埋葬故人时,会把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护和永生,希望死者会像蝉一样从土中复活。另外,蝉以露水为生,所以它还是纯洁的象征,故玉蝉也常做生人的佩饰,此俗一直流传至今。

以蝉为题材的画作也深受人们喜爱,灿若繁星,不胜枚举。著名花鸟画家赵少昂最喜画蝉,并写蝉入诗。85岁高龄时,赵少昂作《竹蝉图》,自题诗云:“竹同君子节,蝉与我心清。居高声自远,露重见坚贞。”借此抒发高洁清正、不慕名利的情怀。他笔下的蝉是高洁人格的象征。

当然,作者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在赵少昂的《荔枝夏蝉》图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片热闹的景象:荔枝累累挂满枝头,金蝉摇摇展翅欲飞,此作品的寓意是“名利双收”。于名利之渴望,几人能免俗?如取之有道,当无可非议。

前辈大家齐白石对赵少昂所画之蝉极为推崇,而画蟬也正是齐白石的拿手好戏。他笔下的蝉,把写意与工笔画有机结合在一起,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他画的鸣蝉,我们甚至可以透过透明的蝉翼看到腹背部,有的地方甚至比真蝉还细致。

蝉栖于高枝,风餐露宿,超凡脱俗,人们认为其形象代表的是高雅与廉洁。蝉声响亮而高远,故千百年来,蝉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如南朝诗人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唐朝戴叔伦的“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宋人朱熹的“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以及杨万里的“蝉声无意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等等,均表现出不同的意象和心情。而唐朝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最为后人所称道。蝉声远传,一般人认为是借助风力播送,作者却认为是居高而自远。这里强调的是人格的力量,只要立身高洁,自能声名远播。诗人以蝉自比,表达出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蝉历经多次蜕变,厚积薄发,一旦破土而出便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寓意生生不息、坚韧高洁。除此之外,蝉羽化时褪去的外壳蝉蜕是辛凉解表的中药,蝉营养丰富,是美味佳肴,人工养蝉已成为新的致富门路。与蝉相关的各类艺术作品,仍值得我们持续不断地挖掘、传承与鉴赏。

摘自《西安日报》

猜你喜欢
高声蝉声高雅
蝉声阵阵 毛猴驾到
蝉声
《蝉》:居高声自远,餐露心自洁
蝉鸣
高声诵读,文通字顺
登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文化惠民让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生活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声这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