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网络人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2019-09-09 13:33王纲
数码世界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格分类理念

王纲

摘要:在信息化社会中,大学生的行为是人格与网络人格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何通过全面把握人格与网络人格的关系进而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行为引导成为了当今教育者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拟对基于人格与网络人格的映射关系以及基于行为动机模式来对网络人格的分类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策略新方法。

关键词:网络人格分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以及网络人格的异化和特征的关注已经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认识学界多以虚拟性、隐匿性、排斥性、随机性、多样性等来刻画大学生网络人格特征。然而随着国家对网络实名及舆论安全的大力整治,新的信息时代正在重新塑造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以往追求宏大的叙事风格,实现由关注宏观转向关注微观、由外加转变为内生、由总体到多元的重要嬗变。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网络人格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要素。

1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分类

1.1基于人格与网络人格映射关系探讨网络人格分类

人格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其中自我是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个体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品质、道德价值、态度信仰、行为习惯等因素,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在与后天的环境作用过程中形成不同特质的人格。

网络人格可以被定义为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和现实人格的基础上,通过与网络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的各种特质以及组成因素在网络的作用和映射下形成了网络人格。如果尝试通过人格与网络人格通过网络的映射关系来把握网络人格的分类显得难度较大。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由于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较多,而且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形成不同特质的人格;其次,由于网络本身的特征使得现实与虚拟、人格与网络人格这两个原像和像在映射工程中并没有准确的对应关系。因此尝试通过把握人格的分类以及网络的映射关系来把握网络人格的分类缺乏可行性。

1.2基于行为动机模式探讨网络人格的分类

大学生在这个特定的成长阶段在人格上主要呈现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对自己的认识、体验控制都在迅速的成长;情绪处于稳定性与多变性并存;自我意志品质,如独立性、果断性和坚韧性等品质发展呈现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成就动机强烈等特点。

在不同的网络使用需求的刺激下,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形成不同的人格以及产生不同的网络行为。大学生的网络人格主要可以做如下分类:

压抑释放型。当大学生在现实中压抑了自己的一些欲望、冲动和想法时就会借助网络平台尽情的宣泄,展现出现实中压抑着的自己。这种人格类型的大学生习惯于在网络社会进行发泄,不利于他们在现实中进行很好的情绪自制。

追求理想型。当大学生在现实中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状态,或者找寻不到成就感时就会转战网络,在网络中追求一种虚拟价值的实现。长期追求虚拟价值的实现不利用大学生适应现实社会的成功模式,进而在适应社会上出现一些问题。

现实型。这类型的大学生人格发育的较为健全,自我意识较强,网络在他们手里工具性的作用发挥明显,对于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变化影响不大。

2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在新时代、新要求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具备四个理念:信息理念、服务理念、民主理念、实时理念。

信息时代,学生通过网络能够获取大量信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载停留于理论说教层面,必须具备信息理念,才能实现与学生的同频共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确立主动服务理念;网络时代是去中心化的世界,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以平等、诚恳的姿态,树立民主理念才能实现与学生真实的沟通;实时理念是网络时代的重要特征,也就要求教育者实时关注学生生活和学习,使得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近年来,众多高校都以各种形式纷纷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高地,但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大学生的新变化,新媒体环境及互动生态的日益变化,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敌对势力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等复杂因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面挑战,已占领的网络高地是否真正的发挥作用,令人堪忧。

面临新时代的挑战和大学生网络人格特征的变化,相比占领网络阵地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初级阶段,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是适应变化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

权威化。不管是哪一类型网络人格的大学生,网络的工具化特征在其行为中是非常明显的,在复杂的形势下,权威信息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的重要途径,建立权威媒体平台,实时发布真实可靠信息是网络思想政治的重要手段。

过滤化。在海量信息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有义务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大学生过滤信息,建立学生信息营养的基本“食谱”,既免除有害信息的侵扰,又帮助学生节省网络生活精力。

中心化。网络世界是去中心化的,是多元化的,但占领网络阵地的重要途径恰恰就是引导学生的关注思考。符合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中心内容建设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剛需化。新时代的大学生认知方式已有了很大改变,教育者提供的信息和帮助应该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而不能是理论说教,以事实以数据为根本养分,才能建立和学生的有效联系。

在新时代新要求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掌握学生特征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数字思维,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多学科融合,才能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王爱平.网络人格对高校德育的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05(02):4446.

[2]李小玲.“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新样态与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9(03): 79-83.

[3]田荷梅.大学生网络人格探微[J]中国成人教育.2010(06):48-49.

[4]叶丹,李明进,宋元凤,高校大学生网络人格分类研究[J],才智.2016(24): 125.

[5]赵健,论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03):30-32.

[6]马天琛,李怀杰,运用“互联网+”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7): 128-131.

猜你喜欢
人格分类理念
以鸟喻人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用心处事
说说分类那些事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