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干部如何做好舆论扶贫

2019-09-10 07:22杜贵荣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19年2期
关键词:红糖甘蔗舆论

杜贵荣

“舆论”即公众的言论,或公众的意见。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舆论扶贫,就是从扶贫工作的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不断提升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精准脱贫攻坚提出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外界支持和社会监督。

有人说,扶贫就是要给钱给物,舆论只是说空话、喊口号,对扶贫没有多大影响力。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笔者曾经受工作单位遵义日报社选派,到帮扶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通过实践,深深体会到,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舆论的作用不可小觑。

扶贫干部应当十分重视舆论扶贫,运用舆论促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

一、做好走访调查,向群众宣传好党的扶贫方针政策

笔者帮扶的遵义市习水县隆兴镇淋滩村是国家二类贫困村,位于赤水河畔,临近土城古镇,2014年人口为708户2788人,当年识别贫困户163户605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为23%。2015年赤水河谷旅游公路修通以前,该村仅有一条摩托车都难以通行的坑洼土路通往外界,交通条件落后。地理落差大,村民80%居住在山里,帮扶难度较大。

笔者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群众对党的扶贫政策不了解、不理解。有的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脱贫攻坚就是政府不停地给物资、给资金、给政策,把“扶”和“脱”分开来看,缺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一)开好群众会,是宣传政策最有效的方法

所谓扶贫先扶志,只有解决好群眾的思想问题,才能将“输血式”扶贫变成“造血式”扶贫,进而从根本上拔穷根、脱穷帽。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以村民组为单位召开群众会是宣传政策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召开群众会,可以集中将党的扶贫方针政策向群众讲深讲透,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2016年4月至2018年7月,驻村两年多,笔者参与召开群众会上百场,通过现场宣讲、展板、播放录音录像等方式向群众讲解政策,起到了良好效果。

(二)上门走访,可以化解个别“疑难杂症”

通过群众会,虽然能解决大部分群众的思想问题,但政策宣讲还是不能让少数群众入心入脑。比如“危房改造”,这是带有普惠性质的扶贫政策,不管是否贫困户,只要国家相关部门鉴定其住房为危房,都可以享受这一政策。但是,危房等级不同,国家补助标准不同。再如“特惠贷”政策,只针对贫困户,非贫困不能享受。有些群众见身边的人享受了这些政策,他自己没有享受,就觉得政策不合理。实际上,对照起来,他又不符合享受这项政策的条件。对这些既有普遍性又有差异性的政策,就需要个别走访,多次上门,有针对性地向群众宣传,才能将政策落到实处。

(三)开展评比活动,营造脱贫攻坚舆论氛围

脱贫攻坚工作,涉及面较广,不仅是为了让贫困户增加收入脱贫,还包括“水、电、路、房、讯、寨”的整体建设,甚至还包括人居环境改造,良好民风、家风的培育等。为了发动群众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笔者在所挂帮村里,组织开展了“卫生家庭”“养殖女能手”等评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营造了“脱贫攻坚,人人有责”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讲好典型故事,发挥“榜样”力量增强脱贫信心

因地制宜,引导“能人”带富贫困户。脱贫攻坚,发挥当地“能人”带动示范作用至关重要。选好“能人”,通过他们的引领带动,“大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能充分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笔者帮扶的淋滩村,素有甘蔗种植的传统。用甘蔗熬制红糖,是该村一大特色产业,其熬糖史可追溯上百年。但由于交通欠发达等原因,淋滩的红糖产业一直处于家庭式各自为阵的状态,红糖质量不好,售价不高。

2015年,横穿淋滩村而过的赤水河谷旅游公路修通,淋滩交通变得通畅起来。该村在外打工的一个叫杨彬的村民看到了红糖产业的出路。2016年,杨彬毅然回村创办红糖厂,收购甘蔗熬制红糖。将原来二三百元一吨的甘蔗提高到七八百元一吨,将红糖的单价从原来的六七元一斤,提高到了15元一斤,当年熬制的4吨红糖还没走向市场,就被周边县市的大超市抢购一空。

在他的带动下,一批种植户尝到了种植甘蔗的甜头。次年,淋滩村的甘蔗种植面积从40多亩一下扩大到了200多亩。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在淋滩村种植甘蔗,亩产可以达到5吨左右,如种植户以每吨800元的价格售出,每亩地可以获得毛收入4000元,经济效益比种植玉米高出三倍。红糖的出糖率是10%左右,也就是说1000斤甘蔗可以熬制100斤红糖。目前淋滩红糖零售价为每斤15元。如果种植户将甘蔗用来熬制红糖,每亩甘蔗毛收入为15000元,减去成本,可以获得纯收入8000元左右。如果开辟好红糖的深加工和市场营销环节,经济效益更大。因此,就淋滩村而言,红糖产业是一个富民的好产业。

为了增强杨彬的发展信心,带动更多农户,尤其是贫困户脱贫致富。2016年,我们着重扶持淋滩红糖产业发展,带领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到黔西南州望谟县一带考察甘蔗种植及红糖加工工艺,通过协调扶贫资金选购了一批优质甘蔗种到淋滩村发放给贫困户试种,并邀请黔西南州热带作物研究所专家到淋滩田间地头指导农户提高种植技术。

通过两年的帮扶和培育,截至2018年,淋滩村甘蔗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了上千亩,贫困户参与率达到百分之百。这一产业,较好地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用活政策,引导抱团发展降低风险。淋滩村还有一个叫王胜春的村民,养牛多年,掌握了一手过硬的养殖技术,养了几十头西门塔尔肉牛,每年从牛身上净赚七八万元。笔者多次发动他带领贫困户抱团发展,利用四户贫困户的10万元“特惠贷”,扩建起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的养牛场,扩大了养殖规模,带领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

通过引导“能人”带富作用,笔者帮扶的贫困村在产业扶贫上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对此,笔者运用自身媒体优势,连续以《淋滩红糖,熬出村民甜蜜生活》《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大户+贫困户 习水淋滩:“双加”模式助推精准扶贫》等为题对这些经验进行报道推广,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門的重视和认可。

三、搞好新闻报道,提高舆论扶贫社会影响力

借助媒体平台扩大扶贫新闻影响力。作为扶贫干部,要深入挖掘所在村的新闻“富矿”,学会采写脱贫攻坚一线新闻故事,借助各级各类媒体发声,以提高舆论对扶贫的社会影响力。

在大扶贫战略行动中,笔者所在的遵义日报社始终重视舆论扶贫,不仅派出新闻采编人员到帮扶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还开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专刊、《大扶贫》周刊、《乡镇视窗》周刊等,通过《遵义日报》、遵义在线、《遵义晚报》、微信公众号等全媒体的传播方式,将“舆论扶贫”作为核心任务深入推进。据统计,截自目前这些栏目已刊登基层投稿或本社记者采稿500多篇、图片200多幅、言论100多条,为遵义市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浓墨重彩的舆论氛围。

笔者在驻村期间,积极对挂帮村各项亮点工作进行宣传报道,进而促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两年来,采写帮扶村各类新闻稿件30余篇,营造了较好舆论扶贫氛围。尤其是2018年对习水县隆兴镇葡萄节的宣传,效果较好,该镇葡萄节期间,三天卖出葡萄鲜果32万斤,产值达到了96万余元。舆论扶贫为产业结构调整添加了“助推剂”,经过连续不断的宣传推广,该镇农户不断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未来几年将建成为名副其实的水果之乡。

利用舆论整合资源参与帮村扶贫 通过新闻报道,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引导了社会力量参与到帮村脱贫中。各项社会捐助,从“上门讨要”变成了“送上门参与”。两年来,各类企业到笔者帮扶的村捐物捐款10余次,开展“捐资助学”“婴幼儿奶粉计划”“基础设施帮忙建”等主题捐助活动,捐助活动有的放矢,精准落地,捐助物资价值达40余万元。

2018年7月,笔者帮扶的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通过了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成功脱贫摘帽。但笔者认为,扶贫工作远没有结束,如何防止贫困户返贫,如何落实好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如何带领群众在2020年和全国一道奔小康等,仍然是一个个重大课题。基层扶贫干部要意识到讲好故事,发好声音,营造良好“舆论扶贫”氛围的重要性,把握“正面引导,反面警示”的原则,多向群众宣传普通贫困户脱贫上进的故事和扶贫干部攻坚克难的典型事迹,充分发挥“榜样”力量,激发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曲升刚.新时期做好“舆论扶贫”的三个基本原则[J].当代广西,2017(23).

[2]石天启.为何需要舆论扶贫?铜仁网,[2016-2-29].

[3]小启子.什么是舆论扶贫?[EB/OL].铜仁网,[2016-3-28].

(作者单位:遵义日报社)

猜你喜欢
红糖甘蔗舆论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甘蔗的问题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甜甜的甘蔗
红糖跟白糖相比,好在哪儿?
黑熊吃甘蔗
痛经就喝红糖姜水?
红糖水真的能补血吗?
男人也应吃红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