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消费行为的社交化与移动化

2019-09-10 07:22袁宇君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19年2期
关键词:新闻资讯受众社交

袁宇君

受众为获取新闻信息而付出一定成本(金钱、时间或注意力本身)的行为就是新闻消费行为。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现代受众的新闻消费开始具有一定社交属性和移动属性。这个过程对社会产生了一些积极的转变,也因发展制约而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新闻消费社交化与移动化的表现

新闻消费社交化的表现越来越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使用社交媒体获取新闻信息的受众数量增加、新闻移动客户端使用者的新闻参与度与互动性增强、不同媒体软件之间的“壁垒”被打破、新闻资讯传递更具有温度、新闻消费的偏见性增强等多个方面。

其一,使用社交媒体获取新闻信息的受众数量增加。通过关注微信上各大媒体公众号看新闻的人越来越多,“热搜”在知乎、豆瓣、新浪微博、百度贴吧、虎扑、天涯等论坛上的应用也越来越被现代受众运用。现在的年轻受众很少主动开辟专门时间获取新闻信息。利用社交软件就能获得刚出炉的新闻资讯无疑能极大地便利受众的生活。用户完全可以利用各种社交软件的“热搜”打发等红灯的五分钟碎片时间。

其二,新闻移动客户端使用者的新闻参与度与互动性增强,主要体现为在社交媒体上的新闻评论增多。过去,在大众以报纸、收音机、电视为主要新闻信息获取渠道的年代,新闻消费的社交属性并不强。受众无法透过一张报纸或一个电视机去了解跟他们看了同样新闻的人会是什么评价。但现在,澎湃新闻、腾讯新闻、今日头条、各大报纸的移动客户端应用甚至是微信公众号,都是具有评论功能的。受众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达到一定峰值。即时的新闻评论不需要特别长,很多时候就是几句话、几个字甚至一个表情包。这种新闻评论意义在于它宣泄了受众的某种情感、表达了受众某种想法,强调受众的表达权,同时让新闻发布者捕捉到了实时新闻的现实意义。

其三,“分享”功能的升级让软件之间的壁垒变得容易打破。此社交软件上的资讯可以通过一个分享键传送到彼社交软件,这样的扩散如同涟漪一般在看不见的移动互联网水面层层漾开。

其四,新闻资讯传递更具有温度。越来越长的新闻资讯需求长尾让小众新闻资讯受众的需求难以得到传统主流媒体的满足。例如,日本某游戏实况主播在中国只有两个粉丝,那这位实况主播的相关新闻是不会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两位粉丝要想获取这位游戏实况主播的新闻资讯,只能够通过互联网+人际传播的模式。换句话来讲,小众新闻资讯受众的需求更需要细化目标群体、更需要“人对人”的人际传播来满足,这个特点让新闻资讯传递更具温度。

其五,新闻消费的偏见性增强。美国学者查尔斯·斯特林认为媒体具有故意或非故意地使新闻报道倾向于某一方的“媒体偏见”。这个时代,使用微信朋友圈、微博以及其他公开社交平台的人都是“自媒体”,自媒体同样具有“自媒体偏见”。这种偏见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且缺乏有关单位监管而异常复杂,对受众的价值观会造成直接影响。

新闻消费的移动化体现在移动应用新闻性增强、移动端新闻受众数量剧增、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时的耐心有所削弱等多个方面。

一是越来越多移动设备软件应用具有新闻传播、讨论的功能。新浪微博、知乎等越来越多的移动社交平台利用“热搜”功能吸引用户关注并讨论,成为增加用户粘性的重要手段。

二是用移动端传播新闻的用户数剧增。2018年初,网友“小二姐”在个人微信公众号“田野与城市”发布原创推文《张扬导演,我爱你》,用近万字讲述了她与导演张扬的感情纠葛,短短几个小时内在微信朋友圈引起10万以上阅读量与转发量,引发了极大的轰动与热议。作者带着强烈的制造“新闻”的目的进行炒作。微信的移动功能像一个高效搅拌机把新闻与偏好受众拌匀。

三是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时耐心削弱,更倾向于接受浓缩、提炼后的信息。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的报道,许多媒体尊重受众“惰性”,纷纷采用了《党的十九大会议议程抢先看!》《原来你我都是总书记最牵挂的人!》等标题,从不同角度提炼出受众最需要的信息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便于读者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

二、新闻消费社交化与移动化的原因

现代科技进步是新闻消费社交化与移动化的根本原因。现代科技进步使得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移动终端“基础设施化”,为新闻在社交媒体上诞生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中国智能手机整体市场趋于饱和,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移动互联网成为了生活中类似水与电等基础设施般的存在。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接触社交媒体,从社交媒体获取、散布信息,科技发展为新闻在社交媒体上演生与拓展创造条件。

现代科技进步使得网络传媒技术不断升级。媒介就是讯息。以腾讯QQ为代表的国产社交软件从刚成立之初只有简单的即时通讯功能,到后来添加了博客功能、语音聊天功能、语音通话功能、视频通话功能等,再到如今不断推陈出新,推出完全版、商务版、轻聊版等多个版本以适应不同人群的社交偏好,这类即时通讯工具的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

现代科技的进步也满足了现代人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阅读需求。受众移动阅读的内容从2G通讯时代的短信、彩信,到3G通讯时代的手机报、手机网页、手机论坛等,再细分发展到现在4G时代的社交媒体推送、专门的小说阅读软件、新闻媒体软件、门户手机应用等。在“有得选”的条件下,受众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摄入”的信息资讯进行取舍,内容聚合类媒体因此凭借新闻资讯的“个性化”推送从各大媒体中脱颖而出,获得青睐。

现代科技进步产生的效果如同多米诺骨牌连环坍塌,最终为新闻消费社交化与移动化准备好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三、对新闻消费移动化、社交化现象的思考

现代新闻消费社交化与移动化,彰显着现代受众对新闻参与度的提升,反应了越来越多受众平等享有接受资讯并发表看法的能力与权益,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体现。新闻消费的社交化与移动化为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民众广泛地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与见解,有利于形成百家争鸣的舆论氛围。受众信息需求再度刺激扩大,推进新一代通讯技术的革新。但新闻消费的社交化与移动化使不良信息扩散更易、范围更广,帶来一定负面影响。

在新闻消费社交化与移动化趋势下,新旧媒体应坚守阵地,大胆“出击”。要坚守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指示,打造具备新闻职业素养与互联网思维的高素质采编队伍,重新审视媒体品牌定位与形象的建设,将自身移动互联网媒体品牌打造成“新主流”,积极主动探索移动网络媒体新兴业务,在新闻舆论宣传上做到敢闯敢先、勇立潮头。

在新闻消费社交化与移动化趋势下,政府部门应积极立法,维护舆论秩序。一是出台打击不实新闻、虚假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打击违法侵权行为,保障版权方权益。

在新闻消费社交化与移动化趋势下,受众应提高信息鑒别力,走出信息茧房。麦克卢汉曾发问:“鱼知不知道自己是湿的?”这句看似荒诞的语句实际上在暗指受众对自身被大众传媒包裹、影响却不自知。受众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与鉴别能力,在享受各大媒体平台提供的个性化定制信息推送服务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要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信息分发聚合的弊端,走出精准个人化定制信息推送为受众构建的信息“茧房”。

通过总结现阶段新闻消费社交化与移动化的一些现象,针对现象对新闻消费行为过程中的不同角色提出建议,但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闻消费行为的社交化与移动化,以动态的思维在新闻消费行为的社交化与移动化趋势下做出正确反应。

参考文献:

[1] 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18-520.

[2] [美]查尔斯·斯特林(J. Charles Strein).媒介即生活[M].王家全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55-270.

[3] 杜积西,严小芳.人即媒体:2050年传媒大预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60-170.

[4] 吴鸿英.传统纸媒资深记者如何“玩转”新媒体、提升网络参与度[J].中国记者,2018(1):73-75.

[5] 王义军,闫业伟.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新型主流媒体舆论阵地建设[J].新闻战线,2018(04上):5-7.

[6] 新浪微博数据中心. 2017年度新浪微博用户发展报告[DB/OL].2017-12-25.http://data.weibo.com/report/reportDetail?id=404.

[7] 艾媒网.2017-2018年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研究报告[DB/OL].2018-03-26.http://www.iimedia.cn/60944.html.

[8] 陈一斌.今日头条的核心算法是什么[DB/OL].2016-07-20.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220336/answer/112193887.

(作者单位:海南农垦报社)

猜你喜欢
新闻资讯受众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传播方式的新探索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浅议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的播音主持艺术特点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基于Android的新闻资讯软件设计与实现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