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科技新闻的策划传播

2019-09-10 23:52谈琳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19年2期
关键词:科技日报卡脖子热点

谈琳

移动互联网技术让手机上网成了多数网民的选择。“人人有话筒”,加上随时随地上网的手机,让微信公号、微博等自媒体得以在信息传播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浪。在新媒体的参与下,人们追逐的热点通常是社会新闻,而且其热度常常只能以“天”计,甚至以“时”计。

在这种语境下,科技日报2018年推出的《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系列(以下简称“卡脖子系列”)报道却意外“大卖”。不仅该系列的单篇报道被各大媒体争相转载、加工,报道推出30余篇后,还吸引出版社前来报社联系出书事宜。与之相关的线下活动也广受关注,幕后指挥的科技日报总编辑因为演讲成了备受关注的“网红”。此后,相关部委为此大举梳理组织攻克“卡脖子”专项,关键技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被写进2019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组稿件高热传播带来的影响。

这种“异象”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规律?对我们的科技新闻策划、传播有何启示?

一、放开策划的视野,回应重大命题。

“铁肩担道義,妙手著文章。”记者是历史的见证人、时代的记录者。记者的稿件应该反映时代特点,回应时代命题——这本是记者的初心。但在自媒体、新媒体的冲击下,我们常常被“热点”带着跑,在对一个又一个热点的追逐中疲于奔命,至于选题为什么要做,有什么意义,却思考得少。

不可否认,借助热点的聚集和放大效应,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高效传播。科技新闻作为相对冷僻、小众的新闻类别,应该借助热点来扩大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关键是要有选择,要有侧重。不是所有的热点我们都要追,更不是所有的热点都能蹭——明星绯闻,三俗热点,热度再高也不是一家严肃媒体的“菜”,这首先反应的是一个媒体的品味和格局。尤其是对于重大的策划而言,有没有关照宏观,回应时代的整体策划,体现了整个报社的思路和水平。

科技日报的“卡脖子系列”就是一个抓住时代特点,回应大命题的整体策划。除了该系列前两篇《这些“细节”让中国难望顶级光刻机项背》《中兴的“芯”病,中国的心病》与中兴事件有一点联系,看似追了个热点,但这只是选择了一个开头的时机。事实上,“卡脖子系列”后面刊载的篇目并没有一一对应的热点,表面看来,这些稿子没什么由头,时效性也不好,但是它们比最初刊发的稿件传播更好。显然,这不是因为对应了某一个具体热点事件而产生的效应。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我国科技发展在全球是什么位置,有哪些瓶颈亟待突破,这是科技创新必须面对的问题,当然也是科技新闻策划的题中之义。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一方面,我们应该梳理在我国科学技术取得全面进步和伟大成就;另一方面,应该反思我们存在的不足,找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尤其是后者,这是一种基于全球视野和全局性思考的深度谋划,因为对我国未来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探寻而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事实证明,基于这些所形成的独家视角、拉起来的独家议题,有着强大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网络时代做新闻,除了新奇八卦,要找到引爆关注的点,我们最关心的是新闻的接近性,就是新闻本身跟读者有什么关系。放开选题的视野,像科技日报这样,不是单纯从某个具体的事件上去寻求一一对应,寻找接近性。而是研究时代特点,国家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从中发现关照时代,与国家、与每一个公民个体,都有着内在的接近性的选题,才是真正能唤醒举国关注的选题。

二、尊重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规律。

在全媒体时代,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广泛覆盖的情况下,为什么专业记者和普通民众发布信息,传播效果往往差别很大?对此,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原因在于专业媒体记者更懂得利用新闻传播规律。作为传统纸媒策划的“卡脖子系列”稿件强调了几个方面,使其在内容传播上具有优势。

一是控制篇幅。在全媒体的碎片化阅读时代,再吸引人的东西都经不起连篇累牍的叙述。因此,科技报道必须顺应规律,控制篇幅。只有在非常干净、节制的表达中,快速而生动地把关键讲清楚,才能赢得更多的读者。

二是聚焦对象。要在有限的篇幅里,把技术讲清楚,科技日报的选择是每一篇稿件尽量只写一项技术或者一个零件。像《丧失先机,没有操作系统的大国之痛》《居者无其屋,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短舱之困》等,都是聚焦一项技术短板来展开。

这个其实并不容易。以《航空钢材不过硬,国产大飞机起落失据》为例,最初作者写的高端航空用钢,涉及的方向众多,技术参数众多,应用众多,编辑都看得一头雾水、晕头转向,何况普通读者?最终,经过反复修改,稿件聚焦到大飞机起落架用钢,这样写起来、读起来就清爽多了。

三是重视“翻译”。“卡脖子系列”抓的都是关键技术,不是普通人能了解的,但是传播的对象是普通人,怎么办?注重“翻译”,这是科技记者要具备的基本功。在搞懂弄通技术之后,要打比方、举例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把技术翻译给读者。这组稿件里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例子。

比如,在《这些“细节”让中国难望顶级光刻机项背》一文中,讲到光刻机两个同步运动的工件台的机械精度时,作者用了这样的比喻来阐释:“相当于两家大飞机从起飞到降落,始终齐头并进。一架飞机上伸出一把刀,在另一架飞机的米粒上刻字,不能刻坏了。”因为在“翻译”下了不少功夫,原本高深的技术在这些稿件里读起来一气呵成,很轻松。

此外,在对这组稿件的转载时一些媒体的“深加工”也为这组报道的传播锦上添花。比如,凤凰网在全文转载稿件时,加上了相关行业、产业或者拆解相关技术点的视频,在短视频成为媒体“通用语言”的今天,这种操作无疑是非常专业而且有效的。

三、瞄准权威信源,平衡争议观点。

“脚板底下出新闻”,对于科技记者而言,这句话有着更深层的含义。科技记者采访的扎实,不仅是为了稿件生动,更是为了求准、求稳,报道关键技术尤其如此。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很多报道科技新闻的记者多数是文科背景,新闻系、中文系或者其它文科专业出身的人要弄懂一项关乎国计民生、要在国际上比拼实力的技术,其中难度绝不是一星半点。除了自己要读,要做基础的功课,找对人采访,讲清楚技术所处的阶段和关键,直接决定稿件的质量。

多方扎实、平衡采访,尤其是对权威信源的深入采访,为这组稿件“站稳”打下了良好基础。仍以上文提到的大飞机起落架一稿为例,起落架是大飞机制造不可或缺的一环,关注度非常高。稿件刊发后,有很多网友留言,甚至很多行业内的人也参与了争论。有人对起落架用钢是否已经国产化提出质疑,也有人对钢的质量提出质疑,但是内行看门道,文中赵振业院士的观点,以及其关于该钢材研究进程的叙述,不仅权威,而且观点平衡。恰恰是这些东西,被参与过起落架和钢材研制的网友多次引述,形成了对质疑的“自然回应”,这个稿件也得以面对质疑“岿然不动”。

参考文献:

[1]黎勇.发现独家新媒体时代的独家新闻采写之道[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6.

[2] [美]罗伯特·西奥迪尼著.影响力[M].闾佳译.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0.

[3] [加]谢瑞·德弗罗·弗格森著.传播策划综合路径[M].柯泽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科技日报社)

猜你喜欢
科技日报卡脖子热点
本期导读
本期导读
卡脖子与保鲜问题
《科技日报》:文创美食应从味蕾深入心灵
如何从人文主义视角报道国际科技新闻
《科技日报》:地下水变“能量水”卖出天价警惕披上科技马甲的新式骗局
4月高考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