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分析

2019-09-10 03:52王静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2期
关键词:班会德育心理

王静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心理学在学校德育中的良好运用,正确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特点,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学生。

关键词:德育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与学生德育结合

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德育,可以推动其心理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首先,教师可以教育学生以客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告诉学生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很多的坎坷,如果没有经历这些磨难,那反而会缺少很多乐趣,以此促使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此外,学校还可以找专业的心理研究人员到校进行心理讲座,向学生介绍积极的心理治疗方法,让他们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准确的把握,进一步促使学生的心理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年级的某位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首先放起轻松优美的音乐,然后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侃侃而谈:"同学们好!伴着悦耳的音乐,非常高兴,我们又来到了轻松愉快的学生心理导向的课堂,谁愿意把你最喜欢做的事或最喜欢的学科告诉给大家,让我们一同来分享你的欢乐……"这样,使学生在极其放松自然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课堂。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中教师要参与学生情感的建立,要因材施教,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营造师生间心理交融的交汇点。教师是学生天然的教育资源之一,反之亦是如此,双方教育资源的有序结合、情感流露的合理汇合和愉悦功能的适时整合,是师生关系和谐的一种境界,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极为有利。因此,树立教师和学生双边“教育资源”的理念,改变学生是“一个被教育的对象”的观点,形成师生间平等的、互动的关系,才能从多方面多层次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

四、设计有效的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按当前形势的需要或学校工作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在班主任具体组织和指导下,确定主题,由学生参与设计、准备和实施的班级成员会议。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纪律教育和培养学生兴趣、掌握学习方法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主题班会在学校班级建设中极为重要,不僅是班主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期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确定主题

1.根据德育目标确定主题。班主任根据本年级的德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确定主题。低年级重在班集体的形成和养成教育的实施,重习惯、重交往、重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尊自强、坚毅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鼓励学生全面塑造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2.配合节日活动确定主题。用主题班会的形式组织学生欢度各个节日,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渗透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给学生留下青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这类主题班会以欢度佳节、营造节日气氛、穿插文史常识或文艺表演为主题内容。

3.针对班集体现状确定主题。在班集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举行相应的主题班会,阐明道理、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沟通,并产生共鸣。

(二)主题班会类型选择

1.教育型主题班会。这种类型的主题班会立足于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思想素质。

2.知识型主题班会。偏重于获得相关知识,班主任在了解班级学生求知需求和存在的知识空白情况下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我校利用咨询、展览、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3.综合型主题班会。如利用文艺表演、故事会、演讲会、科学小制作等。寓教于乐,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班会实用性强,有较强的感染力,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采取心理疏导的教学方法

心理疏导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疏导的过程也就是沟通的过程,疏导的前提是引导学生倾诉,尽情地倾诉自己的苦恼,发泄心中的不平。学生倾诉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口述,也可以用文字……总之,只要是便于学生表达内心苦闷的任何形式都行。对于学生用不同形式所做的倾诉,教师也可以采取不同的疏导方式。即使有时因时间、空间的限制,老师无法一一面谈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写回信、写评语的形式排解学生心中的困惑。总之,老师要勤观察,多分析,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发现问题,及时疏导。不要让学生的心理问题郁结于心,以致形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从而影响学习,贻误终生。

六、教师应树立好榜样

教育心理表明,学生对教育者有着一种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尊重、敬佩、爱戴,甚至崇拜老师,认为老师是至高无上、完美无缺的,把老师的话奉为真理。对此,教育者一方面要尊重、维护、培养这种“向师心理”,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被信任度,更好地发挥这种“威信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给学生以亲切之感,使其乐于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做到:(1)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那些颐指气使、胡吹乱批、盛气凌人,使学生感到厌烦的教育者的观点,学生非但不能接受,反倒产生反感。(2)输诚坦白。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反映。教育者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呼声,设身处地地了解、关心学生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实际困难。(3)不断学习,提高教育艺术。德育工作者要博览群书,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教育中,要注意语言表达、材料运用等,做到朴实无华,通情达理,给学生以可亲、可敬、可信之感。

七、引入情感教学方法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在人的生活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成为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持久的或一时的动机。它调节着人类心灵的大门,对外来的影响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教育要是行“灌输”,但怎样理解“灌输”和如何“灌输”,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人不是被动的接受器,灌输的接受度和学生的主观态度有着很大关系。如果德育过程中毫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那么德育工作就难以取得良效。“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动之以情并不仅仅是以高尚的、诚挚的、炽热的情感去关心和感化学生。从心理学来说,更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充分发挥学生情感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这样的情感才能对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产生更深刻和持久的影响。

八、建立心理咨询室

通常学生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他们同时渴求能够得到心理疏导。因此大多数学生喜欢通过电话咨询或网络咨询解决心理问题。基于此,学校可以开设健康热线,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在疏导过程中,务必要建立平等的关系,让学生尽情敞开心扉,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另外,心理咨询室工作时间要设有专人值班,为学生提供全时段的抚慰和心理指导。对心理咨询师也要做出严格的筛选,使其能够巧妙运用心理技术,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要真正落实心理咨询室,不能只做表面工作。

九、运用好语言暗示的方法

牛不喝水强按头是没用的。这就是说,教师以势压人的批评是不能解决孩子们的思想问题的。在我们班主任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学习不努力,老师会随意训斥;学生品行不端犯了错误,教师会大发雷霆……短期,这样的训斥的确也会收到效果。但是,却后患无穷,这种言语可能给学生带来不积极的心理暗示,应尽量避免。

1.暗示目标。在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如果教师能多说几句希望、鼓励、祝愿和期待的话,如“很好,继续努力”“有进步,再接再厉”“这样做真对……”这些往往都能给学生積极的心理暗示。

2.暗示错误。学生之间为了一点小事起纠纷是常有的事情。对这些小事,班主任管还是不管?谁是谁非又怎么都说的准?我认为无论对错,关键是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错误。在学生听写、做课堂作业本偷看他人答案时,做操不认真时,我常对他们说:“刚才你好像做错了什么?到底什么事?”暗示学生回忆当时发生的小错误。这样的暗示方法,能让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无抵触情绪,借用含蓄的语言、弦外之音表达自己的意思,更有助于学生自觉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十、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德育评价关系到德育目标的制定、修改,影响着德育的全局,不能马虎和缺失。要使德育效果评价科学准确,就要采取多视角、多维度的评定策略。不论是学生品德测评,还是德育工作评定,都要实现评定主体多元化。既要有班主任、科任教师的评定,又要有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的参评;既要采用问卷等方式的定量评价,又要采用观察描述等方式的定性评价;既要有上级主管领导的评价,又要有普通德育工作者、学生代表的评价。只有提高评价的信度效度,才能实现评价的客观公正。

十一、社会重视德育教学

德育教育工作本来就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举学校、家庭和社会之力。可以聘请具有一定德育教育经验或心理辅导经验的社会人士,如学生家长、管教干部、德高望重的社会贤达、心理医生等,由他们担任学生的课外德育及心理辅导员。尤其是对于有较严重德育过错的学生,采用社会德育帮教的办法,会比单纯的学校教育更有效果。

当今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者应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崇高的事业心,我们相信,只要积极探索,不懈努力,认真遵循教育规律及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充实新时代精神内容,更新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就一定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宁,李晓丽.德育教育应侧重健康心理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5(8).

[2] 郑丹君.德育因心理健康教育而闪光[J].青年时代,2016(8)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校区)

猜你喜欢
班会德育心理
妈妈画上老年妆出席班会孩子落泪
心理小测试
浅谈如何发挥主题班会作用提高高中德育教育时效性
心理感受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心理小测试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