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草木及其隐喻

2019-09-10 03:52王寒宇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2期
关键词:草木诗经隐喻

王寒宇

摘要:《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我国先民在农业生产、战争军事、婚俗婚恋等多方面的状况,描摹了其生活全貌。在《诗经》中出现的多种草木,不仅作为先民们采掘出的植物被记载,更被用在文学创作中,成为诗经中常用的手法——“比”,寄托作者隐晦曲折表达的情感。

关键词:《诗经》;草木;比;隐喻

《诗经》中提到草木的诗句不胜枚举,尤以《国风》为甚。其例繁多,无法一一列举,现如今的我们可以从《诗经》的诗句中了解到当时先民们对于草木的基本认识,同时草木作为比兴的重要意象,也为诗句增添了不少艺术色彩,含蓄内敛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一、农事诗中的隐喻

郭沫若认为《诗经》中的农事诗的篇目有《幽风·七月》、《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周颂》中的《噫嘻》、《臣工》、《丰年》、《良耜》、《思文》等。

《小雅·大田》中云:“既方既皁,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大田》中所要讲述的是农夫在农业上产方面从播种到丰收的全过程,以白描的手法绘制出了一卷西周农业生产的图卷。除“稂”、“莠”这一保护良田的措施,则是略去了种种艰辛劳动过程而提炼出来的重要经验,从侧面突显出西周农夫辛勤劳作、善于总结经验。

《豳风·七月》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壶”即葫芦,樗则是一种木的名字,即臭椿。薪樗言采樗木为薪也。此处写农夫生活的艰苦充实:岁渐入暮,仍然需要采瓜、斩断葫芦、采秋麻、采茶、砍柴,以此来养活自己。

粗粗看来,农事诗中的草木,彰显了西周时期采集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草木采集种类之多、用于生活之广、置于文学作品之众体现了这一点。农事诗中的表达方式多为白描,简单质朴,以繁复多样的草木起底,为人们铺开中国早期社会男耕女织、安详和乐的农业生产图卷。

二、政治诗中的隐喻

在当时社会神权与王权高度统一的情况下,政治诗不仅包括探讨时政的诗歌、歌颂主上的诗歌、描绘政治宴饮的诗歌,与卜筮相关的诗歌也应当囊括其中。

劳役繁重为西周社会的重要特征,由此衍生出《诗经》中一定比例的劳役诗,叹民生之多艰,悲离乡之艰难。《魏风·伐檀》云:“坎坎伐檀兮”,檀即檀木,造车之用。伐木工人在黄河边辛苦伐木,劳动之余唱起了歌,忆及统治者“不稼不穑”,不劳而获,不禁愤慨填膺。以伐檀之苦与不劳而获做对比,体现出了阶级压迫现象的存在,直言社会不公。

由王政黑暗所衍生出来的讽刺诗也在《诗经》中格外引人注目。其中《大雅·桑柔》云:“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桑树原本枝叶繁茂,能庇荫的范围很广,由于无止尽的摘采而剥落稀疏。由此,作者指出,百姓久受剥削之苦,已不堪忍受,民怨沸腾,形象生动,民众苦难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在赞美统治者的诗歌中,草木亦是重要的意象。典型的赞美诗如《召南·甘棠》。甘棠即棠梨、杜梨,是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是一种包含美好寓意、高大壮硕的树。以甘棠纪念召公,更体现出了人们对召公的赞美,对当时政治清明、河清海晏的怀念。

《詩经》中的宴饮诗,表现为一种对礼仪的赞美、和平政治的追求和歌颂,是西周时期外交、安定内政的重要手段。《小雅·鹿鸣》有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开篇起兴,通过对鹿食用苹、蒿、芩的描述,烘托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着力渲染宴饮气氛的和乐。作为一首描写周王宴会群臣宾客的乐歌,充分体现了西周时期宴会是维系君臣和睦关系的重要纽带。而另一方面,君臣之间无所嫌隙、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西周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神权与王权高度统一的时期,卜筮在其政治生活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鄘风·定之方中》云:“降观于桑。”桑即桑田,“观”是降观,此处指卫文公下到田地察看蚕桑水土,是否宜耕宜渔。周人迁徙时先观察地形,实际上是一种对未来生产生活的卜筮,对未来政治是否稳定、人民是否和乐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此可以体现出,草木作为一种隐喻,在政治诗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草木在《楚辞》中被划分为善草和恶草,作为善草,它可以用于赞美贤德的统治者,勾勒宴会的欢乐气氛;作为恶草,它可以用于描述征夫艰难苦困的生活,也可以讽刺时政的秽乱。草木在政治诗中多用于起兴,具有着浓厚的艺术色彩。

三、婚恋诗中的隐喻

婚恋诗可以算作《诗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根据程俊英、蒋见元的《诗经注析》,婚恋诗大致可以分为求偶、约会、新婚、哀怨、讽刺等几个部分。

《周南·关雎》有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在荇菜作为一种左右漂浮摇动、随着男主角心旌摇动而浮游的植物,从侧面表现出了男子努力追求女子的情态。以荇菜作隐喻,使诗歌更添含蓄之意,更强化了《关雎》在男女婚恋问题上的教化作用和对社会伦理的重塑作用。

《诗经》中对新婚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现了西周时期婚姻礼仪与习俗。《唐风·绸缪》有云:“绸缪束薪,三星在天。”薪是一种木材,《诗经》中大部分关于男女婚事常言及“薪”,比如《汉广》“翘翘错薪”等,疑为一种通婚双方赠送的礼物。《绸缪》中同样展示了结婚的时间:傍晚群星闪耀之时。此处暗暗表达了西周之时结婚的特点——黄昏结婚。诗中用“束”字将植物联系在一起,暗含新婚夫妇如同薪、刍、楚一样联系密切,不可分割。

在《诗经》的弃妇诗中,诗人借助草木,来表现厌烦、怨恨、同情之意。《卫风·氓》云:“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将“桑”枝繁叶茂的样子与枯黄陨落的样子放到一起,喻女子色衰而男子弃之。另一方面,用“鸠”对“桑葚”的迷恋表达女子对男子的喜爱,鸠沉迷于桑葚就会因为酒精而醉倒甚至失去生命,女子太过注重与男子的感情就会失去自我,最终会失去家庭。草木的运用,使女子不幸的婚姻跃然纸上,感人肺腑。

草木运用在婚恋诗中,凭借其各不相同的外形、气味、功效表达了男女在婚恋中的状态与心情、婚姻礼仪与风俗,是婚恋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草木的运用,使婚恋中男女的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内敛,意味深长。

四、小结

《诗经》中对于草木的广泛运用,体现了先民们在广袤的土地上耕作、采掘的往昔,反映了他们真实鲜活地生存过的场景。而在文学创作中,披上了情感的外衣的草木更加引人注目。它们将作者的爱与恨,开怀与忧伤,希望与失望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或是以草木在某些方面的特殊性寄托诗人更隐晦的感情抑或是更深层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以含蓄内敛为特征的基础。另一方面,草木入诗,多是以“比”、“兴”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诗经》的艺术形式,使四言诗的表达变得生动活泼,令人如同身临其境,意蕴深远。

参考文献:

[1] 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2] 毛亨.毛诗注疏[M].郑玄,笺.孔颖达,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4] 车少佳.《诗经·国风》中的药草意象及其功用[J].重庆:新余学院报.2015年。

[5] 孙秀华,廖群.馨香的庄重与浪漫:《诗经》芳香植物解读[J].山东:理论学刊.2011年。

[6] 史志诚,《诗经》中有关毒物与中毒的记载[J].西安:西北大学《毒理学史研究文集》。2005年。

[7] 曲艳婷,《诗经》婚恋诗意象解读[D].2015年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猜你喜欢
草木诗经隐喻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不识草木
寒露
爱的隐喻
绘心一笑
草木皆有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