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子桥,从童话走出

2019-09-10 05:22郭岳海
青年生活 2019年24期
关键词:浮桥史志铁牛

郭岳海

在我的认识世界里,湘子桥挺有名,挺古老,挺童话。同时,又一直把它定位为两座桥:一座在史志家的眼球中,明明历历,不容含糊,很现实;一座在我的耳鼓里,缥缥渺渺,充满诗意,很浪漫。相信史志家的笔还是相信奶奶的童话?这问号,长期以来不停地搅拌着、缭绕着、渗浸着我的梦,想走出童话,可始终未能走出,铁定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桥迷。

我出生于潮汕地区普宁县,那村庄真边缘,离湘子桥大约70多公里,旧时村人要上潮州府城,得从凌晨3时起床,按每小时5至10公里的速度计算,也得到午后才能到达。只能陶醉在奶奶的童話里,那潮洲八景的诗情画意,多浓多美,浓如醇醪佳酿,美如珍珠、金帛、玛瑙------八景之首的湘子桥像塔尖上的宝珠,魅力四射。“十八梭船廿四洲,两只铁牛一只溜”;“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廿四楼台好景色,冰壶玉鉴小蓬莱”------还有广济和尚和韩湘子斗法的故事,把桥说成是韩湘子那管竹箫幻化而成,许是“山水皆姓韩”的缘故吧,韩湘子传说是韩愈的侄儿?中国人都知道八仙过海的传说,帅哥韩湘子又怎么肉身变成神仙了,是个美丽的谜。

2006年初春,我有幸参观汕头、潮州市容市貌建设,才算对自己家乡、对潮汕风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参观潮州市之时顺便逛了湘子桥,才知道被改为跃进桥,梭船何处去?石墩徒依然!只算看了旧址,一无意象,二无诗情,三无境界,我的诗魂哟,仍只能怅然钻回到童话的蜗壳之中。

我的湘子桥童话情结,就这样越绾越紧。到了2016年初春故乡之行后,结识了不少史志行家和“潮州通”,是他们引我慢慢走出童话,对湘子桥等名胜古迹的来龙去脉也才有了粗浅的知晓。而真正让我情结松动,应归结到这个契机:2017年春节前夕,多位潮洲友人给我寄来有关潮汕文化书刊,并多次在电话中介绍潮州党政各界为了建设文化名城,正在集资筹建恢复湘子桥原貌,在我翻阅有关潮洲文化、风俗资料中,让我得以穿越历史时空,对湘子桥有了进一步的全貌性认识。

湘子桥始建于1171年(南宋乾道七年),全长517.95米,在江心筑一石墩作为连接点,由86只船横列江中成浮桥,定名“康济桥”,据称是我国第一座启闭式石桥,能同洛阳桥、赵州桥等古老名桥驰名。可以想象,这样的桥那堪风雨水火和兵燹人祸的摧残,果然在宋、元、明、清至20世纪的七八百年里,经历了无数毁坏修建,重要的达20余次。如1174年增船13只, 1180年增2石墩,墩上建亭,东亭冰壶,西亭玉鉴,中亭小蓬莱。1181年,增1石墩。1190年,增4石墩,东为浮桥西为石桥,为表彰知州丁允元功绩,西石墩取名“丁侯桥”。1194年,在东岸临江建“盖秀亭”。1196年,东岸增石墩2座,名“济川桥”,“盖秀亭”易名“济川亭”。1198年,东边增石墩4座。1203年,桥毁于火,修复原貌。1206年,东边增石墩5座。1228年西边增石墩2座,两边为石墩木桥,中间为浮桥。1246年和1259年两次修葺,增新船14只。1326年元初,把部分木板改为石板。1332年石板断折死人,再改为木板。1435年建成西边10墩9洞,东边13墩12洞,中间用24只船连成浮桥,墩上建楼阁,称24楼台,改名为“广济桥”。1513年,增桥墩1,减木船6,遂有“十八梭船廿四洲”之说。1724年雍正二年,在桥两岸铸铁牛两只,刻“镇桥御水”4字。1842年铁牛被水冲走1只,于是有了“两只铁牛一只溜”之句。1958年,改建成为跃进桥。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志家爱读它为“广济桥”,湘子桥被读为俗名,然在老百姓的名实取向和旅游者的价值天平上,后者似更能够“卖出好价格”。一如人们叫惯关公而叫不惯关羽、普遍叫孙中山而很不普遍叫孙文一样,这全是知名度高低使然。此刻面对的湘子桥,虽然已从童话走出,但我的童话情结,还将会继续回味在即将大规模复建的期待之中,千呼万唤在更加诗情画意的旅游效应之中。

猜你喜欢
浮桥史志铁牛
落日浮桥
开路先锋舟桥部队
新年“希望球”
碰碰熊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