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宗说与三系说思想背景比较

2019-09-10 20:02张正
大东方 2019年2期

摘 要:在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判教学说一直被各宗派所重视,成为佛学理论入门的基础。近代以来,影响最大的应属太虚的三宗判教说与印顺的三系判教说,两者有一定的相成关系,又具备一些本质上的不同。本文从两种学说的提出背景和理论框架进行比较分析,深入了解两种佛学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判教;太虚;印顺;三宗说;三系说

近代以来,最具影响的判教理论要数太虚与印顺两位大师提出的三宗说与三系说,虽然三宗说与三系说所判定的范围与抉择的经典基本一致,但其中的细微差异依然显示出太虚佛学与印顺佛学的巨大不同。

一、三宗说提出的背景

时至太虚,中国佛教的现状极不乐观,在佛学思想上几近停滞,在现行的实践上僧人的名声日下,或独自修行不关心世事,或不守戒律而與世俗同流,太虚大师深有所感以致倡导佛教革命,其中教理的革命即从整体佛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佛教宗流问题也即判教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三宗判教说。对于前人的判教,太虚言到:

“梵土戒贤、智光二家,及华土贤首、天台诸家,以一时门庭施设之方便,于唯一大乘教所诠之自证境行果、化他境行果上,判教高下,致后人死守其语互争优劣,予固不偏取之。而进人闻古者一音教之风而悦之,胶执“教一乘三”,亦有未可。盖同一大乘教,特其所诠于境行果有偏重,虽偏重即为其殊胜之处,而统计其全,则平等平等也。”

可以看出太虚认为传统的判教理论限于门户之见,固守先贤之语而互争优劣,是由于他们忽略了“应机”问题。不同时代或时期对佛法有不同的要求,学法的大众也不同,自然佛法应机的体现与侧重也不同。太虚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融摄性,强调各宗有各宗的道理,有各自的偏重,在地位上是应该平等平等的。

太虚大师修学甚博,对于整体佛学都有细致的判摄和划分,并且这种判摄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判教思想在不断变化,如太虚在《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中所自述,总的来说可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在清光绪三十四年至民国三年间,太虚认为对整体佛法的判摄不外是“宗下”与“教下”两种,如天台、贤首、慈恩、律、净、密皆是教下;如禅宗教外别传,不立言语文字的便是宗下。这是最早期太虚对整体佛学一个系统的判摄。

第二个时期是太虚在民国四年普陀山闭关后,对佛法的认识有了新的改变,他抛弃了初期的非宗即教的看法,认为佛法的判摄首先要分大乘与小乘,小乘是大乘的阶梯与方便,小乘应该附属于大乘而大乘才是佛法的根本。判佛法为天台、贤首、三论、唯识、禅、律、净、密八宗。这时的判教思想其实已经以大乘为主而忽略小乘,以中国佛教为主而忽略印度佛教了。

第三时期是在民国十二三年后,太虚对佛法体系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提出了新的判摄也就是本文要研究的三宗说,初名几经更变,后确定为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与法界圆觉宗。这是太虚自己的判教思想成熟的标志,终其一生他都秉承这个对佛法的基本见解去讲学和弘法。

二、三宗说的理论框架

在太虚的佛学体系内,三宗说建立在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下的,这个框架便是太虚所讲“教之三期三系、理之三级三宗、行之三依三趣”。教之三期主要指在时间方面佛教发展的不同时期,分为小行大隐时期、小行大隐时期、大行小隐密主显从时期,小大即是小乘与大乘,这是根据不同时期印度主要流行的教法所分划的。三系则根据佛教流行的不同地域来划分,以锡兰为中心,由锡兰而流传于周边地区,是为巴利文系佛教;以中国为中心,由中国而流传于朝鲜、日本等处,是为汉文系佛教;以中国的西藏为中心,由西藏而流传于蒙古、尼泊尔等处,是为藏文系佛教。理之三级是一种佛教的次第思想,学佛之人皆知佛法的最高境界是离言绝虑的,是只能“体悟”而不可“言说”的,如太虚所述:

“诸法实相,唯无分别智如如相应,无可建立,无可分说,离名绝相,超诸寻伺;由语言文字说真如法性等,都是假名安立的善巧施设,实际是无可言思唯证相应的。”

这样一个框架下的三宗说可以说是太虚判教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统观整体佛学所得出的结论。他分析了佛教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状况,也就是承认了佛教在流行过程中的发展,最后从义理上总结出了判一切法三宗的理论。

三、三系说的提出背景及其理论框架

印顺师从太虚大师,虽然并未直接受教,却受到大师思想的影响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在判教方面,印顺的三系说是继承太虚的三宗说的,两种理论所判摄的范围和对佛法的抉择基本一致,之所以安立的名目不同是由于宗义侧重的不同。印顺是太虚弟子,虽然意见上有诸多差异,但在当时都达不到批判的程度,只能说是温和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对于中国的传统佛教,印顺的批判就不那么温和了,如印顺批判中国佛教至圆至简至融的特性,认为中国人将自己文化的特点融入了佛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良影响,使佛教脱离了原初的精神,这在太虚看来不仅不是坏处恰恰是中国佛教独树一帜的骄傲,特别是对中国台、贤宗的重视。另一方面,印顺认为佛教是发展的,中国的佛教虽有问题,但也不是印度的佛教就好,他认为印度佛教在进入后期大乘之后,入密摄梵,导致了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再者说到佛教的现行问题,太虚大师提出了“人生佛教”的观点,印顺进而提出“人间佛教”,在注重由人乘而修菩萨行进而趣向佛乘的现行路线,比太虚更为彻底地批判了神话、梵化的思想,关注现实的人而非天界的神。对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良好的指导性。

印顺三系说建立的基础和太虚有所不同,太虚是从整体佛学出发将佛教发展的时期、区域、理论特点一分而三,印顺却是从初期佛教的基点“三法印”出发来匹配佛教的三个时期并据其特点建立自己的三系说。

在印顺眼中,诸行无常法印与早期佛教小乘三藏相配,诸法无我法印与中期大乘教相匹配(包括性空学的法我皆空和唯识学的识有境空),涅槃寂静法印则与后期大乘的真常教相配。印顺同时也提出过四期佛教的判别,将性空学、唯识学与真常思想二分而三;另一方面印顺又在《印度之佛教》中提出过一种五期的划分法,将佛教发展的不同时期与其理论特点相匹配。其中以三系说最为根本,是印顺判教思想中的核心。关于这三种判别印顺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中统一地作表说明:

无论是五期或是三、四期的划分,事实上和太虚的三三理论是一致的,五期分法中的一、三、五期分别指声闻、菩萨和如来三种不同类型的修行,二、四期则代表一种过渡时期,这个五分法和太虚的三依三趣异曲同工。四期和三期说则是根据时间来划分,体现佛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征,四和三的区别仅仅在于大乘早期空有二宗与后期秘密乘盛行的不同,這与太虚所论三期三系相符合。三系说则是从法理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宗系对生死流转与涅槃解脱根本所依的解释来划分的,和太虚的三宗三级相一致,都各自是两人判教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印顺在对整体佛学的判摄是继承太虚的,宏观地看来俩人的观点基本一致,区别则在于具体问题的解释和判摄的角度,从名目安立的细微区别便能见其端倪。

四、小结

从三宗说与三系说的总体而粗略比较,可见太虚大师的判教是大开大阖而颇具融摄特点,相比之下印顺的判教则显得细致谨慎,更加辩名究理些。就名目的安立说,太虚的命名涵盖较广,界限也不明显,融摄的味道强,印顺的命名则涵义略狭却更为明确,偏于辨析思想界限。太虚的三宗说,皆有“法”字,可见太虚是从整体佛法的角度去分别统合的。

相较与印顺,他对整体佛法基本持赞同意见的,认为各宗平等平等;而印顺则有更为明确的立场,要辨析佛法,则三系说中不以“法”之整体为开端,但说各系之特色,范围较狭隘与明确。从两人的意趣来说——太虚所判是中国佛教“现有”之佛教,印顺所判是顺应佛陀正法之“应该”之佛教。一广一狭,一融一辩。印顺所立三系,并非涵盖了现有佛学思想的方方面面,而是在佛教发展过程中,从契合佛学基本原则(三法印)出发,选择性地分判出三系,其中特以第一系性空唯名学为殊胜的。有些则是他所排斥或部分否定的,如说佛法就是这三系不如说佛法应该是这三系。

参考文献

[1]太虚:《佛法之分宗判教》,《太虚大师全书》第1册,台北:太虚大师全书影印委员会,民国四十九年初版,影印本,第328页。以下太虚著作引用同。

[2]值得注意的是太虚和印顺两人的判教思想都在闭关阅藏后有所转变并趋向成熟,同时两人关于空有之外第三宗的见解也是在阅藏后提出的。

[3]太虚大师的三宗说名目,最早见于民国十年的《佛法大系》,立真如的法性论,意识的唯心论,妙觉的唯智论。印顺:《太虚大师年谱》,第123-124页)。

[4]太虚:《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太虚大师全书》第1册,第520页。

[5]印顺:《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华雨集》第4册,正闻出版社,民国九十二年,第9页。

作者简介:

张正(1987-),男,辽宁盘锦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主要从事汉传佛教研究。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