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对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冲击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019-09-10 08:12李少飞
青年生活 2019年24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经济发展人才

李少飞

摘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文化历史久远,内容丰富,但今年来,受到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阐述现代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形成冲击的原因,并试图提出对策建议,为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和保护提供思路。

关键词:经济发展  保护观念  产业发展  人才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的东南方向,是一个以多元文化和原生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著称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居住着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畲族、土家族、仫佬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享有“歌舞之州、民间手工艺之乡、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存核心地”等诸多美誉。2016年通过普查收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4392项。[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文化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下,现代生活方式给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带来生活富裕、文明富裕的同时,也逐渐使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向汉族趋同。

现代文明对少数民族文化冲击的原因分析

(一)现代文明便利性的冲击

全球化经济发展带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便利性与安全性,使其正在取代民族的、乡村的生活方式。比如过去成片的苗族传统的木房,出于性价比、消防安全、使用感受等角度的影响,很多村子里已经大量出现砖混结构的居民建筑;比如传统苗寨内的石板路,为方便车辆通行,也大量变成了水泥路。中國古法造纸之乡——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石桥村,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其建筑风格以及古法造纸技术长期以来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但现在寨内出现了砖混结构的建设;从江岜沙、小黄和黎平堂安、厦格等传统村落情形相同。

(二)保护观念与经济发展的博弈

一是居民对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方,很多已被城市化侵蚀;而少数民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经济社会不太发达,工业企业少、就业岗位少。以黔东南为例,少数民族区域群众大都依靠农业、靠天吃饭,为了改善生活,部分青年常年外出打工,对传统文化传承失去兴趣,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等,很多民族习俗已逐渐走向消亡。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不够。目前,黔东南境内存在少数民族种类多,分支多,但是每支分类人数较少,文化发展规模化较为困难。同时,文化产业的利用程度不高。以丹寨县石桥村的古法造纸为例,其展示的主要为造纸过程,形成的文化产品包括手工纸以及花草纸,旅游产品相对较为单一,未形成系列文化产业产品,客观上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播;利用黔东南少数民族创作的歌曲、电影、小说等艺术作品较少,传播力度弱;黔东南州境内文化企业由于缺乏高端创作人才及管理人才,产出量小,企业规模小,企业影响力弱。

三是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尽管现在政府已经出台相当的政府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但是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仍旧依附于群众的生活存在。当时,部分少数民族文化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如刺乡、蜡染等,但更多的是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如对歌、祭祀、婚嫁、节庆等,其推广力度弱,不能形成影响。

四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在传统节日、节庆及祭祀、婚嫁过程中,少数民族居民会通过特定的仪式来进行庆祝活动。但随着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手机等自媒体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活动的热情有所削减,活动仪式减化,活动流程时间变短,活动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受到弱化。

(三)落实保护不到位的影响

一是相关部门已出台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国家、省、黔东南州出台了关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但贯彻落实尚有差距。比如传统村落中新建砖房屡禁不止;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制度制度没有得到落实,一大批州级及以下文物保护单位面临损毁甚至灭失的危险。

二是少数民族人才保护不到位。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少数民族基本上都没有自己的文字,传承文化的方式大多以口传心授分散存留,造成文化搜集与继承困难。现存民间艺人大都年龄偏高,青年人外出务工,文化断层较为严重,很多资源处于“有人教无人学,有心学无人教”的两难境地。

三是经费投入不够。县级文化馆、文物所经费少,文化类藏品收集困难,开展业务活动支出不足。州内所辖县级文工团缺乏有力的指导教师,歌舞表演停留在原生态表演层次上,没有发掘更深层面的文化内涵,歌舞表演性质雷同,后续给力不足。

二、意见建议

(一)增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意识

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增强区域自信和群众的民族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增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意识,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强科学规划与顶层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传承保护政策,能够用好、用活传承与保护;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广泛调动有关学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使大家都参与到文化传承与保护中来,共同开展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要切实提高群众的知识水平和区域文化自豪感,以国家现有政策法规文件为依据,切实指导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引导群众增强文化自信,使其能够自觉传承、不断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群众要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形成文化传承意识,自觉保护好、维护好、传承好区域少数民族文化。只有全社会形成对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统一共识并切身去维护,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结果。

(二)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将民族文化作为重要产业之一进行发展。将黔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景区打造与传统村落保护结合起来,建设过程中注意村容村貌保留的文化完整性和可持续性,推动民族特色建筑风貌保持与维护,建成风格统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突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特色文化生态产品。将传统的当数民族元素如服饰、银饰、结婚、祭祀、庆典等元素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开发具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加强文创产品的开发,以本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为基础,形成一批有特色的文创产品,使其进景区、进宾馆、进村寨、进农家乐、进县城,以文创产品提升大家对少数民族元素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加强电商的流通,通过电商和物流的发展,积极促进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流通与传播,增强全国群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三)大力加强文化工程建设

政府牵头,整合民间资源,实施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工程。有计划的出版关于黔东南州少数民族相关的相关文化系列从书及画册;联合名人,打造影视文化、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健康养生休闲产业创业园;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充分汲取本土文化元素,创作生产充分体现、代表黔东南优秀民族文化的影视剧作品;挖掘黔东南地区具有民族才艺的歌手、艺人、匠人,形成系列作品;保护和维护少数民族建筑,形成区域风貌,编写苗族侗族民族文化普及读本,在农村、社区、机关和学校广泛推广使用等,通过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形成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对外交流文化产品,使更多的人了解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并自愿投身到保护队伍中来。

(四)打造一批有文化影响力的企业和传承人

重点扶持一批具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民族文化产业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研发能力,使其借助黔东南州的少数民族文化,构建其国内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形成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开发体系,用产业支持开发,用开发促进产业发展,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生产性保护基地;扶持一批非遗文化和少数民族民间艺人传承人,构建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培养体系,提升文化产业人才的素养和水平,使其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培养有利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市场环境,在省、市、县、乡村、旅游景点等为其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间和销售空间,推动少数民族艺术产品在生产中保护发展,进而培养生存能力。

(五)政府层面加强教育引导

一要贯彻落实好相关政策法规。对于黔东南州来说,目前政府已制定多项政策法规,用以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办法(试行)》等法规,已在顶层设计上给予相应指导。要切实落实相关意见,将政策法规转化为保护成果。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的的检查,好的成果要加强保护,违法行为要及时取缔。

二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目前黔东南已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如在学校实行民族文化进课堂教育方式,办刺绣、蜡染等培训班等,虽起到一定效果,但是距离居民可用其谋生还有一定差距。政府可将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引向更为深入的阶段,把其提高到能够谋生和拓宽学生就业的渠道来进行教育和发展;要着力培养一批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相关的现代艺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部分岗位招考的时候要注重其民族文化素养与文化发展能力,使其成为黔东南民族文化在研究领域传承保护的智力支撑;要打造一支数量多、素质高的少数民族文化者工作队伍,创造适宜其发展的文化环境,使民族文化厚植于文化土壤之中。

参考文献:

[1]http://www.sohu.com/a/77533576_119832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经济发展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