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使用对个人记忆的影响

2019-09-10 07:22张佳眉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5期
关键词:大脑社交记忆

张佳眉

【摘要】社交媒体的使用率近年来在持续增长,它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与此同时,人们对它的过度依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愈发显现。对个人记忆结构的影响正是其中一项。信息爆炸的大环境下,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呈几何式增长,我们似乎知道的越来越多,但其实在数字屏幕下我们对于复杂信息的认知加工能力变得薄弱。社交媒体让我们的注意力愈来愈难以集中,导致我们对信息进行的内化和长时记忆方面“力不从心”。

【关键词】社交媒体;记忆;注意力

媒介从出现之始一方面为了传递信息,另一方面便是帮助记忆,避免遗忘。从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图画记号到将文字记录在龟甲、竹简、绢布、纸张,印刷术的发明更是进一步扩大了文字对个人记忆的解放的趋势。苏格拉底曾质疑死气沉沉的书面用语,认为人类在进入文本时代后会引起记忆力的退化。他肯定了文字对于集体记忆记录的优势,但他无法向文字对于个人记忆的威胁进行妥协。这种审视、批判的态度同样适用于今天我们面对的新兴媒体。

安东尼·美菲德尔2007年在《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中将社交媒体定义为可以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的特征。社交媒体用其庞大的力量使得信息传播在内容、形态、理念等各方面发生了变化的同时,也对个人的大脑与记忆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

1. 社交媒体的使用对阅读的影响

“我们感知和理解周围世界的方式,基本上取决于我们手里正拿着什么样的工具。”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综合阅读率为80.3%,其中移动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阅读接触率为73%,手机是移动阅读的最主要工具。受访者中超过六成的人表示会选择微信阅读,人均每日在微信阅读时间约为27.02分钟。移动阅读把人们从固定的阅读时段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快餐化、娱乐化、碎片化等缺点也广受诟病。英国莱斯特大学心理学凯特加兰通过研究认为:“短期来看,将完全相同的两份材料呈现在两种媒介上并没有什么明显差别,但长期来看,媒介的影响开始显现”。另外一些研究也表明,阅读纸质书的人比在屏幕上进行阅读的人更容易回想起具体细节,印刷书的手感和结构是造成差异的其中原因。因为阅读的认知行为不仅涉及视觉还涉及到触觉。手握纸质书,可以感受到书本的厚度,目光可以轻松扫视两页纸张所呈现内容,可以随时感知到当前页面所在的位置,有利于人们形成连贯的阅读思路。通过手机、平板等媒介阅读,点击屏幕才能翻页的动作极大限制了阅读的路径以及对阅读进度的宏观把握。一种很有效的记忆方法叫做“轨迹法”,即通过环境或者标记来联系事物,想起事物。社交媒体式阅读相比较纸质书,可供标记的空间少得多,手机尤甚,很难提供一个参考点给人们去联想、回忆起阅读过的内容,而纸质书通过书中的标记可以做到。阅读能力包括听人说话的会意能力,不仅单指对文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解码,更高级的理解是“流畅”与“熟练”,资深的阅读者会在文本中发现新的意义,对文本有超越性理解。当我们开始大规模转向移动式阅读时,我们是否也开始丢了阅读的本质呢?

2. 社交媒体下的“多任务处理”

用重复性的手指操作一遍又一遍地刷朋友圈、微博、知乎、豆瓣,社交媒体使人类形成反复、单一、上瘾的感官刺激与认知刺激导致人类大脑的神经回路与功能发生变化。贴吧、论坛帮你记录你发过的每一条帖子,微博在你和朋友生日的当天准时发出消息提醒,微信公众号看到喜欢的文章点赞、收藏,知乎上乐此不疲地接收“二手信息”,朋友圈刷屏的热点信息,成瘾式地沉浸在社交媒体的虚拟空间,让人有不断在收获新知识的错觉。然而真正记住、消化了多少呢?便携式的移动设备和令人致瘾的社交媒体的“完美结合”让人们不断滋生获取信息和外部交流的欲求,人们在被“操控”的同时,越来越无法专注于某一件事情。

注意力是形成记忆的先决条件,是现实与记忆的粘合剂。德国的两位心理学家通过心理研究,得出结论:记忆在大脑中固定下来,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想要记住信息与内容,需要不断重复以及强烈的智力参与和情感参与。美国著名科学家坎德尔认为对于要长期保存的记忆,输入的信息必须经过深入处理。这种深入处理意味着不仅要留意信息,而且要将信息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系统化结合起来。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对看到的信息给予足够的关注度,不能与大脑中已有知识进行有意义的联系,信息在大脑中储存的时间将會很短,甚至不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日常生活中,在放下手机的时候如果你的大脑的注意力在想其他事情,那么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忘记把手机放在了哪里。有实验证明:对某种想法的关注会引起大脑的连锁反应,人有意识的专注活动会引导大脑皮层上的神经元向中脑区负责产生强有力的神经递质多巴胺的神经元发送信号。多巴胺一旦注入海马状突起上的神经连接,就会启动外显记忆(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才能回忆起信息)的巩固过程。过多的上网活动会导致大脑颞叶难以做到持续关注一件事情,因此巩固记忆的过程也难以启动。而上网时间越多,人们对大脑注意力分散的训练就越多。

社交媒体的使用会使人们经常陷于“多任务处理”的状态,一边玩着微博,一边绘制工作报表,一边刷知乎,一边写报告等现象已司空见惯。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厄尔 米勒认为“人其实无法很好地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如果有人说他可以,那么他是在骗自己。 有一个词可以很好的形容人们口中的多任务处理,那就是‘任务转换’,当人们认为自己正在处理多项任务时,实际上他们在迅速地从一个任务转换到另一个任务,而且每次转换都有认知上的消耗。”德州女子大学的德里克 克鲁斯和莫莉 鲁斯在2004年所写的“任务转换”对于工作效率的影响中写道;“任务转换对工作效率、批判性思维、专注的注意力都没有好处,而且还会增加我们犯错的机会,任务转换不仅会削弱我们处理手头任务的能力,还会对我们记忆和回忆事物的能力有很大负面影响”。

工作记忆是指人们在一段时间内记住信息的能力,工作记忆可以控制注意力、记住指令和计划去解决问题,但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的发现表明:人们在协同执行能力和排除干扰方面的困难都受限于记住信息的能力。在具有高度干扰性与超负荷信息环境中时,人们看起来处理复杂事物以及协同行动的能力在增强,但同时需要人们不断应激,而反复、长期、剧烈的应激会让工作记忆受损。美国克莱尔蒙研究大学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指彻底专注与沉浸在所做事物中的感觉。他的认知地图说明了当挑战与自身能力基本处于相匹配时,人们可以达到心流状态。同样,当信息负荷与人们的工作记忆容量呈平衡状态时,人们才能达到心流状态,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任务中去才能产生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出个人潜能。

3. 社交媒体场景下对个体记忆的扭曲

人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中一切互动的基础是自我互动,自我互动是用户将现实生活中的认知在虚拟场景下进行表达,比如有个人生活、心情、关于某事的看法与观点以及与好友亲人进行点赞、评论等虚拟活动。在微信朋友圈发表自己当天的具体的生活内容、在微博对正处于舆论漩涡中的热点事件表达看法、社交媒体给了用户在虚拟空间中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的可能性。其中,展示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这一项至关重要。分享内容,渴望获得他人认可与关注,完成自身形象建构。在这些动作中,一方面,社交媒体会增强人们在其上记录的事件和行为的记忆,有助于人们将社交媒体上发表的动态串联起来,随时观照自己。但另一方面,当人们沉浸在点赞、评论、粉丝量这些社交媒体的评估中时,即便是社交媒体强化了的记忆,本质上并不是“真实的”,你我很清楚那是在社交网络中精心的、选择性展示的“另一个自己”。依照社交媒体的“魔力”,对大脑中的事物进行“重要性”排列,从而影响个人记忆的同时,社交媒体也在不断迎合大众的偏好,吸引大众,使得已被歪曲了的“不真实的记忆”继续强化。

4. 社交媒体场景下对集体记忆的影响

记忆不仅存在于个人自身,也存在与人与人之间,存在与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回忆叫做集体记忆。人们受社交媒体的长期影响,彼此间会受到记忆的传染。2003年,阿伯丁大学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参与者分为2组,分别观看90秒的视频,视频里有一个女孩走进空无一人的大学图书馆去还书,参与者不知道这个视频有两个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版本,参与者分别观看了其中的一个版本。两个版本的视频区别在一个视频中可以看到女孩手中的书名和她离开时将手中的废纸扔进废纸篓的动作,另一个角度的视频可以看到女孩看了看手表的时间和她趁机从一个钱包里掏出10英镑现金塞进口袋里。一半参与者被要求两两一组,合作填写关于视频的问卷,另一半参与者则独立填写试卷。45分钟后,每位参与者都被询问关于视频中发生了什么,“两两一组的共同目击者”中71%的受試者表示自己与同伴讨论知道了更多细节。观看第一个角度视频中的六成参与者表示女孩偷了钱。“共同目击者”在自己的叙述中平均包含了21个从其他目击者那里偷来的细节,这些参与者使用了大量非亲眼所见的细节来填补自己的记忆。这个实验表明,我们在亲历一个事件之后获取的信息能影响我们的记忆,这些信息被称作“事件后信息”,而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所看到的相关文章、评论、图片以及无时不刻充斥着的广告、硬广、软文、等等都会成为它的来源,进而建构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记忆。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说,通过脸书、instagram 等社交软件,记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在群体间分享,模糊了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界限。 他认为基于互联网的假信息的传播可能会以一种令人不安的方式扭曲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心理学家在研究集体记忆形成的基本过程中表明社交网络在强有力地塑造记忆,人们不需要多少暗示就会服从主流记忆——即使那是错的。

社交媒体的平民赋权属性给了人与人、群体内部间、群体与群体间足够的交流、互动、沟通的空间。互动中形成记忆趋同——两个及以上的人对已发生的事情达成一致的认识的过程。因此社交媒体让大众成为集体记忆的生产者,这同样值得我们审慎。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爱林·科曼用140位受试者首次研究了社交网络结构如何在较大群体中影响集体记忆的形成。最终发现了“弱连接”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认为这些连接可能是驱动群体间形成集体记忆的动因。一旦社交网络的凝聚力让群体内部对已发生的事件形成共识,形成相同的记忆,那么它就会对与之相对立的观点、信息产生抵抗。集体记忆让人与人之间变成关系更亲近的群体,群体的身份又会反过来塑造集体记忆。

5. 结语

著名的“谷歌效应”实验揭示了现代人的某种行为倾向——当遇到某些困难的问题时,想求助互联网的冲动较明显;知道自己所输入的信息会被电脑保存下时就不去努力记忆;当人们在知道信息将被保存时,会更倾向于记忆信息保存的路径,而不去记忆信息的细节。但其实利用搜索引擎代替个人记忆从而绕过巩固记忆的内部过程,人会处于大脑一片空白的境地。在网络上搜索,一个关键词输入之后会弹出相似性极高的数千数万条搜索结果。这会产生“提示过载”的问题。通常,人的记忆依据特定的提示来存储信息,这些提示是大脑在获得信息时体验到的情境。而搜索引擎提供的情境是极为相似的信息环境,因此线下获得特殊记忆的情境消失了。在面对互联网上一片过载又相似的信息海洋时,人们很难记住其中的信息。

社交媒体的使用一方面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便利,但过度依赖让人们无法专注与一件事情,难以对新信息形成长时记忆,也导致了我们思维习惯的改变、思考能力的弱化。我们应该学会利用社交媒体的好处去释放大脑空间,去记忆更有价值的东西,去计划、思索如何组织、运用信息。面对社交媒体对个人记忆侵蚀的情况下,我们仍可以选择一些方法去反抗:不论在何种媒介上浏览或阅读到到自己心仪的句子、观点、信息时,及时用纸笔记录下来,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做好标记,但一定要定时对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上的标记内容进行整合、吸收;我们要善于在大脑中建立联结,将事物与事物建立更多关系,这样记忆的效果会事半功倍。如果我们能把越来越多的概念和信息进行组合记忆,我们的工作记忆将会越来越强大。

参考文献:

[1]蔡骐:《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变迁——对浅阅读现象的再思考》,《新闻记者》,2013年第9期

[2]李明:《从谷歌效应:透视互联网对记忆的影响》,《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5期

[3]邵鹏:《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的建构与博弈》,《当代传播》,2012年第4期

[4]邵鹏:《记忆4.0:数字记忆与人类记忆的归宿》,《新闻大学》,2016年第5期

[5]袁延明:《浅析智能手机时代人们注意力的缺失》,《东南传播》,2014年第8期

[6]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2

[7]克林贝里:《超负荷大脑:信息过载与工作记忆的极限》.周建国,周东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7

[8]露西·乔·帕拉迪诺:《注意力曲线——打败分心与焦虑》.苗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沃尔夫:《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王惟芬,杨仕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0]亚当·奥尔特:《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闾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11]茱莉亚·肖:《记忆错觉:记忆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感知、思维与心理》.李辛,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4

猜你喜欢
大脑社交记忆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