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自主学习”方式下的整本书阅读

2019-09-10 22:46崔艳红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9期

崔艳红

摘要:到了高年级,如何在想读能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往前走一步?如何实现从关注自己喜欢的话题或兴趣转向对名作言语和作者写作意图的关注?在学生读完一本书之后,该如何开展好后面的“反刍”活动?“走进作者”“走进著作”“走进人物”“走进言语”这几个交流活动的设置应该是个很好的选择。

关键词:名作言语 作者意图 整本书阅读

对一本书的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读完”这个节点上,还应通过开展一些后续的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活动,让学生实现对所读书的再次回顾和“反刍”。“全程自主学习”,在这里是指学生在完成读好整本书的各个环节中,针对精心设计的活动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个体或群体作为学习的主体,运用自学方式进行主动读书、交流,实现整本书的阅读目标的一种读书方式。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学生自主完成已经不成问题了。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后续的活动中,也能学到自主交流的路径、方法,并养成自主交流学习的习惯,从而进入对整本书全程有效的自主阅读状态?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走进作者 聚焦写作动机

根据言意理论,作品的产生过程是由“意”到“言”的转换。其实,这个转换过程还可以再具体细化一下,即由“物”到“心或意”到“象”再到“言”。从这个细化的过程来看,“物”是产生作品的直接原因。所以,阅读任何一部作品的时候,都要对作品产生的“物”有所了解。这里的“物”可能是事件,可能是人,也可能是事件和人所处的时代,还可能是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等。而这一切都与作者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只有走进作者的生活世界,了解作者写作时的那份冲动,才有可能真正读懂作者的作品。

《小王子》是一本小学生必读的书,但是在为期一周的阅读时间里,好多学生反映这本书一点意思也没有。他们的这种感觉和我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感觉是差不多的,小王子的旅行也不是那么惊险,故事情节也不怎么波澜起伏,就是几处富有哲理的语言让人留下较深的印象而已。但我相信,这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一定是有着理由的。我随后翻阅有关作者的资料,包括作者写这本书时的生活境遇等情况。随着对搜集资料的整理,我越来越感覺作者构思的巧妙,对言语意图内涵的特殊意义,特别是对书中几个主要“意象”人物,如“小王子”“玫瑰花”“狐狸”等在生活中的原型有所了解之后,更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基于学生的困惑,我在学生读完之后,安排了一节“走进作者,聚焦写作动机”的专题学习活动课。在活动课中,我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境遇、创作背景和书中主要“意象”人物等情况分类展示,让学生对展示的材料进行阅读,随后再来回顾这部作品。如此,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不再困惑了,对这部作品传递的爱和责任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二、走进著作 聚焦脉络

由于书要比教材中的课文厚得多,所以很多小学生读完整本书之后,对整本书或整个故事的感知是凌乱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整本书文脉或作者写作思路的把握。因而,有必要组织学生试着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对整本书的文脉有个清晰的认识。比如《夏洛的网》,学生读完之后,我就专门安排了一节文脉梳理课。具体操作方法是,对小故事逐个进行归纳,可以分小组完成,也就是每个小组归纳3个故事,要求语言尽量简洁一些。然后再按照章节顺序把学生归纳的内容罗列出来,从中找出相近的内容再进行归纳整合。这样一梳理,学生对整个故事的脉络发展就比较清晰了,也能看出整个故事是在矛盾不断地冲突、平衡、再冲突中向前推进的。如威尔伯遇险,费恩救下并细心照顾,生活似乎很美好。但没多久威尔伯又要被送走,平静快乐的生活被打破。后来威尔伯又顺利回家,由于威尔伯认识了夏洛这个朋友,生活变得似乎比原来美好多了。不久,威尔伯听说要杀自己,又陷入了痛苦之中,但夏洛说可以救它,威尔伯的生活又恢复快乐的状态……

三、走进人物 聚焦性格

从言意理论来看,作者在表达时,是把自己心中“物”化的“意”借助于一种或多种“意象”表达出来的,其中作品中的人物就是作者借助的重要“意象”之一。如果说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有助于解读作品,那么对作品中人物的解读也能反过来让读者更进一步地走进促使作者创作的原初之“物”,也就是让作者萌发创作动机的那个“物”。而对于学生来说,作品中的人物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人物的喜怒哀乐时刻牵动着他们的心。但他们很多时候,对作品中人物的认识还只能停留在表面或是感性的阶段。

(一)评价要全面

对故事中人物的评价,不能一叶障目,也不可以管中窥豹。比如阅读绘本读物《金鱼日记》,学生对金鱼的评价很简单,说它性格暴躁,还有点自私,不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美好等。这些都是片面的认识和评价,应当让学生从这本书的整体出发来评价金鱼,而不能局限于某一点。对于金鱼这个故事主角,如果把整个故事梳理一下,它的性格就会很明显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一开始金鱼独自在它的“家”里过着孤独的生活,随后这种状况被打破,来了许多新朋友,金鱼开始变得不适应,到最后发展到烦躁不安,咆哮着要拿回属于自己的一切。金鱼在如愿以偿回到原来的状态之后,却很快又沉浸在对那些曾经惹它烦恼的伙伴的想念和牵挂上,它又渴望回到那个“集体”中去。因而,这本书反映的是“孤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只有失去了,才能体会到拥有的珍贵”。在引导学生读书时,应当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有一个全面的和更深的认识。

(二) 评价主体要开放

评价的主体应是全体学生。不管学生说的是否合理,都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因而,教师需要做的是倾听,而不是盲目评判学生的评价,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最后让学生在大家的交流中发现更合情合理的观点。如《小王子》阅读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节“走进故事中的人物”主题交流活动课,让学生对故事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或两个人物进行合理的评价,要求要有理有据。在集体交流时,就某一个人物,如小王子或玫瑰花,大家都来说说自己的读书感悟,并逐渐形成了“七嘴八舌”这个特色栏目。通过大家的交流,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就会变得丰满而鲜活。

四、走进言语 聚焦“金句”

所谓“金句”,是指那些被读者从千言万语的书中“淘”来的句子,正所谓大浪淘沙始见金。作者为了表达心中的“意”,需要用言语来转换。因为每一位作者的风格不尽相同,所以其作品的言语风格也各有特色。但不管风格如何,能成为“金句”的一定是作者“言”对“意”的精准表达。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必要去对那些好的句子进行逐句赏析品味,只要阅读完整本书,或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那些能引起自己注意,让自己感觉好玩有趣,忍不住又想读一读的句子还能想起一些,并能随口说出一两句,就已经很好了。就像每年的春节晚会,总有一两句经典台词流传在人们的茶余饭后那样。在学生阅读完整本书之后,我也组织学生围绕“走进金句”这个主题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读书时发现的那些或引起自己思考,或趣味十足的句子。可以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最后小组内再选出一两句“金句”在全班交流。要求说出“金句”,还要能说出其评定为金句的理由。在交流时,每个组都可以对别的小组“金句”及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一些学生对《草房子》中金句的交流:书中写桑桑脏兮兮样子的句子——“你看你那双手,剁下来,狗都不闻”,每读一次都让人忍俊不禁。当学生对这些句子关注的时候,实际上关注的是作者“言”对“意”的贴切转换。如果“言”不达“意”,学生还会感兴趣吗?

参考文献:

[1]李维鼎.语文言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